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待”原意是指:不采取行動,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在幼儿教育中,主要是指在幼儿一日生活过程中,教师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或安排的活动幼儿个体由于非本人意愿的原因暂时不能开展的一段时间。例如离园时等待家长,盥洗时等待位置,区域活动时没有拿到喜欢的材料或没有选到心仪的区域,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没有安排自己最喜欢的游戏等。虽然幼儿园在一日生活安排中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如何避免“消极等待”,但实际上“等待”在集体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场合中是不可避免,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社会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拥有的良好社会品质,如何让幼儿正确的认识“等待”,自主的采取适宜的行为面对“等待”是教师在日常教育行为中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等待现象与等待表现
1.绘本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猜一猜房子里有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让明明起身作答,明明在站起来后却嗫嚅着说不清楚了,此时,其他幼儿争先恐后的回答补充,甚至催促正在回答的问题的明明:“答不出来就别答了”。“老师让我说,别等他了,他不知道。”,明明脸都红了,更着急了。
2.午餐前,孩子们都在排队洗手,“老师,我没地方啦。”“老师,瑞瑞挤我啦。”“老师,浩浩卡我队。”
有研究表明,当幼儿等待超过30秒时,听或看的行为占33.51%,只说无行动行为占33.33%,游戏或探索性行为占29.43%,情绪性行为占3.72%。而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无论是以上那种行为,绝大多数都是脱离于规则外的自我意识行为,而对于自身行为对群体或他人产生的影响却没有考虑。随着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和教育的不断重视和投入,幼儿等待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幼儿对于等待的态度表现为不耐烦、认为自我权利被侵犯,进而表现出从自我中心出发的拒绝等待的行为。
二、等待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等待往往是无聊和烦躁的,随着等待时间延长,幼儿心理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由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全,所以幼儿的各种复杂心理会驱使幼儿表现出无聊、焦虑、烦躁、紧张甚至愤怒等情绪。培养幼儿自发的安静等待,而不是出于对教师或惩罚的惧怕,而更多的是一种自觉的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培养了坚持、耐心的品质,实现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磨合,学习了如何与人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这些能力和个人品质是从幼儿园就需要培养和形成的,幼儿园活动中一些短时间等待,对幼儿耐心、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的形成会起到练习和塑造作用。有研究表明等待对于减少幼儿的不良情绪和不适宜行为都有显著效果。
三、在幼儿生活中实施等待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
首先要与幼儿一起制定等待的规则,与幼儿一起讨论等待的内涵,在讨论中让幼儿明白等待的好处。玩游戏时轮流等待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在幼儿活动中,面对不遵守规则的幼儿,适宜的等待可以帮助幼儿创造安静的环境,反思自己的活动行为,并重新获得秩序。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有限,等待时间过长是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师在要根据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安排幼儿活动,但并不表示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将一日生活各环节都变成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在一日生活中,应积极倡导“能者先行”,正如《指南》所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2.利用各类活动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等待。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经验是最快速也是最深刻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游戏的热爱来培养等待的习惯。“小医院”游戏中幼儿充当病人,等待着医生输液治疗。让幼儿逐渐的感知等待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在游戏材料的提供和规则的制定上,也可以加入等待的元素,如在区域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丰富但不重复的操作材料,幼儿在想要选择喜欢的画笔或其他材料时就必须学习等待和分享,在户外游戏中被淘汰的个人或队伍也需要等待游戏结束才能开始下一轮游戏,使幼儿明白等待的规则不被破坏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有趣进行。但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游戏,教师都应把握尺度,幼儿等待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失去对游戏的兴趣。
3.示范和鼓励面对等待的积极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等待行为时,如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安静的倾听,进餐完成后选择了读书、折纸等安静的游戏,起床环节中主动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叠被、系鞋带,与教师商议在完成自己的事情后参与班级管理等行为,教师应及时积极的鼓励表扬,并向全体幼儿说明鼓励的原因,用激励性的言行帮助幼儿强化积极的等待行为,强化等待为自己带来的愉悦的心理感受。
4.减少对幼儿的控制,给幼儿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洗手时要做手指操,排队时要读三字经、吃完饭要猜谜语,教师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填满就是消除了幼儿的消极等待么?为了不等待而活动,幼儿从中没有获得发展,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时间浪费,不当的过渡关节活动不但反而是幼儿互相干扰、还会让老师没有时间关注个别幼儿,更会剥夺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一直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才会在面对等待时无所适从,心情紧张,只能向成人寻求帮助,期望成人解决。给孩子自主的生活环境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前提下,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如洗完手的幼儿可以互相交谈或进行拍手游戏,但如果离开座位或用手摸了其他东西则需要重新排队洗手,浪费了宝贵的自主时间,放得开,收得拢,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孩子就能养成既从容不迫又抓紧时间的行为,既不怕等待又很少等待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等待现象是所有人包括幼儿在成长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短时间的等待也有益于幼儿自主、耐心、关怀、交往和遵守社会秩序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有,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等待”的时机,发挥“等待”的教育价值。
