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主动。就物理这一门学科而言,我们教者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去进行这种方法的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渗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键词】物理 研究性学习 思考
教育学家卢梭认为,人天性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不断地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种观点奠定了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主动。就物理这一门学科而言,我们教者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去进行这种方法的渗透。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欲望,他们便有了努力研究的内部动力。老师应及时的察言观色,恰到好处地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讲解液体和气体的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一个自编的小故事引入:法国是驰名世界的葡萄酒的故乡,为了贮运这些美酒到世界各国,酒商们做了许多牢固的木桶。而物理学家帕斯卡竟与人打赌,说他只要用几小杯水就能轻易的将木桶压碎!结果在人山人海的观众面前,他居然真的赢了!学生立即对这一故事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于是我们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说:这就是液体压强的奇妙之处。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液体的压强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欲望。
二、言而不尽,给学生研究空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给学生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轻松自如的进入研究者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温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做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把两只手指分别插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再同时将这两只手指插入一杯温水中,去感觉一下这杯温水的冷热程度。结果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情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同一杯水,给人的感觉竟有如此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比较温度高低的标准——温标,除此之外,还得有专用的工具。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迅速完成了对本节的知识点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的研究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特定的情境产生反映,根据自己的疑问,会提出问题,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只有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谜底。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地提问题。即使遇到了学生不着边际的提问,也不能轻易的否定,更不能随意的打击讽刺。比如在做完了蜡烛在玻璃钟罩中燃烧的实验后,可以用带有启发意味的口吻问学生:关于这一实验大家还有哪些设想?学生通过讨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长蜡烛加长,而短蜡烛再减短,结果会怎样?”“如果钟罩再变大对结果会不会有影响?”“假如钟罩漏气又会怎样?”如此一问,学生就有了更多的研究对象。
四、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创造性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让大家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步骤的设计,对于设计出的步骤,还要让大家讨论,得出最合理的方案,然后分组独立的进行。实验中,学生便会对事先似乎很合理的方案的优劣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也能通过亲手实践而找到最优化的组合。同时,他们还通过这种研究的过程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
五、细心引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让每一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细致的讨论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除混杂于其间的错误和假象,引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并要求他们尽力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出合乎教学规范的结论。当然,有一些结论的得出本身难度较大,我们要区别对待,千万不可一刀切,对学生求全责备,甚至吹毛求疵。哪怕学生通过努力只能得出其中的一点或几点,我们也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通过耐心的启发、补充等方法引导学生最终得出完整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自己就像一位科学家一样,正在进行着严格的科学研究工作。
六、走进生活,提倡学生活学活用物理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让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学习活动同生活实际、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经验主动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释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真正达到生活——物理——社会的链接。实现“活学活用”、“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比如学完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情况进行调查: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对水造成了不应该有的污染?水的循环中水量的多少有没有发生变化?水循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何在?国内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何?国内的缺水情况又如何?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增强生存能力,比如通过长短蜡烛在钟罩中的燃烧实验,让学生思考火场的逃生问题;学完导体和绝缘体知识之后,设计这样的情境:看到某人接触断裂的高压线触电处于昏迷的危险状态中,我们该如何安全的去救助他?通过这些实际又实用的情境与问题,能够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心的参与激情,通过小制作、小发明锻炼学生。因为这些看似简单幼稚的创意,其实正是学生创造性火花的具体闪现。也许,不远的将来,改变人类生活的大制作、大手笔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不经意中产生。
研究性学习的渗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出版社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出版社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初中;江苏省镇江市索普中学)
【关键词】物理 研究性学习 思考
教育学家卢梭认为,人天性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不断地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种观点奠定了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主动。就物理这一门学科而言,我们教者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去进行这种方法的渗透。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欲望,他们便有了努力研究的内部动力。老师应及时的察言观色,恰到好处地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讲解液体和气体的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一个自编的小故事引入:法国是驰名世界的葡萄酒的故乡,为了贮运这些美酒到世界各国,酒商们做了许多牢固的木桶。而物理学家帕斯卡竟与人打赌,说他只要用几小杯水就能轻易的将木桶压碎!结果在人山人海的观众面前,他居然真的赢了!学生立即对这一故事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于是我们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说:这就是液体压强的奇妙之处。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液体的压强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欲望。
二、言而不尽,给学生研究空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给学生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轻松自如的进入研究者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温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做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把两只手指分别插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再同时将这两只手指插入一杯温水中,去感觉一下这杯温水的冷热程度。结果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情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同一杯水,给人的感觉竟有如此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比较温度高低的标准——温标,除此之外,还得有专用的工具。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迅速完成了对本节的知识点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的研究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特定的情境产生反映,根据自己的疑问,会提出问题,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只有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谜底。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地提问题。即使遇到了学生不着边际的提问,也不能轻易的否定,更不能随意的打击讽刺。比如在做完了蜡烛在玻璃钟罩中燃烧的实验后,可以用带有启发意味的口吻问学生:关于这一实验大家还有哪些设想?学生通过讨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长蜡烛加长,而短蜡烛再减短,结果会怎样?”“如果钟罩再变大对结果会不会有影响?”“假如钟罩漏气又会怎样?”如此一问,学生就有了更多的研究对象。
四、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创造性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让大家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步骤的设计,对于设计出的步骤,还要让大家讨论,得出最合理的方案,然后分组独立的进行。实验中,学生便会对事先似乎很合理的方案的优劣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也能通过亲手实践而找到最优化的组合。同时,他们还通过这种研究的过程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
五、细心引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让每一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细致的讨论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除混杂于其间的错误和假象,引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并要求他们尽力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出合乎教学规范的结论。当然,有一些结论的得出本身难度较大,我们要区别对待,千万不可一刀切,对学生求全责备,甚至吹毛求疵。哪怕学生通过努力只能得出其中的一点或几点,我们也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通过耐心的启发、补充等方法引导学生最终得出完整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自己就像一位科学家一样,正在进行着严格的科学研究工作。
六、走进生活,提倡学生活学活用物理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让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学习活动同生活实际、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经验主动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释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真正达到生活——物理——社会的链接。实现“活学活用”、“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比如学完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情况进行调查: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对水造成了不应该有的污染?水的循环中水量的多少有没有发生变化?水循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何在?国内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何?国内的缺水情况又如何?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增强生存能力,比如通过长短蜡烛在钟罩中的燃烧实验,让学生思考火场的逃生问题;学完导体和绝缘体知识之后,设计这样的情境:看到某人接触断裂的高压线触电处于昏迷的危险状态中,我们该如何安全的去救助他?通过这些实际又实用的情境与问题,能够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心的参与激情,通过小制作、小发明锻炼学生。因为这些看似简单幼稚的创意,其实正是学生创造性火花的具体闪现。也许,不远的将来,改变人类生活的大制作、大手笔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不经意中产生。
研究性学习的渗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出版社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出版社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初中;江苏省镇江市索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