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出土的铸铭铜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匜是盥手的注水器物,也是两周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之一。《说文》载:“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容庚云:“匜,形似瓢,大概也是由半瓠演化而來的,只是加鋬或加足、加盖而成。其型制有三足、四足、无足、圈足之別,其时代皆在西周后期以后。”《礼记·內则》云:“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这是古人奉水沃盥的方法。匜的用途是盛水的器皿,沃盥时,匜水从上向下浇手,由盘在下承接弃水,故书多以盘、匜连用。《左传·僖公二十三》有“奉匜沃盥”的记载,可以说“奉匜沃盥”是西周时期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发掘的西周时期墓葬中,就出土了不少制作精美的铜匜。在此,笔者试就虢国墓地出土的四件铸铭铜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铸铭铜匜的出土及形制
  1.虢宫父匜
  出土于M2008虢宫父墓的椁室东部。通高14.8厘米,通长26.8厘米,口宽17厘米,腹深8.3厘米(见图1、图2)。口微敛,方唇,前有窄槽状流,流口上扬,后有半环状龙形鋬手,龙首作衔沿状。腹略鼓,底近平,下附四扁足。口外饰平目窃曲纹,腹部饰瓦垅纹,流端下及鋬手上饰有珠重环纹,扁足饰兽面纹,足下端作卷曲象鼻状。器内底部铸有铭文三行9字,自右至左竖款排列为:
  虢宫父
  乍(作)匜,用
  从永征。
  2.□白(伯)匜
  出土于M2011太子墓的椁室西南部。通高14.8厘米,通长29.8厘米,口宽13.2厘米,腹深7.6厘米(见图3、图4)。直口,方唇,前有窄槽状流,流口上扬,后有曲体龙形鋬手,龙首作衔沿状,龙角耸立,呈螺旋状,龙尾向外翻卷。直腹,底近平,下附四扁足。口外饰变形蝉纹,流端下饰C形窃曲纹,腹部饰瓦垅纹,鋬手上饰无珠重环纹,扁足饰兽面纹。器内底部铸有铭文三行16字(含重文2字),自右至左竖款排列为:
  □白(伯)乍(作)□宝
  匜,其万□□
  □□宝□ (享)。
  3.季父匜
  出土于M2013丑姜墓的椁室北部略偏东。通高17.4厘米,通长36.6厘米,口宽16.6厘米,腹深8.2厘米(见图5、图6)。近直口,前有槽状流,流口上扬,后有曲体龙形鋬手,龙首作衔沿状,龙角耸立,呈螺旋状。鼓腹,下附四扁足。口外与流下部饰一周C形无目窃曲纹,腹部饰瓦纹,鋬手上饰简易窃曲纹,足部饰龙纹。器内底部铸有铭文二行12字(含重文2字),自右至左竖款排列为:
  季父乍(作)匜,
  子=孙=永宝用。
  4.虢王□父匜
  为2001年公安部门打私追缴的虢国墓地被盗遗物之一。通高17厘米,通长32厘米,口宽15厘米,腹深8.3厘米(见图7、图8)。直口,方唇,直腹,龙形鋬,窄槽流,底近平,下有四扁足。口下饰C形无目窃曲纹,腹饰瓦垅纹,鋬上饰窃曲纹,扁足饰兽形纹。底部铸铭三行13字,自右至左竖款排列为:
  虢王□父
  乍旅匜,其万年
  永宝用。
  二、铜匜铭文简释
  1.虢宫父匜铭文简释
  虢宫父匜的铭文共三行9字,即:虢宫父乍(作)匜,用从永征。
  “虢宫父”为器主,即M2008的墓主人。在M2008中出土有骨棺钉,而《礼记·丧大记》云:“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鐕,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鐕。”可见在棺上固定棺衣时用骨钉是大夫一级所应享用的礼制。这也表明虢宫父为虢国高级贵族,身份为大夫。
  “虢”,姬姓,周同姓诸侯。文献载,西周初始封东、西二虢,后又有南虢、北虢及小虢之说,而南虢与北虢则实为一虢。此处之“虢”指三门峡的北虢。
  “征”,《说文》:“征,行也”。后引申为征讨、征伐之义。
  虢宫父铜匜铭文的大意是:虢宫父自己铸造这个铜匜,用以携带而从军征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M1705中出土有“宫氏伯子元相”铜戈2件,“宫氏”或与“虢宫父”有关,或是同一人。
  2.□白(伯)匜铭文简释
  □白(伯)匜的铭文共三行17字,即:
  □白(伯)乍(作)□宝匜,
  其万□□□□宝□(享)。
