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伙伴教育”,是指小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如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等。伙伴教育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发展孩子的积极情感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有学者指出,孩子的大部分知识、信息都来自同伴,同伴关系能满足孩子对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在情感上得到同伴支持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伙伴作为一种教育力量,是家长和老师无法替代的。一位小伙伴,就是一位小老师,就是一面小镜子。遗憾的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半缺少伙伴,不少家长也没有意识到伙伴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不少孩子因为缺少伙伴而陷入危机,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专家认为,不仅孩子需要伙伴,而且伙伴教育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当重视伙伴教育。
伙伴互助益处多
(赵女士,31岁,网络推广专员)
我们采取的伙伴教育,有点“互助组”的味道,时髦一点说,叫“拼拼族”。现在的独生子女想有个伙伴真不容易,尤其像我和老公这样大学毕业后到这个陌生城市打拼的,在当地没有亲戚,想联络亲戚的孩子都没可能,怎么办?我想到了在自己的住宅小区里联络一些家长,让年龄相仿或有共同兴趣的孩子结成伙伴,这样一来,孩子可以相互学习,家长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我在社区的网站上发了个帖子,很快便有一些热心家长回应,经过一番沟通,5个孩子年龄相仿的家庭达成一致,组成了“伙伴互助组”,平时经常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相互到小伙伴家做客,报了相同特长班的孩子结伴一起上课、一起练习,节假日一起带孩子们出游……孩子们仿佛有了兄弟姐妹,享受到了同伴间交往的快乐。
在高楼林立、电玩盛行的今天,孩子能有玩伴,能一起玩一些古老的集体游戏,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等,不容易。当然,孩子们有了玩伴还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小伙伴之间能相互学习、借鉴、影响,那是大人们代替不了的。有时候,有些行为,有些事情,父母或老师教导多少遍都没有效果,但小伙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有可能促使孩子改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女儿贝伊从小就有点娇气、胆小,爱哭鼻子,早上起床哭,晚上睡觉哭,找不到画书哭,大人离开两分钟她也哭,而且一哭起来总是眼泪哗哗直流,让人看了心疼;她胆小的程度更是令人哭笑不得,有个小蛾子飞过来她都会吓得尖叫,一闪电打雷她就往大人怀里钻,有段时间甚至夜里不开灯就不敢睡觉,问她怕什么,她一会儿说怕大灰狼一会儿说怕长毛怪。我很纳闷,也没谁吓唬过她呀!女儿这么胆小,我真是希望她有个胆大的小伙伴,影响她一下。有了“伙伴互助组”后,她还真找到了这样的伙伴。有个叫震震的男孩比贝伊大3个月,就住我们家前面一栋楼。贝伊一口一个“哥哥”地叫,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震震后面。你别说,跟男孩一起玩多了,不知不觉她的胆子就大了,爱哭的毛病也渐渐消失了。比如,有一次感冒发烧去打针,要搁过去她肯定哭得惊天动地,但那回她却没有哭,还跟我们说:“震震哥哥打针都不哭。”晚上她也不说害怕了,有一天还毫无征兆地突然说要单独睡自己的房间,让我很不适应。因为女儿房里的那张四面有护栏的儿童床置办有一年了,过去让她单独睡个午觉都困难,现在为啥不用哄劝她就主动要求自己睡?原来,她去过震震家,看震震自己睡一个屋,而且听震震说自己睡特别自在,而且根本不用担心有大灰狼,所以她便跟人家学样要求自己睡。
再说贝伊跟小伙伴学游泳的事。之前她爸爸带她去学游泳,去了好几次她都不敢下水。所以,当“伙伴互助组”里一位家长提议带孩子们去学游泳时,我就很担心贝伊敢不敢下水。结果让我意外,去学游泳的第一天,一看别的小朋友都勇敢地下水了,贝伊只是迟疑了一下,便套上游泳圈进了泳池,而且很快就学会了手脚并用地划水,还跟一个叫畅畅的小朋友比赛,看谁游得快。
自从有了“伙伴互助组”,贝伊的性格也有了改变,过去她有点内向、怕生,尤其是一到人多的场合就紧张,寸步不离地跟在我们后面,如今,她的性格明显开朗了许多,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也比以前大胆多了。有一次我们团购了儿童体验馆的门票,进去一看各个体验馆都人头攒动,要排好长的队,而且里面的噪音简直无法忍受,要在以前,贝伊肯定会哭闹着要离开,可那天她居然安静地排起了队,不仅一点不烦躁,还跟小伙伴一边吃爆米花一边说悄悄话,一副悠然自得的表情。在舞蹈馆,看到舞台上有不少小朋友在表演舞蹈,过去“狗肉不上席”的贝伊竟然在震震的鼓励下登上了舞台,跟着震震、豆豆两个小朋友跳了一段街舞,虽然跳的样子不那么好看,但我仍然万分欣慰,因为那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舞台,第一次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表演。
你看,这种伙伴间的交流、互助、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多么直接、有效!
