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以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 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八个小组,第一到第四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其它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做实验时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观察需要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或不等高的情况,很快有了实验的结果:前四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往圆柱内倒3次即可装满。而其它组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产生了疑惑,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原因。通过再一次的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个个像小小的“科学家”在愉快的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重视推陈出新,培养创新意识
课本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资料,我们要使学生受到“既要学习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又要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寻求最好的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解放思想,释放潜能,萌发创新的意识。如:四年级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本中的算法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除数与商连乘起来”,即:……[24,60]=2×2×3×2×5=120。在学生已学会了课本提出的算法后,还不能就此罢休,正如数学大师波利亚的名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道题可解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探讨、总结,总会有点滴发现”。因此,就启发学生打开思维,再观察式子,寻求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有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新的方法:[24,60]=2×60=120,或[24,60]=24×5=120。这种方法是偶然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呢?请你自己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学生最终得到这种算法将甲数短除后所得的商与乙数直接相乘,得出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课本简便。这种方法是学生立足课本知识之上,通过进一步探究,创新得到的结果,再通过学生举例,探究原因证实这一结论。
三、重视开放教学,形成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探索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无论是计算法则的得出、概念的形成,还是运算定律、性质、公式的推导,我们都应该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牢牢把握“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所得的,决不替代”。通过学生群体的讲座与交流、归纳、验证,逐步形成数学结论。并且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总是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鼓励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55千米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学生磨刀挥挥,表现很积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答。学生列出的算式为75+75×2-55,解释说,第一次相遇,两车合行1个AB长,甲行了75千米;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行了2个全长,也就是第二次相遇所用时间为第一次相遇时间的2倍,甲行了75×2千米,两次甲共了75+75×2=225千米,比AB全长还多55千米,所以我是这样列的。
老师表扬这位同学很聪明,想想还有其他的情况吗?讨论一下。经过讨论,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上面这种算法是在两车速度相差不大,第一次相遇后双方在返回的途中第二次相遇的情况。如果甲车的速度远比乙车快,那么甲车在第二次往返时会碰到乙车。画出图2。乙车两次相遇共行55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所行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所以AB全长为75+55÷(2+1),但不会计算。还有就是乙车的速度远比甲车快,那么乙车在第二次回来时碰上甲车,画出图3。这样甲车第一次相遇时行了75千米,第二次相遇时又行了75×2=150千米。两次共行75+75×2=225千米,这时距B地还差55千米。所以AB长为75+75×2+55=280千米。这样这道题就有了三种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末来社会培养出一代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一、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以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 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八个小组,第一到第四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其它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做实验时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观察需要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或不等高的情况,很快有了实验的结果:前四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往圆柱内倒3次即可装满。而其它组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产生了疑惑,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原因。通过再一次的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个个像小小的“科学家”在愉快的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重视推陈出新,培养创新意识
课本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资料,我们要使学生受到“既要学习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又要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寻求最好的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解放思想,释放潜能,萌发创新的意识。如:四年级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本中的算法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除数与商连乘起来”,即:……[24,60]=2×2×3×2×5=120。在学生已学会了课本提出的算法后,还不能就此罢休,正如数学大师波利亚的名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道题可解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探讨、总结,总会有点滴发现”。因此,就启发学生打开思维,再观察式子,寻求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有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新的方法:[24,60]=2×60=120,或[24,60]=24×5=120。这种方法是偶然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呢?请你自己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学生最终得到这种算法将甲数短除后所得的商与乙数直接相乘,得出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课本简便。这种方法是学生立足课本知识之上,通过进一步探究,创新得到的结果,再通过学生举例,探究原因证实这一结论。
三、重视开放教学,形成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探索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无论是计算法则的得出、概念的形成,还是运算定律、性质、公式的推导,我们都应该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牢牢把握“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所得的,决不替代”。通过学生群体的讲座与交流、归纳、验证,逐步形成数学结论。并且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总是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鼓励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55千米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学生磨刀挥挥,表现很积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答。学生列出的算式为75+75×2-55,解释说,第一次相遇,两车合行1个AB长,甲行了75千米;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行了2个全长,也就是第二次相遇所用时间为第一次相遇时间的2倍,甲行了75×2千米,两次甲共了75+75×2=225千米,比AB全长还多55千米,所以我是这样列的。
老师表扬这位同学很聪明,想想还有其他的情况吗?讨论一下。经过讨论,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上面这种算法是在两车速度相差不大,第一次相遇后双方在返回的途中第二次相遇的情况。如果甲车的速度远比乙车快,那么甲车在第二次往返时会碰到乙车。画出图2。乙车两次相遇共行55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所行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所以AB全长为75+55÷(2+1),但不会计算。还有就是乙车的速度远比甲车快,那么乙车在第二次回来时碰上甲车,画出图3。这样甲车第一次相遇时行了75千米,第二次相遇时又行了75×2=150千米。两次共行75+75×2=225千米,这时距B地还差55千米。所以AB长为75+75×2+55=280千米。这样这道题就有了三种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末来社会培养出一代创新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