  铭文中的许多字被有意锉毁,仅有“白(伯)、乍(作)、宝、匜、其、万、宝、(享)”等字,无法释读。而M2011墓主为虢国太子[1],说明此器显非墓主自作器。究竟与墓主关系如何,又为何入葬M2011,有待进一步研究。
  3.季父匜铭文简释
  季父铜匜的铭文共二行十二字,即:季父乍(作)匜,子=孙=永宝用。
  “季父”为器主。“季”本为行字,金文及文献中常见。后来可能发展成氏称,如鲁之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等。“”字左从“阜”,右上从“”,右下从“又”,右中部应为“幺”之省,字形结构与伯鼎等铭文中的“”字相似。“季父”为男性称谓,“父”为其字。“季”前省略国族或氏称,此器出于虢国墓地,应为“虢季”之省称。这种省称在金文中常见,如宝鸡竹园沟四号墓墓主“ 季”,铭文既称“季”,又省称为“季”。值得注意的是,M2013为一女性墓,墓主为丑姜[2],而季父匜却出土于此墓,据此推测季父有可能为丑姜之夫。
  季父匜的铭文大意是:季父自己铸造这个铜匜,希望其子子孙孙永久宝藏使用此器。
  4.虢王□父匜铭文简释
  虢王□父匜的铭文共三行13字,即:
  虢王□父乍(作)旅匜,
  其万年永宝用。
  铭文中“王”字后面的一个字不清楚。
  虢王□父匜为公安部门打私追缴的虢国墓地被盗遗物,是“虢王□父”自作用器。“虢王□父”其人未见有文献记载,也不知是否是虢国某任国君,但至少应为虢国的高级贵族。
  “虢”,姬姓,周同姓诸侯,和前文“虢宫父”之虢相同。
  虢王□父匜铭文大意即:虢王□父自己铸造这个铜匜,希望其后代永久宝藏使用此器。
  三、铸铭铜匜的铸造年代
  虢国墓地所出土的这四件铸有铭文的铜匜,造型大体相同,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据考证,铜匜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战国早期以后开始衰落,秦汉时期虽然仍见铜匜,但数量已经很少。虢国墓地出土这四件铜匜的形制不仅均与传世的西周晚期鲁仲齐匜[3]、中友父匜[4]和晋侯墓地M102出土的铜匜[5]相同或相似,铜匜作流口上扬,龙首衔沿状,底近平,下附四扁足,铭文铸在器内底部,自右至左按竖款排列的方式,更是西周晚期常见的形制。此外,铜匜上所铸铭文字体是流行于西周晚期的“玉箸体”,所饰的纹样如窃曲纹、重环纹、瓦垅纹等,也是流行于西周晚期纹饰。以上表明这四件铜匜的铸造年代最晚也晚不过西周晚期晚段。
  虢国墓地出土的这几件铸铭铜匜均为实用器,铸工精细,纹饰疏朗自然,造型大方得体、美观生动,堪称西周铜匜中之佳品,在考古学、历史学和冶金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注释: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文物》2000年第12期。
  [3][4]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全青铜卷》163页,0565器、0566器,商务印书馆(香港),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5]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在紫砂陶苑中,有一对光彩耀眼的壶艺双星,他们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及其夫人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成权(见图1)。两人师出名门,博览群贤,广集精妙,开拓创新。从艺60年来,驰骋于方圆天地,躬耕于紫艺教坛,硕果累累,桃李天下。  一、紫砂生涯  潘春芳,字陶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
期刊
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论坛上公布了2015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江西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
期刊