“伙伴危机”坏处多
(段先生,34岁,保险公司职员)
都知道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玩伴,但上升到“伙伴危机”这么专业的层面去认识,并真切地感受到“伙伴危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儿子宁宁从小基本就是“圈养”的,孩子小的时候由保姆带,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我们两口子工作都很忙,经常“白加黑”“五加二”地加班加点,没多少时间陪孩子。我们住的小区是个老社区,地处市中心地段,不少房子都租给了经商做生意的或者外来务工人员,住户情况比较复杂,治安也很不好,因此不少家长十分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一楼邻居戒备心特重,担心孩子跑到外面被拐卖或者出危险,干脆用根绳子把孩子拴在家里。这种居住环境,我们也不敢掉以轻心,不让保姆带孩子去串门,一般也不让孩子下楼去玩,孩子自然很少有机会和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
孩子上幼儿园后,终于有了小伙伴,能跟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了,我们心里多少宽慰一点。可一到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孩子只能“困”在家里。儿子在家只能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什么“植物大战僵尸”“大鱼吃小鱼”,连大人们常玩的种菜、偷菜游戏他都无师自通了。虽然有游戏玩,但孩子“宅”在家里还是很孤单无趣,好几次他跟妈妈请求:“你再给我生个小弟弟吧,小妹妹也行,这样我在家就有人跟我玩了。”我们也能感觉到孩子渴望有玩伴,但很无奈,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如此,我们也就没放在心上。可后来出现了一些状况,让我们担心起来。暑假的一天,妻子忧心忡忡地跟我说:“儿子是不是患了孤独症?他老是自个在那儿摆弄玩具,跟他说话他像没听见一样,头都不抬一下,嘴里却嘟嘟囔囔地不知说些什么。”后来有一天,妻子还惊恐地打电话给正在单位加班的我讲了一件儿子的怪事,说吃晚饭时她正要往儿子旁边的座位上坐,儿子突然大叫起来:“妈妈不要坐那里,东东在那里坐呢!”他妈当时简直吓呆了,儿子却接着说,“妈妈,让东东和我们一起吃饭好吗?吃完饭我还要跟他一起玩植物大战僵尸呢!”可儿子旁边的椅子上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妻子醒过神来立即意识到,儿子要么出现了精神问题,要么就是出现了幻觉,吓得赶紧给我打电话。正好那两天幼儿园开园了,我们就把这个情况跟幼儿园的老师讲了讲。老师帮我们分析,说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孩子因“伙伴危机”在“假想伙伴”,也就是无中生有地想象出一个伙伴,孩子还会和他假想的伙伴小声说话,甚至给假想的伙伴安排特定的位置,想象与子虚乌有的伙伴一同吃饭、一同起居、一同游戏等。孩子之所以会假想伙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和小伙伴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师提醒我们,这种“伙伴危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大,不仅仅是孩子缺少同龄玩伴的问题,还会由此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性格养成、心理发展等。老师又进一步跟我们说到宁宁,说她注意到,宁宁不太会跟小朋友相处,不懂得先来后到,玩游戏只管抢先,不懂得忍让,这都是缺少“伙伴教育”的结果。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东西孩子都需要从伙伴那里习得,比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哪怕出现争吵甚至打架,对孩子都是难得的体验,孩子会从处理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学会谦让、分享与合作。
宁宁的情况和老师的指教让我们意识到“伙伴危机”的害处,并开始试着改变我们的教子方式,比如有意识地带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鼓励他邀请他认识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者我们邀请亲友的孩子一起旅游、度假,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结交小伙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伙伴危机”给我儿子带来的影响才渐渐消失。
避免负面影响有良方