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等待现象与等待表现
1.绘本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猜一猜房子里有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让明明起身作答,明明在站起来后却嗫嚅着说不清楚了,此时,其他幼儿争先恐后的回答补充,甚至催促正在回答的问题的明明:“答不出来就别答了”。“老师让我说,别等他了,他不知道。”,明明脸都红了,更着急了。
2.午餐前,孩子们都在排队洗手,“老师,我没地方啦。”“老师,瑞瑞挤我啦。”“老师,浩浩卡我队。”
有研究表明,当幼儿等待超过30秒时,听或看的行为占33.51%,只说无行动行为占33.33%,游戏或探索性行为占29.43%,情绪性行为占3.72%。而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无论是以上那种行为,绝大多数都是脱离于规则外的自我意识行为,而对于自身行为对群体或他人产生的影响却没有考虑。随着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和教育的不断重视和投入,幼儿等待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幼儿对于等待的态度表现为不耐烦、认为自我权利被侵犯,进而表现出从自我中心出发的拒绝等待的行为。
二、等待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等待往往是无聊和烦躁的,随着等待时间延长,幼儿心理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由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全,所以幼儿的各种复杂心理会驱使幼儿表现出无聊、焦虑、烦躁、紧张甚至愤怒等情绪。培养幼儿自发的安静等待,而不是出于对教师或惩罚的惧怕,而更多的是一种自觉的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培养了坚持、耐心的品质,实现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磨合,学习了如何与人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这些能力和个人品质是从幼儿园就需要培养和形成的,幼儿园活动中一些短时间等待,对幼儿耐心、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的形成会起到练习和塑造作用。有研究表明等待对于减少幼儿的不良情绪和不适宜行为都有显著效果。
三、在幼儿生活中实施等待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
首先要与幼儿一起制定等待的规则,与幼儿一起讨论等待的内涵,在讨论中让幼儿明白等待的好处。玩游戏时轮流等待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在幼儿活动中,面对不遵守规则的幼儿,适宜的等待可以帮助幼儿创造安静的环境,反思自己的活动行为,并重新获得秩序。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有限,等待时间过长是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师在要根据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安排幼儿活动,但并不表示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将一日生活各环节都变成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在一日生活中,应积极倡导“能者先行”,正如《指南》所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2.利用各类活动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等待。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经验是最快速也是最深刻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游戏的热爱来培养等待的习惯。“小医院”游戏中幼儿充当病人,等待着医生输液治疗。让幼儿逐渐的感知等待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在游戏材料的提供和规则的制定上,也可以加入等待的元素,如在区域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丰富但不重复的操作材料,幼儿在想要选择喜欢的画笔或其他材料时就必须学习等待和分享,在户外游戏中被淘汰的个人或队伍也需要等待游戏结束才能开始下一轮游戏,使幼儿明白等待的规则不被破坏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有趣进行。但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游戏,教师都应把握尺度,幼儿等待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失去对游戏的兴趣。
3.示范和鼓励面对等待的积极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等待行为时,如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安静的倾听,进餐完成后选择了读书、折纸等安静的游戏,起床环节中主动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叠被、系鞋带,与教师商议在完成自己的事情后参与班级管理等行为,教师应及时积极的鼓励表扬,并向全体幼儿说明鼓励的原因,用激励性的言行帮助幼儿强化积极的等待行为,强化等待为自己带来的愉悦的心理感受。
4.减少对幼儿的控制,给幼儿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洗手时要做手指操,排队时要读三字经、吃完饭要猜谜语,教师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填满就是消除了幼儿的消极等待么?为了不等待而活动,幼儿从中没有获得发展,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时间浪费,不当的过渡关节活动不但反而是幼儿互相干扰、还会让老师没有时间关注个别幼儿,更会剥夺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一直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才会在面对等待时无所适从,心情紧张,只能向成人寻求帮助,期望成人解决。给孩子自主的生活环境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前提下,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如洗完手的幼儿可以互相交谈或进行拍手游戏,但如果离开座位或用手摸了其他东西则需要重新排队洗手,浪费了宝贵的自主时间,放得开,收得拢,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孩子就能养成既从容不迫又抓紧时间的行为,既不怕等待又很少等待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等待现象是所有人包括幼儿在成长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短时间的等待也有益于幼儿自主、耐心、关怀、交往和遵守社会秩序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有,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等待”的时机,发挥“等待”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