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节好的课,就像一片优秀的文章,重心突出、主线明晰、思路连贯。导语就像文章的题记,有开启课堂、统领课堂的作用;问题就像文章的线索,有穿起课堂各个环节的作用;点拨就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内容,有升华主旨、突出主题的作用;评价就像文章思想观点,有引导、激励作用。这要求教学语言一定要前后连贯,突出重心。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语言 简明 连贯 得体
小组合作学习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教师教育地位的转变,决定着教学的语言也要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要求学生语言表达一定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简明”指“简练”“明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句的前后衔接?照应;“得体”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用语,使之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但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自己教学语言的选择,并没有认真注意这些要求,没有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师的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作用。
1.教学语言要简明
教师语言的魅力来源于教师语言的表现力、穿透力,要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有表现力和穿透力,就要做到简洁明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说话的机会是不多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的方向、分解学习的任务、指导学习的方式,我们要用最简明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有效活动。
1.1 用简明的语言将知识转化为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知识是通过习得而不是通过听得的,我们教师应该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简洁、准确、清楚。但在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要么不简明,要么不清楚。有时对问题的表述太复杂,让学生摸不着重心,有时表述太笼统,找不到入手点。比如,在设计《再别康桥》预习题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美在哪里?”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很有灵活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但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找不到入手点,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转化成:“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请就语言、意象、意境等说说美在哪里?”学生拿到问题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很清楚了。
1.2 用简明的语言将任务进行分解。
学生的活动要靠教师组织和调控,因此教师将知识转化为问题后,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将具体任务进行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目标是什么,反馈展示的要求是什么。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后,往往未进行具体分解,出现的问题:一是少数学生找到事情做,而多数学生找不到事情做;二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合作什么、与什么人合作;三是不知道如何反馈、反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根据问题的层次、学生的层次,将每一个问题分解到具体小组、具体学生,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做。
1.3 用简明的语言将规律性知识进行升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把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找出的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升华,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在总结、提炼过程中,切忌漫无边际、不着头脑,让学生不知道该听什么、该听谁的、该记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探究到的知识清清楚楚的一一列举出来,并让学生及时进行强化。
2.教学语言要连贯
一节好的课,就像一片优秀的文章,重心突出、主线明晰、思路连贯。导语就像文章的题记,有开启课堂、统领课堂的作用;问题就像文章的线索,有穿起课堂各个环节的作用;点拨就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内容,有升华主旨、突出主题的作用;评价就像文章思想观点,有引导、激励作用。这要求教学语言一定要前后连贯,突出重心。
2.1 导语要围绕目标。
好的导语,不仅应起到引入新课的作用,还应起到统领整个课堂的作用,导语应该具有主导性。导语一方面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让学生对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感情的倾向,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导入活动中,比较容易的找到学习新课的切入点,并在学习过程中高效率的提取出学习的知识点。因此,导语应该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让导语成为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新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精力充分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活动中。
如我在组织学习《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放下教材中的课文,为自己设计一间小屋,谈谈自己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哪些因素?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有的说:要把小屋盖在一个前有水,后有山的地方,在小屋的周围种上一些树 ,种上一些花草……有的说,要把小屋建在小溪边,把溪水引到院子里,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致……有的说,要把小屋建在海边,面朝大海,在小屋前面种上一些花草,在小屋里生活,有一种春暖花开的感觉……有的说,要把小屋建在山上,和自然融和在一起……经过几分钟讨论之后,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设计小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少考虑小屋本身的建筑,多考虑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流露出一定的理想情趣。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设计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样,下边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一起看看作者设计小屋考虑了哪些因素,流露出哪些情趣……
简洁的导语,把学生学习的重心引到了学习的目标上,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2.2 问题要体现重难点。
设计好导学问题和探究问题,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教师设计导学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要求。一方面,要围绕重难点,将知识预设为问题,通过问题把课堂学习活动串联起来,使合作学习不偏离教学主线。问题内容不偏离重点难点,指令清楚、用语简明,让学生清楚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和梯度,注意问题的切入点,不提过宽的问题,不提无从下手的问题。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不提游离于整体课堂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问题与问题的衔接过渡要自然。 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上阙,可以围绕“赏析诗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点”这一学习重难点,设计如下问题:(1)这首词上阙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这些问题之间,千万不要插入其他问题,如在第一问后插入“哪些字词富有表现力”之类的问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不利于集中解决问题。
2.3 点拨要突出学情。
教师的点拨要做到少而精,即“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会的、不讲与重难点无关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讲则已,讲就是要切中要害,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围绕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强化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生的思维,点明有规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相关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比如,2012年云南省一测第16题,要求重组对联,评分参考标准提出“‘清幽’一词不放在下联最后扣1分”。这一个题学生即使做对了,或者看了评分标准,他们也不一定清楚为什么有这个要求。这时,教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对联平仄的要求,下联以平声结尾是规律性的知识。
