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林童话》包含了不同主题的故事两百多篇,其中的经典故事被人们代代相传。然而,这些故事所包含的象征意义被置于理性的视角下却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角度出发,分析《格林童话》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在童话中的“失语”现象,从而揭示《格林童话》所反映和维护的男权中心文化以及它带给人们的教育偏颇和思想局限,使读者在阅读中自觉过滤和抵制男权文化,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童话 二元对立 女性形象 男性标准 失语
德国格林兄弟根据群众口头流传的故事整理成的故事集——《格林童话》。这些故事可以说篇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特别是其中的精品——《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已成为儿童读物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今天,如果将这份文化遗产置于不同的理性思维中,譬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伴随着女权主义的政治运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日渐成熟,经典文本所含有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本质得到了披露。在SimonedeBeauvoir的《第二性》以及女性主义批评家SandnGilbert和SusanGubar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的文学想象》中,作者都有从女性角度出发,对民间故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剖析,并指出这些故事都有明显的限制女性,巩固父权的烙印。
女性二元对立的形象建构
在《格林童话》中,有很多女性的形象,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恶女人的形象,《灰姑娘》中的继母,《白雪公主》中的王后,《睡美人》中的巫婆等。这些二元对立都是以男性的标准来划分的,带着深深的男权烙印。这些标准有以下几类:
(一)标准一:男性对女性外貌衡量标准:天使与魔鬼
《格林童话》中,几乎所有的正面女主人公都有姣好的面容;而巫婆魔鬼的形象总是丑陋的:“使所有的人惊叹不已”的灰姑娘、“水灵剔透,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等。这些无疑都迎合了男性对理想女性的幻想标准:美貌。而其他的内涵才学都不重要。“……女孩子是天生的美丽尤物,……她们与孩子一样,你可以哄她们开心,却不能够指望她们能够办得成大事”。童话告诉读者,美貌才是女子吸引男子的必备要素,而非才智。与此相对的,魔鬼总是丑陋怪异的:《睡美人》中的恶毒巫婆,《三个纺线的女人》中丑陋的女人等。“男性作家在描述理想女性的时候,除了纯洁无瑕、性格温顺、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等等特点,除了对父权制文化道德规范顺从臣服、不构成任何挑战之外,相貌也一定要美丽绝伦,要秀色可餐、赏心悦目,要能够满足男性可观、可触的快感。”这多少会给读者这样的错觉:美丽的都是天使,而丑陋的都是恶人。
(二)标准二:男性才是女性的忠实保护者:弱者与强者
《格林童话》中,扮演“天使”的女主人公往往处于弱势,而“魔鬼”处于强势,只有这样安排,才可以凸显“天使”遇难时男性所扮演的“英雄救美”角色。这些“天使”要么失去了来自亲生母亲的关爱,沦陷在继母可怕的蹂躏下,要么被隔离于人类社会之外,只有在苦苦挣扎中等待来自男性的拯救,才能“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学者们所呼吁的恢复女性之间的联盟、呼吁姐妹情谊(sisterhood)不无道理。
(三)标准三:男性对于女性美德的评价标准:隐忍与破坏
《格林童话》中“天使”的塑造,除了美貌,还体现了男性对于理想女性其他“美德”的幻想,如纯洁善良、逆来顺受等。拥有这些“美德”的“天使”在故事的结局才会得到幸福。而对于那些在男性眼中反叛、破坏、不识时务的“魔鬼”则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格林童话》的一个定式。我们可以从《灰姑娘》、《白雪公主》、《桧树》等故事中看到这一点。这些男性眼中的女性“美德”与“败德”的对立对应着结局的“幸福”与“惩罚”,是对男权社会模式的充分肯定和维护,对女性思想解放的严重束缚。
(四)标准四:男性对于女性命运的预测标准:早逝与妖魔化
