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并且由于我国水资源日益的短缺,人们更加注重和推崇节约有效资源的一系列举措。因此,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节水节能的要求不谋而合,共同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理念。而对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应用的深入研究,是节能减排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提升建筑给排水的施工质量和水平。目前,加强对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水资源格局优化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此,分析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的重要意义,探究对其有效的应用,期望促进绿色建筑的有效施工。
关键词: 绿色建筑;排水;节能;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206-02
引言:在当前社会,绿色建筑可谓是建筑行业的一大主流趋势,而在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六类指标:室外环境和节地、能源利用和节能、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材料资源利用和节材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从这六大指标可以发现,水资源利用和节水对绿色建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在给排水系统上应用节能节水新技术,将会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绿色建筑得以发挥出其应有的节能环保功效。
1.水源的开发与利用
1.1 中水回用。
中水来源于建筑生活排水,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生活废水包括冷却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及厨房排水等杂排水。不含厨房排水的杂排水称为优质杂排水。中水指的是部分生活优质杂排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我国各种建筑排水量中的生活废水所占份额:住宅为69%,宾馆、饭店为87%,办公楼为40%。如果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成为中水,用于冲厕、绿地树木的浇灌、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景观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以替代等量的自来水,这样就相当于节约了城市供水量。
1.2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指的是将建筑物屋面或小区地面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后,获得符合规定水质标准的水并使之得到使用的过程。雨水净化处理工艺应根据径流雨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水质标准来选择,如用于绿化、冲厕、道路清扫、车辆清洗、消防、建筑施工等的雨水应满足GB/ T 18920-2002污水再生利用城镇杂用水水质指标要求;景观环境用水应满足GB/ T 18921-2002 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指标要求。经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一般首先用于绿化、冲洗道路、洗车、景观、建筑施工等用水,有条件的可作为洗衣、冷却循环、冲厕和消防等补充用水。在严重缺水的城市也可作为饮用水水源。
2. 给排水节能环保新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 重要性和优势
建筑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在建筑工程建设当中,给排水的设计环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大多数建筑都以绿色环保为主体而建设的新型建筑,给排水的设计对建筑的节能、节水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将绿色节能的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优势。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绿色环保节能的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建筑行业本身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所以,绿色节能理念的推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很快的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进行普及和广泛应用。此技术应用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节约有限的资源并达到资源的再利用,还能够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所花费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与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和人们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想法不谋而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和推广给排水节水节能的这项新型技术,此技术的应用给建筑设计开发人员提供了有效依据,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向着良性的轨道前进。
3. 节能节水新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3.1增加中水利用设施。
中水对于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并没有重视起给排水系统的中水,通常是直接将其排放,这不仅污染了周边环境,更是带来了水资源的浪费。事实上,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废水与污水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沐浴用水和洗漱用水,其治理难度较低,若是不能给予高效利用,无疑会导致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绿色建筑应在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增加对中水的利用设施,以此来提高中水的利用效率。
3.2加强对雨水的利用。
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方面,可以针对雨水进行再利用,如:利用给排水系统收集雨水,将其用于洗车、冲洗厕所或灌溉树木。一般而言,绿色建筑大多会借助雨水收集装置与配套的雨水沟将小区内的雨水收集起来,由于雨水本身较为清洁,所以可以通过集中净化来获得更加整洁的雨水,虽然经过处理后的雨水依然不可以引用,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加以应用。
3.3挖掘太阳能的使用潜力。
太阳能是一种非常受到欢迎的清洁型能源,目前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在发电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就利用效率与利用价值而言,太阳能依然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优化,其应用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给排水系統的热水供应,太阳能既可以用于水加热,也可以用于保存水资源的热量。但是,受技术水平所限,当前太阳能在传热效率上并不突出,大部分被浪费。因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集热器的性能,使其资源利用率得以不断提高。
3.4针对消防水池的节水节能方案。
在以前的建筑当中,施工单位对小区内部所建的消防池根本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当需要用到的时候,根本派不是用场。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考虑在设计的阶段,根据需建设的小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个符合标准的、完善的、统一的消防水池,这样规划可以避免后期对消防池的再次修建,最终降低建设成本,并且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费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要想保证道桥建设的质量和使用时间,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必须要对所有环节进行掌控,并使用科学的方法,最大程度降低这些路面病害的发生率,进而促进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最终实现成本和资源消耗的降低。
3.5合理设置供水压力。
供水水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调节,因此供水压力调节同样是节水节能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事实上,既往的绿色建筑中很少针对供水压力进行调节,因水压设置不当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是非常严重的。例如,人们在日常用水中存在着水压过大的问题,用水量随之增加,但是实际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导致水资源的明显浪费。针对这种情况,绿色建筑应为其给排水系统合理设置供水压力,在规划设置前应首先对居民的用水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同时需要计算建筑中各类人员对水的基本需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便可进行供水压力的正确设定了。以给排水系统为例,降低供水压力可以减缓水流速度,使水资源在排放使不会产生过大的造影,影响其他住户的日常生活;同时降低供水 压力还能减轻水资源的浪费程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就用水计划的制定而言,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除了分析整个区域,还需要对小区内部作细化性的分析,对于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则应给予重点考虑,加强计算分析能力,以使其发挥出应用的节水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想要打造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的新型建筑,就要全面提升建筑给排水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制定出科学、合理、环保节能的施工方案,再运用新型的节水节能技术,一定会实现节水节能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郝志敏. 探讨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3)
[2]季春辉. 分析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J]. 中国建筑, 2015(15).
