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enumberon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品味、赏析的,倘若如此,一本大部头作品,非得花上一年半载方能“啃”完它。
  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能以比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有时甚至“不假思索”,但往往能对其中精彩的句、段,乃至字、词,能“心领神会”,并报以“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语感”起了作用。
  所谓“语感”,当指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一个阅读能力较弱的人会踌躇于书山峭壁之前而苦于无路可攀,不知“路在何方”。由此可见,语感的强弱决定了阅读能力的高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语感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
  现在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普遍不浓,这是摆在每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曾经有一个对高一新生做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A,你最感兴趣的学科 B,你比较感兴趣的学科 C,你最不感兴趣的学科”。结果选A的只占9%,选B的也只占40%,而选C的却占了51%。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落后也是有目共睹的。就连上海师大的教授也无奈的说到:“现在的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整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叹息”。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小学生呢?难怪说:“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学过几百篇的课文,却居然写不好一张假条,看不懂一首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正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想使学生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除了从教学的结构、方法去进行改革外,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教学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语感大致可分为逻辑语感和艺术语感两大类。
  例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要求学生分析这样一句话“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发现有的学生这样理解: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实在的、肯定的,表明了作者确实超脱了现实,拥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其实这句话是不肯定的,虚构的。“好像是我的”、其实不是“我”的,“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实际上却是想超脱而不可得。学生之所以理解失误,是因为对“好像”、“像”等词的逻辑含义感受不到,这就是逻辑语言感有欠缺。
  有这样一道语文试题:
  为划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悬崖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黛青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如果是语感较强的学生,当会首先否认A,D两项。因为这两项的文字表述显然与题干所提供的那段话的意味不协调。题干所给材料有一种凄清的意味,而A项表述显得色彩浓烈,D项表述又显得轻松愉快,故当排除A,D。
  这种对语言色调意味的感受,就叫艺术语感。
  由此可见,敏锐的语感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对于正确理解作品,从而展开深入思考有着重要作用。“冰冻三天,非一日之寒。”这种语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之必需。教学应指导学生平时对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认真下功夫去诵读、赏析,反复咀嚼品味,以教材作例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不断积累丰富语言词汇,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恩格斯说:“我们各种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我们靠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经验到的属性,因而会是绝对不同的。”我们应在学习语言的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感官,对作品中的形象獲得完整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指导学生调动多个感官的功能,去感知课文中形象的不同属性,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认识作品的形象,体会语言的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因而书面语言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我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注重点拨、提示。学生课后说:“面对东去的大江,刹那间只觉得眼前景物壮美,有“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触。学生们的共识是:赞叹、仰慕、向往、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凭借着一种“不假思索”的艺术语感获得的学习效果,它的作用远非空洞的“分段”、“归纳大意”、“分析写作特点”所能比拟的。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呈现于学生面前的系列典型形象都使学生产生直接感受。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人物形象,体会语言魅力,就会实现文学作品形象的熏陶和感化作用。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一文时,抓住文中最精彩的两处细节描写:一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二是“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样,学生直接感受到朱自清笔下那个无微不至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透视到作者和父亲的“父子情深”——父疼子,子爱父。
  诚然,我这里提出语感教学,绝不是要排除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段意的理解和中心的归纳等,而是要将这些教学与语感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增加学生语感的教学贯穿于其他教学之中。换言之,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哪怕是词语的理解,选择与应用,舍掉了一定的语境去进行感受,是不行的。而段意的理解,中心的归纳,更是需要从该段,该篇的语言中去感受。语感既能帮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加深和巩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迅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要真正地从文章中品出情味,领会到读者的意图,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语感力,绝对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不容忽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看重知识的传授,但是更加看重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和思考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数学没有办法真正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学活动,因此微型探究教学活动的发展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情景教学法,不仅符合数学课程的教学需要,还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吻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应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技术情景和实践情景等多种情景教学法,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情景教学 课堂教学  G623.2  情景教学法指的
摘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优化的教学结构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减负,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关键詞:分层教学;兼顾全体;语文教学  G633.3  语文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在教学中尝试构建
根据发泡机工艺特点和其对系统自保护和自恢复等功能的技术要求,本文利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了其控制功能。设计了PLC控制梯形图,编制了相应的控制程序。近两年的现场应用结果
本文介绍了由电力自动化研究院最新研制开发的一种适用中、小型水轮发电机组的 SJ—100型发电综合控制装置,及其在北京石景山发电总厂下苇甸水电站无人值班试点工程中投运情
摘要: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采用大部分学生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就使得课堂当中一定会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忽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性格的差异性很大,就导致学生在進行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及方式会很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分层教学。新课标中明确
细鳞斜颌鲴俗称沙姑子、黄尾刁、黄条等,在分类上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该鱼食性独特,以有机腐殖质、植物碎屑、着生藻类为食,素有“清道夫”的称誉,它不与常规饲养鱼类争食,在
有效的生产控制系统对企业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CONWIP作为一种新型的准时化生产控制系统正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本文讨论了CONWIP系统,并通过仿真分析对某冷轧厂的CONWIP系统和原有系统进行了对比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用高技术创造高效益,7年累计创造效益2000万元。该研究所技术力量雄厚,研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