《格林童话》里,女性的命运分为两种:在种种矛盾展开之前早早退场或早逝,或变成妖魔与“天使”作对。胡晓华在《一个女人的故事——略论<格林童话>中的女主角》一文中说道“单个故事中的女主角演绎了整个童话集里所有女主角的经历,或者说,所有女主角重复着一个女人的经历。”在笔者看来,这些女主人公的故事可以被串成几代女性的故事,而只须将这个故事的结局与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头做简单的衔接。正如杨莉馨所言:“对天使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来说,如果想从封闭的家庭牢笼中解放出来,惟一的出路只有早死,退出现实世界。而希望实现自己的心愿与理想的人,只能变成可恨的巫婆,并因‘罪有应得’受到惩罚”。由于处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都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无论哪种都注定是不幸的。
(五)标准五:男性的审判标准在女性身上的体现:扬善与惩恶
《格林童话》几乎都表现了扬善惩恶的主题。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对于巫婆或魔鬼的审判都是由男性完成的,男性拥有绝对的审判权,不管在这之前“天使”受到多大折磨,“魔鬼”用了多少手段,只要男性统治者审判和执行后,故事便结束了。这种女性种种努力却收效甚微,而男性简单审判便世界和平的强烈反差无疑是对父权文化的维护。也正是由于男性审判的强大保护力和给予女性的安全感使得女性甘心臣服于男性的统治下。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HeleneCixous在自己的代表作《新生儿》中列出了这样一张二元对立的表:主动性/被动性;太阳/月亮;文化/自然;白昼/黑夜;父亲/母亲;头/心;概念的/感觉的;逻各斯/情感因素。在《格林童话》中,男性一直是主动的,强势的和主要的,而对立面的女性则是被动的,弱势的和次要的。这对于女性显然有失公允。
女性“失语”
《格林童话》中有着严重的女性“失语”现象。这里的“失语”指的并非生理意义上的不能言语,而是被剥夺了话语权。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天使们”身上,让她们变得更弱势而等待被拯救,同样也出现在“魔鬼们”身上,使男性统治者有能力制服与惩罚她们。
(一)“天使”的“失语”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shoshanaFelmam指出:女人的话总是“被别人说出来的”,LuceIrigaray也认为“妇女不得不用别人的耳朵听,正如在表现自身过程中,包括自己的文字,总是听命于他人的意思”。在《格林童话》中,“天使”第一类“失语”是被诅咒后的话语暂时缺失。在《六只天鹅》里,“王后不能说话辨白,国王没有办法,只得把王后交给法院”;在《灰姑娘》中,灰姑娘只能在母亲的坟前哭泣祷告。另一类“失语”是指推动故事情节、在故事中起关键作用的话语都由男性角色来完成。在《青蛙王子》中,即便公主如何不愿接受丑陋的青蛙都没有用,她还是得按照父亲——最高统治者的话去做;在《桧树》中就更加明显了,即使是变成了在桧树上唱歌的“小鸟”,哥哥还是能把遭遇唱出来,反而作为“人”的妹妹没有说出哥哥的遭遇。这些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女性没有话语权,处于一种“在场“的“失语”状态。
(二)“魔鬼”的“失语”
在童话中,“魔鬼”或“继母”也处于“失语”中。这些女性并没有否认男性权力机构,而是竭力通过对权威人物如国王、父亲等形象的效仿,接近并试图进入男权的权力序列。即使这些角色是有力和恶毒的,在男性的审判话语中,也只能默默地被惩罚。即便再有魔力,再巧于心计,还是会被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彻底打败。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话语权的重要和失去话语权的悲哀。《灰姑娘》里的继母,《十二兄弟》中的女巫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处于男性文化中的女性,不论好坏,都丧失了话语权,女性始终跳不出“失语”的误区。这一话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女性处境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与意义
童话是一种精神积淀,它对于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经典与重要的文本,却有如此多的男性中心意识的陷阱和诱惑,无疑对女性的心理健康和自信造成障碍。童话从儿童期开始就向孩子们灌输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客观地巩固和继续维护男权文化中心。难怪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会得出“格林童话有害女童心理健康”的结论。通过上述对《格林童话》中女性形象的构建解读以及对女性“失语”现象的分析,文章旨在帮助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在接受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男权文化的影响,抵制文本所传达的男强女弱的固定模式。女权主义兴起后,女性文学批评家们开始改写童话。对于这些经典文本的改写和批判性阅读,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重新审视,也是女性们崛起而争取自己真正平等权力的体现。这些努力将会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与平等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童话 二元对立 女性形象 男性标准 失语