中国的十二生肖来源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由原始社会末期众多的图腾崇拜对象,渐渐演化为以十二种动物为代表。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十二生肖的说法,这十二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东汉时定型并流行于朝野间,到了唐代在全国普遍推广并应用起来。十二生肖也由初期捍卫天子的本意逐渐扩展为民间趋吉避凶、祈福求官的引申意,其图样也广泛出现在众多的祭祀、装饰、穿戴、起居、生产等艺术作品当中,赋予了更新、更广的含义。十
期刊
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将“神猴”形象世俗化和人情化,使得中国民间对于“猴”的形象和意义踏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孙悟空上可通天,下可入海,呼风唤雨,几近无所不能,该形象深入民心,成为普通劳苦大众心中铲除邪恶、祈福祷寿、期宁求安的神灵。《西游记》从神话角度叙述了“美猴王”的来历,说他是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中孕育出来的一只石猴。事实上,唐僧取经的
期刊
1月9日,“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台北故宫典藏董其昌相关作品达300余件,其中董其昌书法99件,画44件,题跋有81则以上。此次首度以董其昌书画艺术为题的大型特展,精选并展出董其昌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及其重要鉴藏品共约63组(件)作品,分成董其昌的“书画创作”与“书画收藏”两大单元,以体现董其昌追求的艺术目标—“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期刊
1月21日,西藏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馆藏文物进行拍照建档工作。佛像、唐卡、瓷器、丝织品……这些收藏在西藏博物馆的老古董,如今已正式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电子身份证”。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首批万余件珍贵文物已顺利完成建档。
期刊
一、泥  普天之下,唯泥土为最根本。天下万物,出自泥土,依附于泥土。  泥土,对于中国广大农民有着凝重的情结。从呱呱坠地到行走田间、玩泥弄土,到扶犁掌耙、侍弄田地、耕耘收获,土地承载了农民世世代代的荣辱与梦想。《周易》认为“坤为地,为母”,把土地视为母亲,世人早已从土地孕育万物的现象中体悟到了她母亲般的情怀。民间的信仰中,有一个最接近于人性的神—土地神,那是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妻,掌管人间一切闲杂事务
期刊
“月份牌广告画”在民国初年诞生于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埠—上海。洋商为了促销产品,将广告加入月份牌的设计中,并随商品赠送顾客。刚开始内容是一些西方的洋画,中国百姓并不接受。民国初年,周慕桥、徐詠青、郑曼陀等开创了一种新的画种。这种画四周配有精心设计的画边边框,并在适当位置画上商品及商号名称,两边或下方配上中西对照年历,画的当中醒目位置大多是时装美女形象,这便是月份牌广告画的由来。月份牌广告画在1925年
期刊
一、物格而后知致  从事文物鉴定近四十年,现在时常回忆起当初老师是怎么教我的。  当年,跟着老师走遍全国各大博物馆、各地文物部门、文物商店、研究所。老师都是让看,从来不讲,让我们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通过上手历朝历代各类器物,融会贯通,消化吸收。真的假的,特征在哪里,不讲,但会考。拿件东西来,问:“你看是真的吗?”我一看说是真的。他说仔细看,这时候我就犹豫,是不是自己看错了啊?如果坚持说真的,他说再仔
期刊
黄宾虹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他的艺术理论及作品影响着众多画家及美术爱好者的艺术素养、审美感觉。他的画功力深厚、笔法厚重、层层渲染,达到了他毕生所追求的“浑厚华滋”的最高境界。天津博物馆共收藏有黄宾虹书画作品26件(不包含合作),书法作品3件,花卉3件,山水20件。其中大部分为70岁之后的作品,正是黄宾虹的笔墨成熟期。  黄宾虹早期受新安画家查士标、李流芳、程正揆、弘仁等人的影响较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