(孙教授,男,44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我们都熟知“孟母择邻”的故事,也多半信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于是不少家长比较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小伙伴的不良影响。我们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小伙伴之间的影响有正面的,也必然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就有消极的。有个家长跟我讲过一件事,说她女儿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家后便对她说:“妈妈,我长大了要挣好多好多钱。”她有点吃惊,问孩子为什么要挣好多好多钱,孩子答:“挣钱多了,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她便问女儿想买什么。“游戏币!”女儿脱口而出。孩子的这个想法,显然不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她又问女儿:“你从哪儿知道能买游戏币的?”“佳佳(托班的一位小朋友)告诉我的,她就有游戏币。”妈妈刚想问佳佳是谁,女儿再次语出惊人,“我长大了挣了钱,可以自己买钱包,里面全是钱。”妈妈顿时无语。跟我讲起这事时这位妈妈感慨道:“你看我们经常在家教育孩子,好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她印象都不深,可小伙伴一句话就影响了她,有了挣钱买游戏币的念头。由此看来,小伙伴之间的负面影响可真不敢小看。”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比如,你的孩子一向举止得体,至少他拥有一个两岁孩子应该具备的规矩和礼貌,但当他和一个不听管教的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时之后,他便有可能摔打玩具,甚至和那个小朋友争执、推搡,不用说,这是受了小伙伴的影响;再比如,你的孩子开始叫他的表妹“傻瓜”或“笨蛋”,甚至突然冒出来一句脏话,你会纳闷他是跟谁学的,仔细观察后你可能很快就会发现,他是在模仿别的小朋友。还有,孩子已经知道了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还是把幼儿园的玩具给“顺”回家,你对他大发雷霆,他就有可能告诉你,别的小朋友也拿了……小伙伴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重视与纠正,时间长了无疑会让孩子沾染坏毛病。那么,怎么避免伙伴的不良影响呢?
首先,宜疏不宜堵。不能因为担心负面影响而因噎废食,限制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结交小伙伴干涉较多,不许带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不许跟爱说谎、爱拿别人东西、爱骂人或者不讲卫生的小朋友玩,不许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来往等。家长会在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时期,“颁布”不同的禁令,给孩子交友设置道道红线,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人都有逆反心理,小孩子更是如此,你不让他骂人,他就偏要骂人,你不让他和谁来往,他就偏要来往。你围追堵截、横加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不管家长喜不喜欢孩子交的小伙伴,都不要轻易地干涉,或者强令孩子断绝与某个小朋友来往。
其二,不要一味按自己的喜好给孩子选择伙伴。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喜好给孩子选择伙伴。成人的是非标准不一定适合孩子。比如,你认为某个孩子爱说谎,实际上却是这个孩子正好处于尚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才无中生有的“说谎”的年龄段;再比如,你认为某个孩子爱骂人,其实他并非缺少教养,只是想引起大人的关注……你大可不必把这些孩子归于“坏孩子”行列而严加防范。
其三,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常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比如一个常锻炼身体的人,自身很健康,被外界病菌感染的机会就会少一些。伙伴的负面影响也是如此,孩子自己如果是非分明,伙伴的不良影响就会降低。因此,与其战战兢兢地防备“坏孩子”影响你家孩子,不如让自己的孩子在人格和道德上足够“强壮”,这才是治本之策。
总之,只要足够重视,认真对待,“伙伴教育”就会趋利而避害。
〔编辑:冯士军〕