德国格林兄弟根据群众口头流传的故事整理成的故事集——《格林童话》。这些故事可以说篇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特别是其中的精品——《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已成为儿童读物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今天,如果将这份文化遗产置于不同的理性思维中,譬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伴随着女权主义的政治运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日渐成熟,经典文本所含有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本质得到了披露。在SimonedeBeauvoir的《第二性》以及女性主义批评家SandnGilbert和SusanGubar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的文学想象》中,作者都有从女性角度出发,对民间故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剖析,并指出这些故事都有明显的限制女性,巩固父权的烙印。
女性二元对立的形象建构
在《格林童话》中,有很多女性的形象,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恶女人的形象,《灰姑娘》中的继母,《白雪公主》中的王后,《睡美人》中的巫婆等。这些二元对立都是以男性的标准来划分的,带着深深的男权烙印。这些标准有以下几类:
(一)标准一:男性对女性外貌衡量标准:天使与魔鬼
《格林童话》中,几乎所有的正面女主人公都有姣好的面容;而巫婆魔鬼的形象总是丑陋的:“使所有的人惊叹不已”的灰姑娘、“水灵剔透,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等。这些无疑都迎合了男性对理想女性的幻想标准:美貌。而其他的内涵才学都不重要。“……女孩子是天生的美丽尤物,……她们与孩子一样,你可以哄她们开心,却不能够指望她们能够办得成大事”。童话告诉读者,美貌才是女子吸引男子的必备要素,而非才智。与此相对的,魔鬼总是丑陋怪异的:《睡美人》中的恶毒巫婆,《三个纺线的女人》中丑陋的女人等。“男性作家在描述理想女性的时候,除了纯洁无瑕、性格温顺、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等等特点,除了对父权制文化道德规范顺从臣服、不构成任何挑战之外,相貌也一定要美丽绝伦,要秀色可餐、赏心悦目,要能够满足男性可观、可触的快感。”这多少会给读者这样的错觉:美丽的都是天使,而丑陋的都是恶人。
(二)标准二:男性才是女性的忠实保护者:弱者与强者
《格林童话》中,扮演“天使”的女主人公往往处于弱势,而“魔鬼”处于强势,只有这样安排,才可以凸显“天使”遇难时男性所扮演的“英雄救美”角色。这些“天使”要么失去了来自亲生母亲的关爱,沦陷在继母可怕的蹂躏下,要么被隔离于人类社会之外,只有在苦苦挣扎中等待来自男性的拯救,才能“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学者们所呼吁的恢复女性之间的联盟、呼吁姐妹情谊(sisterhood)不无道理。
(三)标准三:男性对于女性美德的评价标准:隐忍与破坏
《格林童话》中“天使”的塑造,除了美貌,还体现了男性对于理想女性其他“美德”的幻想,如纯洁善良、逆来顺受等。拥有这些“美德”的“天使”在故事的结局才会得到幸福。而对于那些在男性眼中反叛、破坏、不识时务的“魔鬼”则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格林童话》的一个定式。我们可以从《灰姑娘》、《白雪公主》、《桧树》等故事中看到这一点。这些男性眼中的女性“美德”与“败德”的对立对应着结局的“幸福”与“惩罚”,是对男权社会模式的充分肯定和维护,对女性思想解放的严重束缚。
(四)标准四:男性对于女性命运的预测标准:早逝与妖魔化
《格林童话》里,女性的命运分为两种:在种种矛盾展开之前早早退场或早逝,或变成妖魔与“天使”作对。胡晓华在《一个女人的故事——略论<格林童话>中的女主角》一文中说道“单个故事中的女主角演绎了整个童话集里所有女主角的经历,或者说,所有女主角重复着一个女人的经历。”在笔者看来,这些女主人公的故事可以被串成几代女性的故事,而只须将这个故事的结局与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头做简单的衔接。正如杨莉馨所言:“对天使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来说,如果想从封闭的家庭牢笼中解放出来,惟一的出路只有早死,退出现实世界。而希望实现自己的心愿与理想的人,只能变成可恨的巫婆,并因‘罪有应得’受到惩罚”。由于处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都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无论哪种都注定是不幸的。