关键词: 绿色建筑;排水;节能;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206-02
引言:在当前社会,绿色建筑可谓是建筑行业的一大主流趋势,而在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六类指标:室外环境和节地、能源利用和节能、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材料资源利用和节材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从这六大指标可以发现,水资源利用和节水对绿色建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在给排水系统上应用节能节水新技术,将会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绿色建筑得以发挥出其应有的节能环保功效。
1.水源的开发与利用
1.1 中水回用。
中水来源于建筑生活排水,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生活废水包括冷却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及厨房排水等杂排水。不含厨房排水的杂排水称为优质杂排水。中水指的是部分生活优质杂排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我国各种建筑排水量中的生活废水所占份额:住宅为69%,宾馆、饭店为87%,办公楼为40%。如果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成为中水,用于冲厕、绿地树木的浇灌、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景观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以替代等量的自来水,这样就相当于节约了城市供水量。
1.2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指的是将建筑物屋面或小区地面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后,获得符合规定水质标准的水并使之得到使用的过程。雨水净化处理工艺应根据径流雨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水质标准来选择,如用于绿化、冲厕、道路清扫、车辆清洗、消防、建筑施工等的雨水应满足GB/ T 18920-2002污水再生利用城镇杂用水水质指标要求;景观环境用水应满足GB/ T 18921-2002 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指标要求。经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一般首先用于绿化、冲洗道路、洗车、景观、建筑施工等用水,有条件的可作为洗衣、冷却循环、冲厕和消防等补充用水。在严重缺水的城市也可作为饮用水水源。
2. 给排水节能环保新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 重要性和优势
建筑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在建筑工程建设当中,给排水的设计环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大多数建筑都以绿色环保为主体而建设的新型建筑,给排水的设计对建筑的节能、节水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将绿色节能的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优势。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绿色环保节能的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建筑行业本身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所以,绿色节能理念的推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很快的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进行普及和广泛应用。此技术应用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节约有限的资源并达到资源的再利用,还能够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所花费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与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和人们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想法不谋而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和推广给排水节水节能的这项新型技术,此技术的应用给建筑设计开发人员提供了有效依据,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向着良性的轨道前进。
3. 节能节水新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3.1增加中水利用设施。
中水对于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并没有重视起给排水系统的中水,通常是直接将其排放,这不仅污染了周边环境,更是带来了水资源的浪费。事实上,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废水与污水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沐浴用水和洗漱用水,其治理难度较低,若是不能给予高效利用,无疑会导致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绿色建筑应在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增加对中水的利用设施,以此来提高中水的利用效率。
3.2加强对雨水的利用。
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方面,可以针对雨水进行再利用,如:利用给排水系统收集雨水,将其用于洗车、冲洗厕所或灌溉树木。一般而言,绿色建筑大多会借助雨水收集装置与配套的雨水沟将小区内的雨水收集起来,由于雨水本身较为清洁,所以可以通过集中净化来获得更加整洁的雨水,虽然经过处理后的雨水依然不可以引用,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加以应用。
3.3挖掘太阳能的使用潜力。
太阳能是一种非常受到欢迎的清洁型能源,目前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在发电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就利用效率与利用价值而言,太阳能依然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优化,其应用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给排水系統的热水供应,太阳能既可以用于水加热,也可以用于保存水资源的热量。但是,受技术水平所限,当前太阳能在传热效率上并不突出,大部分被浪费。因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集热器的性能,使其资源利用率得以不断提高。
3.4针对消防水池的节水节能方案。
在以前的建筑当中,施工单位对小区内部所建的消防池根本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当需要用到的时候,根本派不是用场。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考虑在设计的阶段,根据需建设的小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个符合标准的、完善的、统一的消防水池,这样规划可以避免后期对消防池的再次修建,最终降低建设成本,并且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费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要想保证道桥建设的质量和使用时间,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必须要对所有环节进行掌控,并使用科学的方法,最大程度降低这些路面病害的发生率,进而促进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最终实现成本和资源消耗的降低。
3.5合理设置供水压力。
供水水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调节,因此供水压力调节同样是节水节能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事实上,既往的绿色建筑中很少针对供水压力进行调节,因水压设置不当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是非常严重的。例如,人们在日常用水中存在着水压过大的问题,用水量随之增加,但是实际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导致水资源的明显浪费。针对这种情况,绿色建筑应为其给排水系统合理设置供水压力,在规划设置前应首先对居民的用水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同时需要计算建筑中各类人员对水的基本需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便可进行供水压力的正确设定了。以给排水系统为例,降低供水压力可以减缓水流速度,使水资源在排放使不会产生过大的造影,影响其他住户的日常生活;同时降低供水 压力还能减轻水资源的浪费程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就用水计划的制定而言,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除了分析整个区域,还需要对小区内部作细化性的分析,对于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则应给予重点考虑,加强计算分析能力,以使其发挥出应用的节水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想要打造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的新型建筑,就要全面提升建筑给排水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制定出科学、合理、环保节能的施工方案,再运用新型的节水节能技术,一定会实现节水节能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郝志敏. 探讨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3)
[2]季春辉. 分析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J]. 中国建筑,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