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二语习得变异研究的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二语习得 社会因素 迁移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013-01
语言是变异的,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同样会因为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体,习得者在语言行为上也必然存在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运用Labov变异学派的理论来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从而把研究的重点从一开始的对错误进行分析转向对二语习得的动态过程的认识上来。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二语习得变异研究的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影响。
一、对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现象的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习得过程和语言行为中所出现的变异。对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说到变异就不得不提到语言迁移的作用。Odlin 把二语习得者与母语者在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归因于源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和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它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语言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与习得语之间的相同之处能够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而负迁移指母语与习得语之间的相异之处会对习得者产生一定的干扰,导致错误出现。许多研究表明,母语干扰普遍存在于第二语言习得中。
Labov是语言变异研究的开拓者,以他为首的学派把变异作为语言的首要研究对象,侧重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他提出的定量分析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了语音变异的制约性因素,这些因素既包含语言内部本身,也包含语言外部的一些条件,外部社会因素也同样会引起二语习得者语言行为和语言过程的变异。社会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如果仅从语言内部去研究语言,而不从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去考量,那么就无法真正揭示出语言的心理属性及其社会构建。
二、影响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各种社会因素
1、性别
性别是影响二语习得中变异的重要社会因素。性别不同,说话人在选择用词上就会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变体。Labov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高威信的变式,她们通常领导自上而下的语言变化。这是因为女性普遍对语调、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性。
中国女性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她们的英语表达往往要比男性习得者更接近书面语体;第二,她们会更多地使用礼貌的、委婉的短句来表达感情,如“please”、“thanks”、“Will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等;第三,女性英语习得者的语言还常常像西方女性那样带有丰富的感叹词、颜色词等,如gorgeous、adorable、terrible、sweet、disgusting等。而男性英语习得者就会更接近西方男性,在表达上更为直接,句式上也更为复杂。大量的研究证明,女性的二语习得与男性相差甚远。早在1922年,语言学家Jespersen就注意到语言的词汇和风格因性别而异。性别差异之所以会出现,与社会历史以及文化观念等因素是不可分割的。
2、社会阶层
Labov关于纽约英语的变异研究开拓了语言变体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纽约市百货大楼里职员的语音进行调查,他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r发音,这种结果说明了社会阶层对于描述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职业、收入等内容成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决定性因素。例如(-t,d) 的发音或省略取决于紧跟其后的那个单词的第一个音素是元音还是辅音,或者取决于辅音丛中的辅音是否为过去式词素。其次,外部或者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变异的产生,比如说话者的社会阶层、语体、年龄等。例如相对于社会阶层较低的说话者,社会阶层比较高的说话者省略(-t, d)的情况要少(转引自徐大明,2007)。
Burstall (1975) 在对英国中小学生的法语学习情况做调查时发现,习得者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习得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来自中产阶层的儿童通常比来自低层社会儿童的法语成绩要好。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孩子要比家庭经济条件教差、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孩子在语言习得上更成功。因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赋予人们不同的受教育的机会、环境、不同的二语习得态度。而来自中产阶层儿童所拥有的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会促进语言间的正迁移;反之,较差的二语习得环境则使学习者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它们都形成了二语习得中的变异。
3、母语水平
母语水平也会使二语习得的过程充满变异,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其他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借用母语的思维和规则。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所以母语水平较高的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要快得多。较高的母语水平能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提高学习效率。同样,如果具有良好的母语知识和扎实的母语写作功底,在二语写作方面也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中,不同的方言会对英语的发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普通话水平较高的人英语发音也会较为标准,例如广东普通话中“r”音和“l”音容易混淆,所以习得英语的部分广东人在发音语音时就容易把“room”读成“loom”,这样的变异要尽量避免,所以习得第二语言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促进正迁移以提高习得效率、减少变异的出现。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对语言的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随时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年轻的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后,会不自觉地使用起流行的英汉语码混合的新语言变体,在交谈中会不经意地蹦出一些带有英文单词的句子,例如:“希望考试能pass!”、“我们去shopping吧!”这些在校园中广泛流行的句子既能使他人更快地注意到自己,又能够被同龄人所接收,这些变体也体现了一种迎合、适应社会的心理。
习得动机也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变异,如果习得者积极地学习一门外国语和其承载的文化,那么积极性越高、动机越单一,出现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出现变异的可能性也会越大;而有的习得者习得另一种语言只是为了经商、应付考试甚至炫耀等原因,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那么这两种习得者的语言就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的变异进行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语言的变异现象既受到语言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因素来分析二语习得的过程,不但能够更深层次地解释语言变异,推动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课题,从而扩大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把语言现象同社会相结合,能够使语言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由于研究的条件不够完善,研究结果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待于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Burstall, C. 1975. French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e British experiment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1)
[2]Chambers, J. K., 1992a. Dialect Acquisition, language 68(3)
