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侯金林 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教 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参与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和《亚太肝病学会乙肝治疗指南》(2012年版)制订工作。
各种慢性乙肝治疗指南是指导医生规范诊治的标准性文件,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与慢性乙肝有关的医疗保险政策的参考性文件。患者直接阅读这些指南未必能懂。鉴于指南对医生的重要地位,而指南对医生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患者,所以解读指南会有助于患者了解慢性乙肝长期管理的价值,并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指南公认抗病毒治疗是“主战场”
多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两年左右修订一次。《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近为2010 年版)的制订立足中国国情,也参考了国际权威指南。国际指南中有影响力的主要有《美国肝病学会(AASLD)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最近为2009年版)、《欧洲肝病学会(EASL)乙肝诊治指南》(最近为2012年版)以及《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治疗指南》(最近为2012年版)。各指南依据了全球多中心大量临床研究的循证学依据,均认同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主战场”。这一点在中国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有太多宣称可以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患者被严重误导。目前公认的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药物包括两大类:注射用干扰素和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其中,核苷(酸)类药物有(按上市先后顺序):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尚未在中国正式被批准治疗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帮助乙肝患者延缓肝脏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最终减少病死率。当然,抗病毒治疗并非一帆风顺,疗程长且不确切、耐药问题的困扰等还有待医学界共同努力克服。
核苷(酸)类药物疗程逐渐延长
从主要指南对疗程认识的演变可以看出,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疗程越来越长。而患者往往期望值过高,普遍希望疗程越短越好,花费越少越好。因此,在医疗保险不够发达、人们还不够富裕的中国,医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患者沟通疗程和费用的信息,而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介绍满足疗程对患者健康的益处。
结合权威指南的建议,对核苷(酸)类药物的疗程概括如下。
◎ 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2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依据2010年中国版指南)。
◎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 若已治疗2年,且3次(間隔6个月)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可考虑停止治疗(依据2012年APASL指南)。但2012年EASL指南,认为此类患者的理想治疗终点是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出现。这是极少数人才可实现的目标,在中国没有列入这一目标。目前的认识认为:e抗原阴性患者比e抗原阳性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 乙肝肝硬化 乙肝肝硬化者一旦开始抗病毒,不能轻易停药。但是如果该治不治,则等于坐视疾病进展。在疗程的判断上,每个患者是不一致的。因为,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在药物的帮助下“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情况如何、是否复发,与个体免疫能力有关。
核苷初治:优先选用强效、低耐药药物
采用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乙肝病毒的优点是疗效好、耐受性好、口服方便、长期治疗安全性好,缺点则是疗程不明确、存在耐药风险。鉴于此类药物的特点,近年修订的指南逐渐认同:患者核苷初治应优先采取强效、低耐药的治疗策略,并推荐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尚未在中国上市)为抗乙肝病毒治疗临床一线药物。由于在长期治疗中的高耐药率和疗效较弱等不同原因,其他三种核苷(酸)类药物不被推荐为优先选择用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也被推荐为一线药物,特别是对于年轻准备近期生育者,但干扰素有严格适应证,其较为严重的副作用也需有经验的医生正确处理。
侯金林 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教 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参与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和《亚太肝病学会乙肝治疗指南》(2012年版)制订工作。
各种慢性乙肝治疗指南是指导医生规范诊治的标准性文件,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与慢性乙肝有关的医疗保险政策的参考性文件。患者直接阅读这些指南未必能懂。鉴于指南对医生的重要地位,而指南对医生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患者,所以解读指南会有助于患者了解慢性乙肝长期管理的价值,并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指南公认抗病毒治疗是“主战场”
多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两年左右修订一次。《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近为2010 年版)的制订立足中国国情,也参考了国际权威指南。国际指南中有影响力的主要有《美国肝病学会(AASLD)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最近为2009年版)、《欧洲肝病学会(EASL)乙肝诊治指南》(最近为2012年版)以及《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治疗指南》(最近为2012年版)。各指南依据了全球多中心大量临床研究的循证学依据,均认同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主战场”。这一点在中国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有太多宣称可以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患者被严重误导。目前公认的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药物包括两大类:注射用干扰素和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其中,核苷(酸)类药物有(按上市先后顺序):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尚未在中国正式被批准治疗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帮助乙肝患者延缓肝脏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最终减少病死率。当然,抗病毒治疗并非一帆风顺,疗程长且不确切、耐药问题的困扰等还有待医学界共同努力克服。
核苷(酸)类药物疗程逐渐延长
从主要指南对疗程认识的演变可以看出,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疗程越来越长。而患者往往期望值过高,普遍希望疗程越短越好,花费越少越好。因此,在医疗保险不够发达、人们还不够富裕的中国,医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患者沟通疗程和费用的信息,而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介绍满足疗程对患者健康的益处。
结合权威指南的建议,对核苷(酸)类药物的疗程概括如下。
◎ 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2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依据2010年中国版指南)。
◎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 若已治疗2年,且3次(間隔6个月)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可考虑停止治疗(依据2012年APASL指南)。但2012年EASL指南,认为此类患者的理想治疗终点是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出现。这是极少数人才可实现的目标,在中国没有列入这一目标。目前的认识认为:e抗原阴性患者比e抗原阳性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 乙肝肝硬化 乙肝肝硬化者一旦开始抗病毒,不能轻易停药。但是如果该治不治,则等于坐视疾病进展。在疗程的判断上,每个患者是不一致的。因为,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在药物的帮助下“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情况如何、是否复发,与个体免疫能力有关。
核苷初治:优先选用强效、低耐药药物
采用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乙肝病毒的优点是疗效好、耐受性好、口服方便、长期治疗安全性好,缺点则是疗程不明确、存在耐药风险。鉴于此类药物的特点,近年修订的指南逐渐认同:患者核苷初治应优先采取强效、低耐药的治疗策略,并推荐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尚未在中国上市)为抗乙肝病毒治疗临床一线药物。由于在长期治疗中的高耐药率和疗效较弱等不同原因,其他三种核苷(酸)类药物不被推荐为优先选择用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也被推荐为一线药物,特别是对于年轻准备近期生育者,但干扰素有严格适应证,其较为严重的副作用也需有经验的医生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