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语文教育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的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文的套路,将课文与语文实践、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一、语文教学之症结及其原因
时代对每个国民的母语语文水平和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普遍感觉到,社会的整体语文水平、广大国民的语文修养呈现下滑的趋势。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里,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少数教员、研究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词汇贫乏,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严肃的法律条文中也都存在不少语言问题。上述情况表明,目前国民普遍的语文素养跟21世纪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出现这种种问题,绝不能怪罪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从当前多数教师的生存状况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最辛苦,教学工作量最大,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令语文教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
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探讨
要明确语文教育的定位,前提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一般来说,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主要是就他的书面语修养和水平而言的。一个孩子进学校学习,特别是进入中学学习,主要是要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样,他才能读书,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母语是个“习得”和“学得”兼而有之并彼此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孩子通过习得(听说),对母语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对母语的语感。进学校主要是学书面语,当然也会反过来规范和提高口语听说能力。而书面语的掌握主要不是靠“习得”,而是靠“学得”。因此,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一基础性的任务。根据上述观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具体说应该是:
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
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
上述三个任务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第一个任务,即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学生有了这三方面的语文能力,就能切实掌握好书面语。如果圆满地完成了上面所说的语文教学任务,达到了语文教学目的,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他们也就能更好、更快地接受高素质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文知识,其目的并不是真要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掌握所讲的语文知识;讲授语文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教师讲解课文和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以便有利于学生学,具体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语感,能更好地进行表达,减少语病。总之,对学生来说,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不是为了死背一些知识,死抠一些概念,而是为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起到点拨、启动的作用。根据这个目的,对学生来说,知道一些有关语音、文字、语法、词汇、修辞、作文法等方面的最起码的知识,哪怕只是知道一些名词术语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知识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只起辅助的作用,也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三、关于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把课文讲解注意力只放在作者介绍和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分析上的套路,必须改变课文讲解跟语文实践脱节,跟语文知识讲解脱节的做法。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包括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句式的运用等。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最后指出: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进行语言运用和语文知识的讲解,把“为什么”“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讲清楚了是会让学生得到实惠的,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的语文课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这样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四、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语文教学成效甚微的局面。当然,造成目前语文教学不良状况的根子,还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很成问题,因为目前的高考很有问题。不改变应试教育的路子和办法,语文教育的改革将寸步难行。然而目前这一问题又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局部的努力和试验。譬如,每年高考都有测试考生是否写错别字的考题,形式往往是“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词语是”或“下列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词语是”,其结果是引导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去帮学生搜集可能容易写错的成语和词语,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当然也有助于学生克服写错别字的毛病,但这是治标的办法,而不是治本的办法。今后是否可以不再出这样的客观题,而是换一种方式:规定在答卷或作文中写多少个错别字就要扣多少分。这样,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得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在写作中防止出现错别字,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此外,高考语文试题应适当增加语言应用方面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
一、语文教学之症结及其原因
时代对每个国民的母语语文水平和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普遍感觉到,社会的整体语文水平、广大国民的语文修养呈现下滑的趋势。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里,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少数教员、研究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词汇贫乏,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严肃的法律条文中也都存在不少语言问题。上述情况表明,目前国民普遍的语文素养跟21世纪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出现这种种问题,绝不能怪罪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从当前多数教师的生存状况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最辛苦,教学工作量最大,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令语文教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
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探讨
要明确语文教育的定位,前提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一般来说,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主要是就他的书面语修养和水平而言的。一个孩子进学校学习,特别是进入中学学习,主要是要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样,他才能读书,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母语是个“习得”和“学得”兼而有之并彼此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孩子通过习得(听说),对母语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对母语的语感。进学校主要是学书面语,当然也会反过来规范和提高口语听说能力。而书面语的掌握主要不是靠“习得”,而是靠“学得”。因此,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一基础性的任务。根据上述观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具体说应该是:
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
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
上述三个任务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第一个任务,即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学生有了这三方面的语文能力,就能切实掌握好书面语。如果圆满地完成了上面所说的语文教学任务,达到了语文教学目的,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他们也就能更好、更快地接受高素质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文知识,其目的并不是真要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掌握所讲的语文知识;讲授语文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教师讲解课文和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以便有利于学生学,具体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语感,能更好地进行表达,减少语病。总之,对学生来说,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不是为了死背一些知识,死抠一些概念,而是为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起到点拨、启动的作用。根据这个目的,对学生来说,知道一些有关语音、文字、语法、词汇、修辞、作文法等方面的最起码的知识,哪怕只是知道一些名词术语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知识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只起辅助的作用,也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三、关于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把课文讲解注意力只放在作者介绍和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分析上的套路,必须改变课文讲解跟语文实践脱节,跟语文知识讲解脱节的做法。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包括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句式的运用等。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最后指出: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进行语言运用和语文知识的讲解,把“为什么”“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讲清楚了是会让学生得到实惠的,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的语文课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这样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四、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语文教学成效甚微的局面。当然,造成目前语文教学不良状况的根子,还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很成问题,因为目前的高考很有问题。不改变应试教育的路子和办法,语文教育的改革将寸步难行。然而目前这一问题又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局部的努力和试验。譬如,每年高考都有测试考生是否写错别字的考题,形式往往是“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词语是”或“下列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词语是”,其结果是引导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去帮学生搜集可能容易写错的成语和词语,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当然也有助于学生克服写错别字的毛病,但这是治标的办法,而不是治本的办法。今后是否可以不再出这样的客观题,而是换一种方式:规定在答卷或作文中写多少个错别字就要扣多少分。这样,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得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在写作中防止出现错别字,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此外,高考语文试题应适当增加语言应用方面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