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行业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图书与音像只是文化承载的产品形态,而其中的文化设计与文化内容却可以无限发挥。
图书和音像制品是出版业的传统产品。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时期出版市场的需求,过去一本书配一张光盘的时代早已悄然逝去。追求具有生动丰富的内涵,品质精良的创意设计,可视性强的图书与音像制品的审美需求已经上升新的台阶。品质与价值是时代和市场的呼唤,高品质的图书音像制品已成为现今出版市场上最稀缺的产品形态。
最初收到《融资有道》书稿之时,笔者只是将它定位为一本补贴出版的图书。但是,笔者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受众的需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有道》是可以策划成为常销书,甚至是畅销书。笔者和作者对此书进行了反复研究和修改,将枯涩难懂的金融理论知识改编成易懂、易操作的易读书,并将补贴出版图书成功转变为市场常销书。根据需求,笔者于2009年年底通过精心的整体策划,运用电视节目和大型活动相结合的包装方案,设计了“融资有道”全国大讲堂活动,并请专业人士拍摄制作了一套全新的《融资有道》精品音像制品,图书与音像制品统一包装,并以880元的高定价进入市场销售。通过这一个图书与音像制品销售的成功案例,笔者对图书与音像产品发展模式有三点深入思考。
第一,图书与音像的互促发展源自受众的呼唤。
《融资有道》精品音像制品上市后,在各大销售终端都产生了良好的销售量,自2010年4月上市后,8个月的时间销量已达900套。由于光盘播放的立体营销,让更多的读者认识《融资有道》一书,同时带动《融资有道》图书的销量,另外,《融资有道》一书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在《融资有道》精装版图书上市之时,机场渠道还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再配套出版新版光盘。笔者根据市场情况分析,对于《融资有道》进行进一步的调整,随即推出新版附带光盘的《融资有道》。《融资有道(精华版1)》图书自2011年9月上市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实现近2万册的发行量。根据上市时间的市场需求,在光盘与图书的联动销售中,我们策划了带有融资案例的《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经典案例解析》《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操作技巧大全与精品案例解析》《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案例解析与融资管理策略》等一系列符合受众诉求的后续图书,以及《融资有道——中小企业融资八大渠道实战解析》音像制品。值得肯定的是,每种产品均得到了销售终端的印量订制,《融资有道》的图书与音像共同实现了畅销、长销的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良好的销售表现告诉我们图书与音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优秀的工具类图书需要精品音像产品对其进行形象的声画演绎,音像产品在终端售卖的联动播放,实现了立体传播的联动效果,更方便了对图书进行深度解读,自然就形成“看书听课”的阅读模式。因此,图书与音像二者既是产品形态,又互为宣传载体,两者相互补充,互促发展。在以往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图书与音像的高效结合也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中国经济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的马云系列图书为例。自《马云教你创业》等一系列图书在2007—2009年热卖后,有人在此基础上将马云在《赢在中国》栏目里关于创业的点评汇集成光盘,并推向市场。在图书热浪的推动下,《马道成功:创业教父马云的经营哲学》《马云点评创业》等马云相关的音像制品也在高价格的音像市场中崭露头角。其中,高定价的《马道成功:创业教父马云的经营哲学》(定价780元)发行量已超过5万套,实现了惊人的市场收益,并从热销产品变成长销产品。
第二,内容丰富与品质创意相结合的产品形态是市场的需求。