[3]Odlin,T.1989,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1999(3)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二语习得 社会因素 迁移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013-01
语言是变异的,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同样会因为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体,习得者在语言行为上也必然存在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运用Labov变异学派的理论来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从而把研究的重点从一开始的对错误进行分析转向对二语习得的动态过程的认识上来。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二语习得变异研究的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影响。
一、对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现象的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习得过程和语言行为中所出现的变异。对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说到变异就不得不提到语言迁移的作用。Odlin 把二语习得者与母语者在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归因于源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和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它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语言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与习得语之间的相同之处能够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而负迁移指母语与习得语之间的相异之处会对习得者产生一定的干扰,导致错误出现。许多研究表明,母语干扰普遍存在于第二语言习得中。
Labov是语言变异研究的开拓者,以他为首的学派把变异作为语言的首要研究对象,侧重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他提出的定量分析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了语音变异的制约性因素,这些因素既包含语言内部本身,也包含语言外部的一些条件,外部社会因素也同样会引起二语习得者语言行为和语言过程的变异。社会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如果仅从语言内部去研究语言,而不从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去考量,那么就无法真正揭示出语言的心理属性及其社会构建。
二、影响二语习得中变异的各种社会因素
1、性别
性别是影响二语习得中变异的重要社会因素。性别不同,说话人在选择用词上就会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变体。Labov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高威信的变式,她们通常领导自上而下的语言变化。这是因为女性普遍对语调、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性。
中国女性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她们的英语表达往往要比男性习得者更接近书面语体;第二,她们会更多地使用礼貌的、委婉的短句来表达感情,如“please”、“thanks”、“Will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等;第三,女性英语习得者的语言还常常像西方女性那样带有丰富的感叹词、颜色词等,如gorgeous、adorable、terrible、sweet、disgusting等。而男性英语习得者就会更接近西方男性,在表达上更为直接,句式上也更为复杂。大量的研究证明,女性的二语习得与男性相差甚远。早在1922年,语言学家Jespersen就注意到语言的词汇和风格因性别而异。性别差异之所以会出现,与社会历史以及文化观念等因素是不可分割的。
2、社会阶层
Labov关于纽约英语的变异研究开拓了语言变体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纽约市百货大楼里职员的语音进行调查,他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r发音,这种结果说明了社会阶层对于描述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职业、收入等内容成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决定性因素。例如(-t,d) 的发音或省略取决于紧跟其后的那个单词的第一个音素是元音还是辅音,或者取决于辅音丛中的辅音是否为过去式词素。其次,外部或者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变异的产生,比如说话者的社会阶层、语体、年龄等。例如相对于社会阶层较低的说话者,社会阶层比较高的说话者省略(-t, d)的情况要少(转引自徐大明,2007)。
Burstall (1975) 在对英国中小学生的法语学习情况做调查时发现,习得者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习得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来自中产阶层的儿童通常比来自低层社会儿童的法语成绩要好。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孩子要比家庭经济条件教差、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孩子在语言习得上更成功。因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赋予人们不同的受教育的机会、环境、不同的二语习得态度。而来自中产阶层儿童所拥有的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会促进语言间的正迁移;反之,较差的二语习得环境则使学习者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它们都形成了二语习得中的变异。
3、母语水平
母语水平也会使二语习得的过程充满变异,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其他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借用母语的思维和规则。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所以母语水平较高的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要快得多。较高的母语水平能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提高学习效率。同样,如果具有良好的母语知识和扎实的母语写作功底,在二语写作方面也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中,不同的方言会对英语的发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普通话水平较高的人英语发音也会较为标准,例如广东普通话中“r”音和“l”音容易混淆,所以习得英语的部分广东人在发音语音时就容易把“room”读成“loom”,这样的变异要尽量避免,所以习得第二语言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促进正迁移以提高习得效率、减少变异的出现。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对语言的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随时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年轻的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后,会不自觉地使用起流行的英汉语码混合的新语言变体,在交谈中会不经意地蹦出一些带有英文单词的句子,例如:“希望考试能pass!”、“我们去shopping吧!”这些在校园中广泛流行的句子既能使他人更快地注意到自己,又能够被同龄人所接收,这些变体也体现了一种迎合、适应社会的心理。
习得动机也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变异,如果习得者积极地学习一门外国语和其承载的文化,那么积极性越高、动机越单一,出现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出现变异的可能性也会越大;而有的习得者习得另一种语言只是为了经商、应付考试甚至炫耀等原因,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那么这两种习得者的语言就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的变异进行分析,探究性别、社会阶层、习得者母语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语言的变异现象既受到语言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因素来分析二语习得的过程,不但能够更深层次地解释语言变异,推动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课题,从而扩大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把语言现象同社会相结合,能够使语言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由于研究的条件不够完善,研究结果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待于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Burstall, C. 1975. French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e British experiment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1)
[2]Chambers, J. K., 1992a. Dialect Acquisition, language 68(3)
[3]Odlin,T.1989,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