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大一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同学认为在大学生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业务素质是最重要的,而政治课无关紧要,可以不上或者虽上作业可不作答等。这显示出这些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漠不关心。调查结果显示:对以上观点同意的、不同意的、不表态的各占三分之一。
在校企合作咨询理事会上,笔者了解到各企业辞退学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专业素质问题,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专业素质问题,而是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学生被辞退主要是因为缺少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的精神。
《职业教育》2006第6期上曾经登过这么一篇文章,重庆某知名企业曾招聘了21名大学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开除了20名大学生,最后留下来的是一名大专生。为什么呢?文章中列举了这20名大学生的张狂、没有责任感、懒散、不尊敬他人、不注意小节等等,让公司觉得无法接受,只好辞退他们。而留下来的惟一一名大专生非常谦虚而又认真出色地完成了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
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解决大学生素质观念认识偏差是何等重要。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其相互关系
“我要出类拔萃”的声音是来自每一位有志青年内心最深处的呐喊,然而,仅有呐喊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素质。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技能、身体、品格、气质、修养、审美等特征。
大学生的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心理素质是关键,身体素质是本钱。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以上素质的集合,就是个人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现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热点。前者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后者则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二、加强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1 部分学生的素质表现不适应国家、企业的要求
(1)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忠实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许多大公司的用人策略都坚持:以素质为用人第一要素。其录用员工的原则:第一,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二,对才学很高但德行低下的人坚决不予录用,并认为这些人对企业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带来危害;第三,对于道德素质很好但业务水平较低的人予以录用,他们认为这些人道德素质好,只要业务上加以培养提高,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
可以看出,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潜力及品德素质。
(3)部分学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对素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价值观、人生观偏差。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主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天平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的培养,重个人私利轻社会公益,重金钱收入轻贡献付出。
人文素质缺失。信仰复杂,缺少理想,追求盲目。
职业素质缺失。职业道德差:如自由散漫,缺乏自信,说话不诚实,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忽略企业利益。
职业情感差:如缺失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缺失对企业的忠诚度。
职业能力差如我行我素,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具有控制自己心理情绪的能力,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等。
部分大学生在素质认识上的偏差和现实中的缺失,不利于全面发展和就业的实现。
2 加强素质教育是解决学生认识偏差问题的重要环节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艺术审美等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强调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合作、学会创造i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风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密切联系的,综合素质的具备决定了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趋向和潜力。
素質教育的灵魂是思想品德教育。人生有两件大事要做,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事。如果不会做人,即使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学生的学历高未必文明素养就高,两者不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社会上曾经有人批评某些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这一现象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遵循成人、成才、成功规律的素质教育之路。
三、矫正大学生素质偏差,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途径和措施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立足于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优化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新传统的就业观念,提高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而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纠正大学生素质偏差,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1 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
建立学院素质教育、教师魅力影响、学生自我培养三维一体的教育体系。
(1)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大教育环境。遵循大教育理念,建立大教育环境。即将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结合,从而使两大教育体系和两大教育功能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思想融合、教育功能融合、教育环境融合、教育载体融合的目的,形成教育合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现专业特色,从而使两大教育体系的潜能充分发挥。
(2)发挥教师魅力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的素质,离不开教师的魅力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渗透、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感染,使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通过一个载体将其合二为一成为可能。
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通过知识与企业、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链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突出学生在素质养成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学生在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下,驰骋邀游,不断接受新思想,吸收新营养,体验新感受,形成自我素质培养的特色模式,用科学发展 观,自我反思,自我培养,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突出学生在素质养成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建立大课堂教育理念,共同营造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养成的氛围。大课堂包括体现知识传授的教学课堂、反映人文氛围的第二课堂、增强感性积累的社会课堂、检验学生素质的实习课堂。
(1)教学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三种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内容,贯彻到教学课堂之中,真正做到思想道德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在专业课程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过程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和专业教师在素质养成中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用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具体来看: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论坛、沙龙,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辩论、演讲、影展、文艺演出等有创意的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三是建立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志愿者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用具有独创精神和社会价值的技能训练、技能展示、技能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五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启迪和熏陶。
(3)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感性体验,感悟人生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通过组织大学生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感悟人生价值,通过以国情教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4)利用实习课堂检验、培养学生素质。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与师傅的沟通交流和在岗位实践中的体验,亲身感悟企业的核心文化和用人之道,让活生生的就业现实和生动的用工案例,成为纠正学生在素质观念上认识偏差的活教材。这种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纠偏的方式,是解决大学生认识偏差的根本方法。