“伙伴教育”,是指小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如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等。伙伴教育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发展孩子的积极情感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有学者指出,孩子的大部分知识、信息都来自同伴,同伴关系能满足孩子对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在情感上得到同伴支持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伙伴作为一种教育力量,是家长和老师无法替代的。一位小伙伴,就是一位小老师,就是一面小镜子。遗憾的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半缺少伙伴,不少家长也没有意识到伙伴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不少孩子因为缺少伙伴而陷入危机,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专家认为,不仅孩子需要伙伴,而且伙伴教育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当重视伙伴教育。
伙伴互助益处多
(赵女士,31岁,网络推广专员)
我们采取的伙伴教育,有点“互助组”的味道,时髦一点说,叫“拼拼族”。现在的独生子女想有个伙伴真不容易,尤其像我和老公这样大学毕业后到这个陌生城市打拼的,在当地没有亲戚,想联络亲戚的孩子都没可能,怎么办?我想到了在自己的住宅小区里联络一些家长,让年龄相仿或有共同兴趣的孩子结成伙伴,这样一来,孩子可以相互学习,家长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我在社区的网站上发了个帖子,很快便有一些热心家长回应,经过一番沟通,5个孩子年龄相仿的家庭达成一致,组成了“伙伴互助组”,平时经常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相互到小伙伴家做客,报了相同特长班的孩子结伴一起上课、一起练习,节假日一起带孩子们出游……孩子们仿佛有了兄弟姐妹,享受到了同伴间交往的快乐。
在高楼林立、电玩盛行的今天,孩子能有玩伴,能一起玩一些古老的集体游戏,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等,不容易。当然,孩子们有了玩伴还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小伙伴之间能相互学习、借鉴、影响,那是大人们代替不了的。有时候,有些行为,有些事情,父母或老师教导多少遍都没有效果,但小伙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有可能促使孩子改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女儿贝伊从小就有点娇气、胆小,爱哭鼻子,早上起床哭,晚上睡觉哭,找不到画书哭,大人离开两分钟她也哭,而且一哭起来总是眼泪哗哗直流,让人看了心疼;她胆小的程度更是令人哭笑不得,有个小蛾子飞过来她都会吓得尖叫,一闪电打雷她就往大人怀里钻,有段时间甚至夜里不开灯就不敢睡觉,问她怕什么,她一会儿说怕大灰狼一会儿说怕长毛怪。我很纳闷,也没谁吓唬过她呀!女儿这么胆小,我真是希望她有个胆大的小伙伴,影响她一下。有了“伙伴互助组”后,她还真找到了这样的伙伴。有个叫震震的男孩比贝伊大3个月,就住我们家前面一栋楼。贝伊一口一个“哥哥”地叫,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震震后面。你别说,跟男孩一起玩多了,不知不觉她的胆子就大了,爱哭的毛病也渐渐消失了。比如,有一次感冒发烧去打针,要搁过去她肯定哭得惊天动地,但那回她却没有哭,还跟我们说:“震震哥哥打针都不哭。”晚上她也不说害怕了,有一天还毫无征兆地突然说要单独睡自己的房间,让我很不适应。因为女儿房里的那张四面有护栏的儿童床置办有一年了,过去让她单独睡个午觉都困难,现在为啥不用哄劝她就主动要求自己睡?原来,她去过震震家,看震震自己睡一个屋,而且听震震说自己睡特别自在,而且根本不用担心有大灰狼,所以她便跟人家学样要求自己睡。
再说贝伊跟小伙伴学游泳的事。之前她爸爸带她去学游泳,去了好几次她都不敢下水。所以,当“伙伴互助组”里一位家长提议带孩子们去学游泳时,我就很担心贝伊敢不敢下水。结果让我意外,去学游泳的第一天,一看别的小朋友都勇敢地下水了,贝伊只是迟疑了一下,便套上游泳圈进了泳池,而且很快就学会了手脚并用地划水,还跟一个叫畅畅的小朋友比赛,看谁游得快。
自从有了“伙伴互助组”,贝伊的性格也有了改变,过去她有点内向、怕生,尤其是一到人多的场合就紧张,寸步不离地跟在我们后面,如今,她的性格明显开朗了许多,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也比以前大胆多了。有一次我们团购了儿童体验馆的门票,进去一看各个体验馆都人头攒动,要排好长的队,而且里面的噪音简直无法忍受,要在以前,贝伊肯定会哭闹着要离开,可那天她居然安静地排起了队,不仅一点不烦躁,还跟小伙伴一边吃爆米花一边说悄悄话,一副悠然自得的表情。在舞蹈馆,看到舞台上有不少小朋友在表演舞蹈,过去“狗肉不上席”的贝伊竟然在震震的鼓励下登上了舞台,跟着震震、豆豆两个小朋友跳了一段街舞,虽然跳的样子不那么好看,但我仍然万分欣慰,因为那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舞台,第一次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表演。
你看,这种伙伴间的交流、互助、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多么直接、有效!