现今的市场竞争激烈,图书产品和音像产品都格外重视品质和实用价值。音像产品的拍摄制作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录制模式,走进大型摄影棚,将授课方式改编成电视互动节目,运用大量电视制作的技巧突出产品品质,音像产品已然可以作为电视节目进行公开播放。电视媒体需要内容,需要深度,音像产品则需要更广阔的播放平台。将音像产品从传统的销售终端播放转向电视播出,将单纯推广销售转向内容宣传,是音像产品在新时代需求下的特殊演变。而随着电视上各类大讲堂的热播,荧屏节目又转向线下音像制品。电视节目与音像产品之间实现着趋近完美的转换。
以翟鸿燊的音像制品为例,翟鸿燊善于讲授,其书面文字的表达技巧远不及口述语言的魅力。虽然翟鸿燊曾出版了《成就自己的三大资本》《做事先做人全集》等系列图书,但是这些图书在市场上表现大多都未达到预期设想。然而,翟鸿燊的音像制品《大智慧》却在机场等终端播放后,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实现了畅销、长销。究其原因在于《大智慧》中的授课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授课风格,引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亮剑》,以电视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为案例,通过情景再现讲述管理的智慧,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人物和最生动的语言,通过电视手段完美融合,让广大受众眼前一亮。枯涩的讲课内容变成生动的电视“说书”,这样独具特色的展现形式唤醒了受众心底的心理诉求,因此热卖成为一种必然。随后,翟鸿燊出版的《国学中的管理之道(国学大师)》《学习型中国历届演讲集锦(5VCD)》等一系列音像制品,均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音像与电视手段的完美结合,让音像产品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第三,拓展多方合作,图书二度营销深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的出版物若不经过深层次的营销手段,很难获得读者的青睐。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作者深度合作和媒体资源共享,是图书二度营销的重要砝码。
出版物与作者同为可推广的消费品,前者是固态消费品,后者是动态消费品,动态消费品引导和调动固态消费品,两者互为补充,拉近消费品和受众的距离。作者是出版物的创造者之一,也是出版物最好的推销员。以出版物中的音像制品为例,首先,通过音像产品的直观性,能扩大潜力作者的影响力,推广作者的产品和调动作者积极性,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满足受众需求。其次,在音像产品中对出版社的产品和品牌进行植入营销,在终端播放售卖的同时,既树立了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也扩大了作者的影响力;既通过音像产品实现投放电视广告的营销收益,又通过销售实现了售卖收益。有效开发和利用了音像产品在产品特性基础上的媒体特性,将其内在精髓发挥出来,取得一个平台,多项赢利的效果。最后,音像产品和图书产品整合运用,让出版资源立体化、丰富化,正所谓1+1>2,让作者在出版平台上感受整体设计、整体推广的全方位服务,达到作者和出版社双赢的局面。
将音像内容向电视台、广播电台输出,并和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达成战略合作,将系列音像产品在电视、广播中进行推广发行及时段合作,成为电视、广播节目的内容供给商,在供给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落地营销。电视人重创意,出版人重内容,当两者通过音像产品实现深度对接,让创意与灵动传入出版,让内涵与品质传向电视,在产品相互植入的同时,也实现了两个不同领域的渗透于反渗透,即资源整合与整合营销同步收益。《一路听天下》是不少车主在加油站经常会见到的品牌音像,很多受众喜爱的图书由优秀的播音员讲述出来,开车听书也就成为很多车主的阅读习惯。《鬼吹灯》《论语》《做单》等热卖的图书都被转化成音像制品,并将音像制品通过广播进行连载播放,这样的联动收益对很多前期操作音像产品的出版人来讲也是完全的意外,一次改变多方收益。优秀的图书转成了可听、可视的音像产品,让书变得灵动,满足了忙碌在云端的“常飞”人事,满足了以车为家的车族需要,更为众多无暇看书的高端消费群体提供了最便捷的阅读方式。
文化行业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图书与音像只是文化承载的产品形态,而其中的文化设计与文化内容却可以无限发挥。产品来自于受众的内心,创意来源于与市场的深度分析和贴心解读。摸清受众的潜意识,解读受众的潜在诉求,正确地研究市场、细分市场才能寻找到最适合的创意点,精彩的创意与多种文化手段的整合运用会将出版物锻造得更加璀璨多姿,缔造出“人人口中皆有,众人笔下皆无”的产品,满足广大读者和受众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出版社)