在校企合作咨询理事会上,笔者了解到各企业辞退学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专业素质问题,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专业素质问题,而是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学生被辞退主要是因为缺少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的精神。
《职业教育》2006第6期上曾经登过这么一篇文章,重庆某知名企业曾招聘了21名大学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开除了20名大学生,最后留下来的是一名大专生。为什么呢?文章中列举了这20名大学生的张狂、没有责任感、懒散、不尊敬他人、不注意小节等等,让公司觉得无法接受,只好辞退他们。而留下来的惟一一名大专生非常谦虚而又认真出色地完成了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
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解决大学生素质观念认识偏差是何等重要。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其相互关系
“我要出类拔萃”的声音是来自每一位有志青年内心最深处的呐喊,然而,仅有呐喊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素质。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技能、身体、品格、气质、修养、审美等特征。
大学生的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心理素质是关键,身体素质是本钱。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以上素质的集合,就是个人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现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热点。前者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后者则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二、加强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1 部分学生的素质表现不适应国家、企业的要求
(1)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忠实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许多大公司的用人策略都坚持:以素质为用人第一要素。其录用员工的原则:第一,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二,对才学很高但德行低下的人坚决不予录用,并认为这些人对企业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带来危害;第三,对于道德素质很好但业务水平较低的人予以录用,他们认为这些人道德素质好,只要业务上加以培养提高,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
可以看出,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潜力及品德素质。
(3)部分学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对素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价值观、人生观偏差。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主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天平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的培养,重个人私利轻社会公益,重金钱收入轻贡献付出。
人文素质缺失。信仰复杂,缺少理想,追求盲目。
职业素质缺失。职业道德差:如自由散漫,缺乏自信,说话不诚实,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忽略企业利益。
职业情感差:如缺失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缺失对企业的忠诚度。
职业能力差如我行我素,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具有控制自己心理情绪的能力,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等。
部分大学生在素质认识上的偏差和现实中的缺失,不利于全面发展和就业的实现。
2 加强素质教育是解决学生认识偏差问题的重要环节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艺术审美等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强调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合作、学会创造i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风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密切联系的,综合素质的具备决定了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趋向和潜力。
素質教育的灵魂是思想品德教育。人生有两件大事要做,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事。如果不会做人,即使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学生的学历高未必文明素养就高,两者不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社会上曾经有人批评某些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这一现象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遵循成人、成才、成功规律的素质教育之路。
三、矫正大学生素质偏差,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途径和措施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立足于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优化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新传统的就业观念,提高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而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纠正大学生素质偏差,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1 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
建立学院素质教育、教师魅力影响、学生自我培养三维一体的教育体系。
(1)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大教育环境。遵循大教育理念,建立大教育环境。即将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结合,从而使两大教育体系和两大教育功能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思想融合、教育功能融合、教育环境融合、教育载体融合的目的,形成教育合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现专业特色,从而使两大教育体系的潜能充分发挥。
(2)发挥教师魅力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的素质,离不开教师的魅力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渗透、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感染,使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通过一个载体将其合二为一成为可能。
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通过知识与企业、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链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突出学生在素质养成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学生在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下,驰骋邀游,不断接受新思想,吸收新营养,体验新感受,形成自我素质培养的特色模式,用科学发展 观,自我反思,自我培养,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突出学生在素质养成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建立大课堂教育理念,共同营造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养成的氛围。大课堂包括体现知识传授的教学课堂、反映人文氛围的第二课堂、增强感性积累的社会课堂、检验学生素质的实习课堂。
(1)教学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三种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内容,贯彻到教学课堂之中,真正做到思想道德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在专业课程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过程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和专业教师在素质养成中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用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具体来看: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论坛、沙龙,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辩论、演讲、影展、文艺演出等有创意的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三是建立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志愿者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用具有独创精神和社会价值的技能训练、技能展示、技能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五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启迪和熏陶。
(3)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感性体验,感悟人生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通过组织大学生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感悟人生价值,通过以国情教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4)利用实习课堂检验、培养学生素质。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与师傅的沟通交流和在岗位实践中的体验,亲身感悟企业的核心文化和用人之道,让活生生的就业现实和生动的用工案例,成为纠正学生在素质观念上认识偏差的活教材。这种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纠偏的方式,是解决大学生认识偏差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