“伙伴危机”坏处多
(段先生,34岁,保险公司职员)
都知道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玩伴,但上升到“伙伴危机”这么专业的层面去认识,并真切地感受到“伙伴危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儿子宁宁从小基本就是“圈养”的,孩子小的时候由保姆带,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我们两口子工作都很忙,经常“白加黑”“五加二”地加班加点,没多少时间陪孩子。我们住的小区是个老社区,地处市中心地段,不少房子都租给了经商做生意的或者外来务工人员,住户情况比较复杂,治安也很不好,因此不少家长十分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一楼邻居戒备心特重,担心孩子跑到外面被拐卖或者出危险,干脆用根绳子把孩子拴在家里。这种居住环境,我们也不敢掉以轻心,不让保姆带孩子去串门,一般也不让孩子下楼去玩,孩子自然很少有机会和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
孩子上幼儿园后,终于有了小伙伴,能跟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了,我们心里多少宽慰一点。可一到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孩子只能“困”在家里。儿子在家只能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什么“植物大战僵尸”“大鱼吃小鱼”,连大人们常玩的种菜、偷菜游戏他都无师自通了。虽然有游戏玩,但孩子“宅”在家里还是很孤单无趣,好几次他跟妈妈请求:“你再给我生个小弟弟吧,小妹妹也行,这样我在家就有人跟我玩了。”我们也能感觉到孩子渴望有玩伴,但很无奈,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如此,我们也就没放在心上。可后来出现了一些状况,让我们担心起来。暑假的一天,妻子忧心忡忡地跟我说:“儿子是不是患了孤独症?他老是自个在那儿摆弄玩具,跟他说话他像没听见一样,头都不抬一下,嘴里却嘟嘟囔囔地不知说些什么。”后来有一天,妻子还惊恐地打电话给正在单位加班的我讲了一件儿子的怪事,说吃晚饭时她正要往儿子旁边的座位上坐,儿子突然大叫起来:“妈妈不要坐那里,东东在那里坐呢!”他妈当时简直吓呆了,儿子却接着说,“妈妈,让东东和我们一起吃饭好吗?吃完饭我还要跟他一起玩植物大战僵尸呢!”可儿子旁边的椅子上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妻子醒过神来立即意识到,儿子要么出现了精神问题,要么就是出现了幻觉,吓得赶紧给我打电话。正好那两天幼儿园开园了,我们就把这个情况跟幼儿园的老师讲了讲。老师帮我们分析,说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孩子因“伙伴危机”在“假想伙伴”,也就是无中生有地想象出一个伙伴,孩子还会和他假想的伙伴小声说话,甚至给假想的伙伴安排特定的位置,想象与子虚乌有的伙伴一同吃饭、一同起居、一同游戏等。孩子之所以会假想伙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和小伙伴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师提醒我们,这种“伙伴危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大,不仅仅是孩子缺少同龄玩伴的问题,还会由此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性格养成、心理发展等。老师又进一步跟我们说到宁宁,说她注意到,宁宁不太会跟小朋友相处,不懂得先来后到,玩游戏只管抢先,不懂得忍让,这都是缺少“伙伴教育”的结果。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东西孩子都需要从伙伴那里习得,比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哪怕出现争吵甚至打架,对孩子都是难得的体验,孩子会从处理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学会谦让、分享与合作。
宁宁的情况和老师的指教让我们意识到“伙伴危机”的害处,并开始试着改变我们的教子方式,比如有意识地带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鼓励他邀请他认识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者我们邀请亲友的孩子一起旅游、度假,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结交小伙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伙伴危机”给我儿子带来的影响才渐渐消失。
避免负面影响有良方