(五)标准五:男性的审判标准在女性身上的体现:扬善与惩恶
《格林童话》几乎都表现了扬善惩恶的主题。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对于巫婆或魔鬼的审判都是由男性完成的,男性拥有绝对的审判权,不管在这之前“天使”受到多大折磨,“魔鬼”用了多少手段,只要男性统治者审判和执行后,故事便结束了。这种女性种种努力却收效甚微,而男性简单审判便世界和平的强烈反差无疑是对父权文化的维护。也正是由于男性审判的强大保护力和给予女性的安全感使得女性甘心臣服于男性的统治下。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HeleneCixous在自己的代表作《新生儿》中列出了这样一张二元对立的表:主动性/被动性;太阳/月亮;文化/自然;白昼/黑夜;父亲/母亲;头/心;概念的/感觉的;逻各斯/情感因素。在《格林童话》中,男性一直是主动的,强势的和主要的,而对立面的女性则是被动的,弱势的和次要的。这对于女性显然有失公允。
女性“失语”
《格林童话》中有着严重的女性“失语”现象。这里的“失语”指的并非生理意义上的不能言语,而是被剥夺了话语权。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天使们”身上,让她们变得更弱势而等待被拯救,同样也出现在“魔鬼们”身上,使男性统治者有能力制服与惩罚她们。
(一)“天使”的“失语”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shoshanaFelmam指出:女人的话总是“被别人说出来的”,LuceIrigaray也认为“妇女不得不用别人的耳朵听,正如在表现自身过程中,包括自己的文字,总是听命于他人的意思”。在《格林童话》中,“天使”第一类“失语”是被诅咒后的话语暂时缺失。在《六只天鹅》里,“王后不能说话辨白,国王没有办法,只得把王后交给法院”;在《灰姑娘》中,灰姑娘只能在母亲的坟前哭泣祷告。另一类“失语”是指推动故事情节、在故事中起关键作用的话语都由男性角色来完成。在《青蛙王子》中,即便公主如何不愿接受丑陋的青蛙都没有用,她还是得按照父亲——最高统治者的话去做;在《桧树》中就更加明显了,即使是变成了在桧树上唱歌的“小鸟”,哥哥还是能把遭遇唱出来,反而作为“人”的妹妹没有说出哥哥的遭遇。这些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女性没有话语权,处于一种“在场“的“失语”状态。
(二)“魔鬼”的“失语”
在童话中,“魔鬼”或“继母”也处于“失语”中。这些女性并没有否认男性权力机构,而是竭力通过对权威人物如国王、父亲等形象的效仿,接近并试图进入男权的权力序列。即使这些角色是有力和恶毒的,在男性的审判话语中,也只能默默地被惩罚。即便再有魔力,再巧于心计,还是会被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彻底打败。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话语权的重要和失去话语权的悲哀。《灰姑娘》里的继母,《十二兄弟》中的女巫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处于男性文化中的女性,不论好坏,都丧失了话语权,女性始终跳不出“失语”的误区。这一话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女性处境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与意义
童话是一种精神积淀,它对于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经典与重要的文本,却有如此多的男性中心意识的陷阱和诱惑,无疑对女性的心理健康和自信造成障碍。童话从儿童期开始就向孩子们灌输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客观地巩固和继续维护男权文化中心。难怪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会得出“格林童话有害女童心理健康”的结论。通过上述对《格林童话》中女性形象的构建解读以及对女性“失语”现象的分析,文章旨在帮助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在接受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男权文化的影响,抵制文本所传达的男强女弱的固定模式。女权主义兴起后,女性文学批评家们开始改写童话。对于这些经典文本的改写和批判性阅读,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重新审视,也是女性们崛起而争取自己真正平等权力的体现。这些努力将会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与平等的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