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从培养层次上应定位在高职高专教育,从执业水平和资格上应定位在初级从业资格,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定位在培养“做会计的”普通会计人员,从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上应定位在侧重职业技能培养方面。
认清会计人才教育总体形势,对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需求的12类主流人才中,会计类人才需求占首位。正是在会计人才市场的牵引下,我国近年来的会计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会计教育也遍地开花。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将近40%的高校设有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在校生占所有在校生的10%左右。
从教育层次上看,我国的会计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职高专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二是本科教育,兼顾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三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人才。
从执业水平和资格上,可分为三个级别:一是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资格;二是中高级会计资格;三是注册会计师资格。从培养目标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管会计的”,即总会计师,全国大约有4万人左右;二是“查会计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和政府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全国目前大约有13万名注册会计师以及为数不少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三是“做会计的”,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狭义上的会计人员,全国大约有1800万人。
可以看出,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只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从培养层次上应定位在高职高专教育,从执业水平和资格是应定位在初级从业资格,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定位在培养“做会计的”普通会计人员,从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上应定位在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方面。
当前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模式滞后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变化,对中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然而,中高职教育界与企业的会计职业界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使中高职会计教育目标无法根据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建立并及时加以调整,造成中职会计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和盲目性。表现为教学计划更新缓慢,教材内容因循守旧,教师的教学方法落伍,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这一切都不能有效满足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技能实训相对缺乏,人才竞争力低下
中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是职业技能培养。但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学生依靠社会实践来获取技能已越来越难。经调查,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技术含量普遍偏低,一般从事诸如收银员这的工作,有的仅仅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而技术含量稍高一点的岗位,需要在社会上的财会培训机构进行二次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这充分表明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抓得不牢,学生的职业技能未能形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三)会计专业教师的技能素质整体偏低
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当前的现实是,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教师,而是由相关财会专业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从师范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的,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现有的“双师型”教师也不过是参加了某种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证书,实际经验无从谈起。教师技能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直接导致中高职会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问题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同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建设,理论性较强,会计实务方面侧重于大中型企业,而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是各类小型企业。开设课程缺少自己的特色,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
(五)教材建设不能满足会计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会计教材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材的“法规化”,教材只是对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作一般性的解释,表现为理论性强、规范、抽象,缺少应用案例。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先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提高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水平的途径与对策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初级会计人员。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取得“双证”,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体现结构优化,体现中高职教育的现阶段性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中高职会计教学必须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体制,使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实施方法与手段、考核内容与要求等充分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从而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相关技能及相关会计法规,能熟练使用常规会计软件和常用程序,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一定的经营知识,理解企业的经营决策并能将其贯彻到会计工作中。
(三)构建紧跟会计人才能力素质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在其附件中更明确提出:“学制三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学制两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从国外的职业教育来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并且加大了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因此改革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突出技能训练内容,将中高职会计教学内容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技能素质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四)加强具有中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
好的教材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材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色,除了理论性教材的编写外,高职教材还要突出案例、技能教材的编写。会计专业案例教材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经济法案例。实务教材主要是会计学原理实务、审计实务。技能教材包括电算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工具软件应用等。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进行重组和整合,确保职业教育的色彩浓重,使每门课程包含从技术基础到专业技能的若干门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和能力化的特点。最终使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同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同步。
(五)提高中高职会计教师队伍的技能素质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方法为:一是从企业吸收优秀财会人员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采取兼职办法聘请教师;二是利用教研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搞调研,或直接选派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专业技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三是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资格的技术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
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重点抓好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课堂模拟实训。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技能、形成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财会专业的技能教学更加依靠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模拟实训来完成。二是建立以计算机为杨心的“会计实训室”。在会计电算化非常普及的今天,必须使学生在学校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这样毕业后才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三是协调筹措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与企业签定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资源,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认清会计人才教育总体形势,对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需求的12类主流人才中,会计类人才需求占首位。正是在会计人才市场的牵引下,我国近年来的会计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会计教育也遍地开花。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将近40%的高校设有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在校生占所有在校生的10%左右。
从教育层次上看,我国的会计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职高专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二是本科教育,兼顾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三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人才。
从执业水平和资格上,可分为三个级别:一是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资格;二是中高级会计资格;三是注册会计师资格。从培养目标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管会计的”,即总会计师,全国大约有4万人左右;二是“查会计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和政府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全国目前大约有13万名注册会计师以及为数不少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三是“做会计的”,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狭义上的会计人员,全国大约有1800万人。
可以看出,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只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从培养层次上应定位在高职高专教育,从执业水平和资格是应定位在初级从业资格,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定位在培养“做会计的”普通会计人员,从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上应定位在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方面。
当前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模式滞后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变化,对中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然而,中高职教育界与企业的会计职业界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使中高职会计教育目标无法根据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建立并及时加以调整,造成中职会计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和盲目性。表现为教学计划更新缓慢,教材内容因循守旧,教师的教学方法落伍,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这一切都不能有效满足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技能实训相对缺乏,人才竞争力低下
中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是职业技能培养。但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学生依靠社会实践来获取技能已越来越难。经调查,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技术含量普遍偏低,一般从事诸如收银员这的工作,有的仅仅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而技术含量稍高一点的岗位,需要在社会上的财会培训机构进行二次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这充分表明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抓得不牢,学生的职业技能未能形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三)会计专业教师的技能素质整体偏低
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当前的现实是,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教师,而是由相关财会专业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从师范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的,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现有的“双师型”教师也不过是参加了某种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证书,实际经验无从谈起。教师技能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直接导致中高职会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问题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同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建设,理论性较强,会计实务方面侧重于大中型企业,而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是各类小型企业。开设课程缺少自己的特色,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
(五)教材建设不能满足会计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会计教材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材的“法规化”,教材只是对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作一般性的解释,表现为理论性强、规范、抽象,缺少应用案例。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先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提高中高职会计人才教育水平的途径与对策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初级会计人员。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取得“双证”,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体现结构优化,体现中高职教育的现阶段性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中高职会计教学必须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体制,使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实施方法与手段、考核内容与要求等充分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从而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相关技能及相关会计法规,能熟练使用常规会计软件和常用程序,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一定的经营知识,理解企业的经营决策并能将其贯彻到会计工作中。
(三)构建紧跟会计人才能力素质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在其附件中更明确提出:“学制三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学制两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从国外的职业教育来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并且加大了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因此改革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突出技能训练内容,将中高职会计教学内容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技能素质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四)加强具有中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
好的教材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材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色,除了理论性教材的编写外,高职教材还要突出案例、技能教材的编写。会计专业案例教材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经济法案例。实务教材主要是会计学原理实务、审计实务。技能教材包括电算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工具软件应用等。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进行重组和整合,确保职业教育的色彩浓重,使每门课程包含从技术基础到专业技能的若干门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和能力化的特点。最终使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同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同步。
(五)提高中高职会计教师队伍的技能素质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方法为:一是从企业吸收优秀财会人员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采取兼职办法聘请教师;二是利用教研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搞调研,或直接选派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专业技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三是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资格的技术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
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重点抓好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课堂模拟实训。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技能、形成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财会专业的技能教学更加依靠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模拟实训来完成。二是建立以计算机为杨心的“会计实训室”。在会计电算化非常普及的今天,必须使学生在学校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这样毕业后才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三是协调筹措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与企业签定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资源,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