(孙教授,男,44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我们都熟知“孟母择邻”的故事,也多半信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于是不少家长比较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小伙伴的不良影响。我们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小伙伴之间的影响有正面的,也必然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就有消极的。有个家长跟我讲过一件事,说她女儿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家后便对她说:“妈妈,我长大了要挣好多好多钱。”她有点吃惊,问孩子为什么要挣好多好多钱,孩子答:“挣钱多了,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她便问女儿想买什么。“游戏币!”女儿脱口而出。孩子的这个想法,显然不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她又问女儿:“你从哪儿知道能买游戏币的?”“佳佳(托班的一位小朋友)告诉我的,她就有游戏币。”妈妈刚想问佳佳是谁,女儿再次语出惊人,“我长大了挣了钱,可以自己买钱包,里面全是钱。”妈妈顿时无语。跟我讲起这事时这位妈妈感慨道:“你看我们经常在家教育孩子,好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她印象都不深,可小伙伴一句话就影响了她,有了挣钱买游戏币的念头。由此看来,小伙伴之间的负面影响可真不敢小看。”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比如,你的孩子一向举止得体,至少他拥有一个两岁孩子应该具备的规矩和礼貌,但当他和一个不听管教的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时之后,他便有可能摔打玩具,甚至和那个小朋友争执、推搡,不用说,这是受了小伙伴的影响;再比如,你的孩子开始叫他的表妹“傻瓜”或“笨蛋”,甚至突然冒出来一句脏话,你会纳闷他是跟谁学的,仔细观察后你可能很快就会发现,他是在模仿别的小朋友。还有,孩子已经知道了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还是把幼儿园的玩具给“顺”回家,你对他大发雷霆,他就有可能告诉你,别的小朋友也拿了……小伙伴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重视与纠正,时间长了无疑会让孩子沾染坏毛病。那么,怎么避免伙伴的不良影响呢?
首先,宜疏不宜堵。不能因为担心负面影响而因噎废食,限制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结交小伙伴干涉较多,不许带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不许跟爱说谎、爱拿别人东西、爱骂人或者不讲卫生的小朋友玩,不许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来往等。家长会在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时期,“颁布”不同的禁令,给孩子交友设置道道红线,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人都有逆反心理,小孩子更是如此,你不让他骂人,他就偏要骂人,你不让他和谁来往,他就偏要来往。你围追堵截、横加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不管家长喜不喜欢孩子交的小伙伴,都不要轻易地干涉,或者强令孩子断绝与某个小朋友来往。
其二,不要一味按自己的喜好给孩子选择伙伴。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喜好给孩子选择伙伴。成人的是非标准不一定适合孩子。比如,你认为某个孩子爱说谎,实际上却是这个孩子正好处于尚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才无中生有的“说谎”的年龄段;再比如,你认为某个孩子爱骂人,其实他并非缺少教养,只是想引起大人的关注……你大可不必把这些孩子归于“坏孩子”行列而严加防范。
其三,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常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比如一个常锻炼身体的人,自身很健康,被外界病菌感染的机会就会少一些。伙伴的负面影响也是如此,孩子自己如果是非分明,伙伴的不良影响就会降低。因此,与其战战兢兢地防备“坏孩子”影响你家孩子,不如让自己的孩子在人格和道德上足够“强壮”,这才是治本之策。
总之,只要足够重视,认真对待,“伙伴教育”就会趋利而避害。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