2.4 评价要体现效率。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目标的情况,是评价的标准,也是评价的方向。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习效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对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个体、集体进行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语言要得体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师生的交流是多向和多维的。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文明得体、有文化、有文采,要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调整作用、导向作用。
3.1 用文明的语言引导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往往通过文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健康文明、积极乐观,切忌口无遮拦,忙中出错。不能粗暴否定、挖苦讽刺。一次公开课上,教师问“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酥”字好在哪里,一同学口不择言,说了句粗话。这时,这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吃亏的倒是大才子苏东坡。”讲完这个故事,学生的脸红了。这位教师接着说:“言为心声,语言文明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希望每个同学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这样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有震撼力和穿透力的,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是到位的。
3.2 用有文化的语言启发学生。
有文化的人历来受人尊重,受人尊重就有尊严。教师既要树立自己的威信,也要帮助学生树立他们的尊严。因此,要选择那些有文化的语言教育学生、启发学生。
有一位教师在讲标点符号时说,标点符号是有表意功能的,我们不能轻视标点符号的运用,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国共谈判,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自知不是对手,于是以攻为守,倒打一耙:“算喽算喽,跟你们共产党说话,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国民党代表在这样的场合对共产党的代表使用这个成语,明显地带有侮辱性,说共产党代表既不讲道理,又不懂道理。此话一出,正派人士无不义愤填膺:怎么能在这样的场合说出如此流氓的话来呢?反派人士却得意洋洋:看你共产党怎么对付?只见周恩来先生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对!”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禁一愣:他怎么会说“对”呢?紧接着又听到这个共产党首席代表一字一顿地说:“牛-弹-琴!”话音一落,全场雷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周恩来的机敏睿智和幽默风趣所折服了,周恩来才只是加了一个标点哪,这个对牛弹琴就具有了新的意思了!这个逗号此时的威力,绝不亚于一千磅的深水炸弹!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深受启发,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3.3 用有文采的语言感染学生。
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教学语言的得体还应体现在有文采上。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说话要有文采,写作文要有文采,那么我们的教学语言就应该做出表率。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组织学生修改作文时,出示了这样一个课件: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学生合作学习后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这个诗人写的是“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为载体,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要想打动别人,我们就得认真锤炼语言,讲究文采,追求表达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无疑受到了感染,修改出来的作文明显比原来的好得多。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学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是最起码的要求,但要做到并不容易,需要我们时时细心、事事用心,多收集别人使用的精彩的语言,多提炼自己使用的不够优美的语言。从选择、提炼语言做起,做一个有素养的、有魅力的教师。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语言 简明 连贯 得体
小组合作学习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教师教育地位的转变,决定着教学的语言也要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要求学生语言表达一定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简明”指“简练”“明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句的前后衔接?照应;“得体”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用语,使之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但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自己教学语言的选择,并没有认真注意这些要求,没有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师的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作用。
1.教学语言要简明
教师语言的魅力来源于教师语言的表现力、穿透力,要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有表现力和穿透力,就要做到简洁明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说话的机会是不多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的方向、分解学习的任务、指导学习的方式,我们要用最简明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有效活动。
1.1 用简明的语言将知识转化为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知识是通过习得而不是通过听得的,我们教师应该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简洁、准确、清楚。但在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要么不简明,要么不清楚。有时对问题的表述太复杂,让学生摸不着重心,有时表述太笼统,找不到入手点。比如,在设计《再别康桥》预习题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美在哪里?”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很有灵活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但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找不到入手点,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转化成:“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请就语言、意象、意境等说说美在哪里?”学生拿到问题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很清楚了。
1.2 用简明的语言将任务进行分解。
学生的活动要靠教师组织和调控,因此教师将知识转化为问题后,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将具体任务进行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目标是什么,反馈展示的要求是什么。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后,往往未进行具体分解,出现的问题:一是少数学生找到事情做,而多数学生找不到事情做;二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合作什么、与什么人合作;三是不知道如何反馈、反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根据问题的层次、学生的层次,将每一个问题分解到具体小组、具体学生,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做。
1.3 用简明的语言将规律性知识进行升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把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找出的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升华,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在总结、提炼过程中,切忌漫无边际、不着头脑,让学生不知道该听什么、该听谁的、该记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探究到的知识清清楚楚的一一列举出来,并让学生及时进行强化。
2.教学语言要连贯
一节好的课,就像一片优秀的文章,重心突出、主线明晰、思路连贯。导语就像文章的题记,有开启课堂、统领课堂的作用;问题就像文章的线索,有穿起课堂各个环节的作用;点拨就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内容,有升华主旨、突出主题的作用;评价就像文章思想观点,有引导、激励作用。这要求教学语言一定要前后连贯,突出重心。