图书和音像制品是出版业的传统产品。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时期出版市场的需求,过去一本书配一张光盘的时代早已悄然逝去。追求具有生动丰富的内涵,品质精良的创意设计,可视性强的图书与音像制品的审美需求已经上升新的台阶。品质与价值是时代和市场的呼唤,高品质的图书音像制品已成为现今出版市场上最稀缺的产品形态。
最初收到《融资有道》书稿之时,笔者只是将它定位为一本补贴出版的图书。但是,笔者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受众的需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有道》是可以策划成为常销书,甚至是畅销书。笔者和作者对此书进行了反复研究和修改,将枯涩难懂的金融理论知识改编成易懂、易操作的易读书,并将补贴出版图书成功转变为市场常销书。根据需求,笔者于2009年年底通过精心的整体策划,运用电视节目和大型活动相结合的包装方案,设计了“融资有道”全国大讲堂活动,并请专业人士拍摄制作了一套全新的《融资有道》精品音像制品,图书与音像制品统一包装,并以880元的高定价进入市场销售。通过这一个图书与音像制品销售的成功案例,笔者对图书与音像产品发展模式有三点深入思考。
第一,图书与音像的互促发展源自受众的呼唤。
《融资有道》精品音像制品上市后,在各大销售终端都产生了良好的销售量,自2010年4月上市后,8个月的时间销量已达900套。由于光盘播放的立体营销,让更多的读者认识《融资有道》一书,同时带动《融资有道》图书的销量,另外,《融资有道》一书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在《融资有道》精装版图书上市之时,机场渠道还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再配套出版新版光盘。笔者根据市场情况分析,对于《融资有道》进行进一步的调整,随即推出新版附带光盘的《融资有道》。《融资有道(精华版1)》图书自2011年9月上市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实现近2万册的发行量。根据上市时间的市场需求,在光盘与图书的联动销售中,我们策划了带有融资案例的《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经典案例解析》《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操作技巧大全与精品案例解析》《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案例解析与融资管理策略》等一系列符合受众诉求的后续图书,以及《融资有道——中小企业融资八大渠道实战解析》音像制品。值得肯定的是,每种产品均得到了销售终端的印量订制,《融资有道》的图书与音像共同实现了畅销、长销的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良好的销售表现告诉我们图书与音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优秀的工具类图书需要精品音像产品对其进行形象的声画演绎,音像产品在终端售卖的联动播放,实现了立体传播的联动效果,更方便了对图书进行深度解读,自然就形成“看书听课”的阅读模式。因此,图书与音像二者既是产品形态,又互为宣传载体,两者相互补充,互促发展。在以往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图书与音像的高效结合也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中国经济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的马云系列图书为例。自《马云教你创业》等一系列图书在2007—2009年热卖后,有人在此基础上将马云在《赢在中国》栏目里关于创业的点评汇集成光盘,并推向市场。在图书热浪的推动下,《马道成功:创业教父马云的经营哲学》《马云点评创业》等马云相关的音像制品也在高价格的音像市场中崭露头角。其中,高定价的《马道成功:创业教父马云的经营哲学》(定价780元)发行量已超过5万套,实现了惊人的市场收益,并从热销产品变成长销产品。
第二,内容丰富与品质创意相结合的产品形态是市场的需求。
现今的市场竞争激烈,图书产品和音像产品都格外重视品质和实用价值。音像产品的拍摄制作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录制模式,走进大型摄影棚,将授课方式改编成电视互动节目,运用大量电视制作的技巧突出产品品质,音像产品已然可以作为电视节目进行公开播放。电视媒体需要内容,需要深度,音像产品则需要更广阔的播放平台。将音像产品从传统的销售终端播放转向电视播出,将单纯推广销售转向内容宣传,是音像产品在新时代需求下的特殊演变。而随着电视上各类大讲堂的热播,荧屏节目又转向线下音像制品。电视节目与音像产品之间实现着趋近完美的转换。
