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达到教学目标,赶鸭子上架,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就会失去“个性”,迷失“自我”。作文教学应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回归“自我”,鼓励“个性化”作文。下面探讨如何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于“人”。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观,鼓励每个学生尝试个性化的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注意:
1. 让学生“爱”作文
学生“爱”上作文课,就标志着作文教学成功了一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费尔特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然而,现在的学生作文要求太死板,学生几乎没有写作自由。即使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学生仍然会编造 “思想健康”的内容以得到高分,丝毫没有写作个性可言。
为使学生 “为感到自由”而写作,就不应刻板地规定作文的形式、内容或数量,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写作,表达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感到乐趣,从而喜欢上作文。
2. 让学生“爱”生活
写作内容均来自生活。要改变一味模仿范文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近自然,体验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生活,记录下写作素材。
当然,并不是有了教师指导就能学会写作,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努力观察。写作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生活经历,世界上的文豪,如莎士比亚、高尔基、鲁迅等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成就了他们。
3. 让学生“爱”积累
“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注意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涉猎范围,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其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在阅读中体会表达效果,学习表达方式;最后,鼓励学生积累优秀诗文和词句。这样就使学生储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语言材料,有了这些写作会变得轻松简单。
二、作文教学过程的“个性化”
首先,要改革写作内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多数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浙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作文训练大都为《我的好 》《我尊敬的人》《 老师二三事》《 爱我,我爱 》等写人作文,重复单一。学生的写作对象总是好妈妈、好老师,刻板式的作文素材和要求,不利提高写作水平。所以,须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有话可说。如研究式作文, “为什么大多数钮扣是圆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等;或抒情式作文,“我不想 ”“我希望 ”等,写他们想说的话,感兴趣的话。
其次,打破传统写法。对于同一题材,学生作文通常大同小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思维定势”。一直以来,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写,学生当上老师后又循环重复。多年过去了,写作就形成了固定模式。如写物免不了“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作文结构;写事总是三段式结构——开头、经过、结果。这些固定模式剥夺了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力,限制了他们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要把写作模式化,不必强求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可顺其自然地衔接段落,安排语言。
再次,语言上力求新颖。形容着急的人总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人高兴一定就是“一蹦三尺高”,这些定式句子被广泛使用,已经丧失“个性”。要在语言上创新,就要摒弃语言的套路。例如,一名学生写到:穿过小巷,大片的路边小吃摊七七八八地出现在眼前:这里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都像充了电似的活泼;热情招呼的摊主,成了摊位镀了金的招牌;三五成群、狼吞虎咽的学生,也成了免费的活广告……”这样的句子虽算不上优美,但富有个性,生动有趣。
三、作文教学评改的“个性化”
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时,要考虑到学生在选材、构思、组织语言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写作水平,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首先,教师要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评改学生作文,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擅长写作的学生,无论写作有无进步都能评为“优”;而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即使作文有了进步也只能得到“良”,这样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此外,“纵向比较”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让不擅长写作的学生得到肯定,建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评改方法。教师通常认为 “精批细改”是对学生负责,殊不知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批改不是作文教学的最后工序,而是写好作文的开始。所以教师应该在评改作文时多批少改,重在讲评,多同学生交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书写批语,鼓励进步,指出不足;根据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评,引导学生自发改正不足之处。香港实行的“录音带批改法”就很有个性:教师批改作文时,用录音机记下口头批语,并在文中对相应地方标记。学生在家中听录音修改作文,修改之后再交给教师。
总之,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书写个性化的生活体验,记录个性化的认知和情感,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老话、空话,不再缺乏情感,而是来自心灵的声音,奏响生命的乐章。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于“人”。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观,鼓励每个学生尝试个性化的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注意:
1. 让学生“爱”作文
学生“爱”上作文课,就标志着作文教学成功了一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费尔特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然而,现在的学生作文要求太死板,学生几乎没有写作自由。即使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学生仍然会编造 “思想健康”的内容以得到高分,丝毫没有写作个性可言。
为使学生 “为感到自由”而写作,就不应刻板地规定作文的形式、内容或数量,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写作,表达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感到乐趣,从而喜欢上作文。
2. 让学生“爱”生活
写作内容均来自生活。要改变一味模仿范文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近自然,体验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生活,记录下写作素材。
当然,并不是有了教师指导就能学会写作,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努力观察。写作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生活经历,世界上的文豪,如莎士比亚、高尔基、鲁迅等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成就了他们。
3. 让学生“爱”积累
“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注意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涉猎范围,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其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在阅读中体会表达效果,学习表达方式;最后,鼓励学生积累优秀诗文和词句。这样就使学生储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语言材料,有了这些写作会变得轻松简单。
二、作文教学过程的“个性化”
首先,要改革写作内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多数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浙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作文训练大都为《我的好 》《我尊敬的人》《 老师二三事》《 爱我,我爱 》等写人作文,重复单一。学生的写作对象总是好妈妈、好老师,刻板式的作文素材和要求,不利提高写作水平。所以,须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有话可说。如研究式作文, “为什么大多数钮扣是圆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等;或抒情式作文,“我不想 ”“我希望 ”等,写他们想说的话,感兴趣的话。
其次,打破传统写法。对于同一题材,学生作文通常大同小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思维定势”。一直以来,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写,学生当上老师后又循环重复。多年过去了,写作就形成了固定模式。如写物免不了“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作文结构;写事总是三段式结构——开头、经过、结果。这些固定模式剥夺了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力,限制了他们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要把写作模式化,不必强求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可顺其自然地衔接段落,安排语言。
再次,语言上力求新颖。形容着急的人总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人高兴一定就是“一蹦三尺高”,这些定式句子被广泛使用,已经丧失“个性”。要在语言上创新,就要摒弃语言的套路。例如,一名学生写到:穿过小巷,大片的路边小吃摊七七八八地出现在眼前:这里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都像充了电似的活泼;热情招呼的摊主,成了摊位镀了金的招牌;三五成群、狼吞虎咽的学生,也成了免费的活广告……”这样的句子虽算不上优美,但富有个性,生动有趣。
三、作文教学评改的“个性化”
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时,要考虑到学生在选材、构思、组织语言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写作水平,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首先,教师要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评改学生作文,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擅长写作的学生,无论写作有无进步都能评为“优”;而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即使作文有了进步也只能得到“良”,这样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此外,“纵向比较”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让不擅长写作的学生得到肯定,建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评改方法。教师通常认为 “精批细改”是对学生负责,殊不知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批改不是作文教学的最后工序,而是写好作文的开始。所以教师应该在评改作文时多批少改,重在讲评,多同学生交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书写批语,鼓励进步,指出不足;根据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评,引导学生自发改正不足之处。香港实行的“录音带批改法”就很有个性:教师批改作文时,用录音机记下口头批语,并在文中对相应地方标记。学生在家中听录音修改作文,修改之后再交给教师。
总之,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书写个性化的生活体验,记录个性化的认知和情感,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老话、空话,不再缺乏情感,而是来自心灵的声音,奏响生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