2.1 导语要围绕目标。
好的导语,不仅应起到引入新课的作用,还应起到统领整个课堂的作用,导语应该具有主导性。导语一方面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让学生对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感情的倾向,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导入活动中,比较容易的找到学习新课的切入点,并在学习过程中高效率的提取出学习的知识点。因此,导语应该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让导语成为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新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精力充分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活动中。
如我在组织学习《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放下教材中的课文,为自己设计一间小屋,谈谈自己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哪些因素?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有的说:要把小屋盖在一个前有水,后有山的地方,在小屋的周围种上一些树 ,种上一些花草……有的说,要把小屋建在小溪边,把溪水引到院子里,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致……有的说,要把小屋建在海边,面朝大海,在小屋前面种上一些花草,在小屋里生活,有一种春暖花开的感觉……有的说,要把小屋建在山上,和自然融和在一起……经过几分钟讨论之后,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设计小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少考虑小屋本身的建筑,多考虑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流露出一定的理想情趣。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设计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样,下边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一起看看作者设计小屋考虑了哪些因素,流露出哪些情趣……
简洁的导语,把学生学习的重心引到了学习的目标上,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2.2 问题要体现重难点。
设计好导学问题和探究问题,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教师设计导学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要求。一方面,要围绕重难点,将知识预设为问题,通过问题把课堂学习活动串联起来,使合作学习不偏离教学主线。问题内容不偏离重点难点,指令清楚、用语简明,让学生清楚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和梯度,注意问题的切入点,不提过宽的问题,不提无从下手的问题。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不提游离于整体课堂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问题与问题的衔接过渡要自然。 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上阙,可以围绕“赏析诗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点”这一学习重难点,设计如下问题:(1)这首词上阙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这些问题之间,千万不要插入其他问题,如在第一问后插入“哪些字词富有表现力”之类的问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不利于集中解决问题。
2.3 点拨要突出学情。
教师的点拨要做到少而精,即“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会的、不讲与重难点无关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讲则已,讲就是要切中要害,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围绕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强化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生的思维,点明有规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相关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比如,2012年云南省一测第16题,要求重组对联,评分参考标准提出“‘清幽’一词不放在下联最后扣1分”。这一个题学生即使做对了,或者看了评分标准,他们也不一定清楚为什么有这个要求。这时,教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对联平仄的要求,下联以平声结尾是规律性的知识。
2.4 评价要体现效率。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目标的情况,是评价的标准,也是评价的方向。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习效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对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个体、集体进行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语言要得体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师生的交流是多向和多维的。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文明得体、有文化、有文采,要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调整作用、导向作用。
3.1 用文明的语言引导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往往通过文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健康文明、积极乐观,切忌口无遮拦,忙中出错。不能粗暴否定、挖苦讽刺。一次公开课上,教师问“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酥”字好在哪里,一同学口不择言,说了句粗话。这时,这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吃亏的倒是大才子苏东坡。”讲完这个故事,学生的脸红了。这位教师接着说:“言为心声,语言文明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希望每个同学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这样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有震撼力和穿透力的,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是到位的。
3.2 用有文化的语言启发学生。
有文化的人历来受人尊重,受人尊重就有尊严。教师既要树立自己的威信,也要帮助学生树立他们的尊严。因此,要选择那些有文化的语言教育学生、启发学生。
有一位教师在讲标点符号时说,标点符号是有表意功能的,我们不能轻视标点符号的运用,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国共谈判,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自知不是对手,于是以攻为守,倒打一耙:“算喽算喽,跟你们共产党说话,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国民党代表在这样的场合对共产党的代表使用这个成语,明显地带有侮辱性,说共产党代表既不讲道理,又不懂道理。此话一出,正派人士无不义愤填膺:怎么能在这样的场合说出如此流氓的话来呢?反派人士却得意洋洋:看你共产党怎么对付?只见周恩来先生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对!”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禁一愣:他怎么会说“对”呢?紧接着又听到这个共产党首席代表一字一顿地说:“牛-弹-琴!”话音一落,全场雷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周恩来的机敏睿智和幽默风趣所折服了,周恩来才只是加了一个标点哪,这个对牛弹琴就具有了新的意思了!这个逗号此时的威力,绝不亚于一千磅的深水炸弹!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深受启发,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3.3 用有文采的语言感染学生。
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教学语言的得体还应体现在有文采上。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说话要有文采,写作文要有文采,那么我们的教学语言就应该做出表率。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组织学生修改作文时,出示了这样一个课件: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学生合作学习后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这个诗人写的是“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为载体,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要想打动别人,我们就得认真锤炼语言,讲究文采,追求表达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无疑受到了感染,修改出来的作文明显比原来的好得多。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学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是最起码的要求,但要做到并不容易,需要我们时时细心、事事用心,多收集别人使用的精彩的语言,多提炼自己使用的不够优美的语言。从选择、提炼语言做起,做一个有素养的、有魅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