以翟鸿燊的音像制品为例,翟鸿燊善于讲授,其书面文字的表达技巧远不及口述语言的魅力。虽然翟鸿燊曾出版了《成就自己的三大资本》《做事先做人全集》等系列图书,但是这些图书在市场上表现大多都未达到预期设想。然而,翟鸿燊的音像制品《大智慧》却在机场等终端播放后,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实现了畅销、长销。究其原因在于《大智慧》中的授课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授课风格,引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亮剑》,以电视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为案例,通过情景再现讲述管理的智慧,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人物和最生动的语言,通过电视手段完美融合,让广大受众眼前一亮。枯涩的讲课内容变成生动的电视“说书”,这样独具特色的展现形式唤醒了受众心底的心理诉求,因此热卖成为一种必然。随后,翟鸿燊出版的《国学中的管理之道(国学大师)》《学习型中国历届演讲集锦(5VCD)》等一系列音像制品,均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音像与电视手段的完美结合,让音像产品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第三,拓展多方合作,图书二度营销深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的出版物若不经过深层次的营销手段,很难获得读者的青睐。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作者深度合作和媒体资源共享,是图书二度营销的重要砝码。
出版物与作者同为可推广的消费品,前者是固态消费品,后者是动态消费品,动态消费品引导和调动固态消费品,两者互为补充,拉近消费品和受众的距离。作者是出版物的创造者之一,也是出版物最好的推销员。以出版物中的音像制品为例,首先,通过音像产品的直观性,能扩大潜力作者的影响力,推广作者的产品和调动作者积极性,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满足受众需求。其次,在音像产品中对出版社的产品和品牌进行植入营销,在终端播放售卖的同时,既树立了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也扩大了作者的影响力;既通过音像产品实现投放电视广告的营销收益,又通过销售实现了售卖收益。有效开发和利用了音像产品在产品特性基础上的媒体特性,将其内在精髓发挥出来,取得一个平台,多项赢利的效果。最后,音像产品和图书产品整合运用,让出版资源立体化、丰富化,正所谓1+1>2,让作者在出版平台上感受整体设计、整体推广的全方位服务,达到作者和出版社双赢的局面。
将音像内容向电视台、广播电台输出,并和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达成战略合作,将系列音像产品在电视、广播中进行推广发行及时段合作,成为电视、广播节目的内容供给商,在供给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落地营销。电视人重创意,出版人重内容,当两者通过音像产品实现深度对接,让创意与灵动传入出版,让内涵与品质传向电视,在产品相互植入的同时,也实现了两个不同领域的渗透于反渗透,即资源整合与整合营销同步收益。《一路听天下》是不少车主在加油站经常会见到的品牌音像,很多受众喜爱的图书由优秀的播音员讲述出来,开车听书也就成为很多车主的阅读习惯。《鬼吹灯》《论语》《做单》等热卖的图书都被转化成音像制品,并将音像制品通过广播进行连载播放,这样的联动收益对很多前期操作音像产品的出版人来讲也是完全的意外,一次改变多方收益。优秀的图书转成了可听、可视的音像产品,让书变得灵动,满足了忙碌在云端的“常飞”人事,满足了以车为家的车族需要,更为众多无暇看书的高端消费群体提供了最便捷的阅读方式。
文化行业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图书与音像只是文化承载的产品形态,而其中的文化设计与文化内容却可以无限发挥。产品来自于受众的内心,创意来源于与市场的深度分析和贴心解读。摸清受众的潜意识,解读受众的潜在诉求,正确地研究市场、细分市场才能寻找到最适合的创意点,精彩的创意与多种文化手段的整合运用会将出版物锻造得更加璀璨多姿,缔造出“人人口中皆有,众人笔下皆无”的产品,满足广大读者和受众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