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馈赠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小蕊是在出生的当天被遗弃的,因为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
  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做肾移植,而且,移植到儿童的肾脏会更好。
  了解这个信息的那天下午,我的心情很沉重。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能不能找到肾源,而是,小蕊要活下去就必然有另一个孩子失去生命,这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祈祷肾源快点到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想用道德去衡量这件事,就像人类需要吃肉一样,器官移植也是要牺牲一方才能换来另一方的生存,我只将此看作命运。
  于是我一边陪伴小蕊成长,一边等待肾源的到来。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她的肾并不难配对,在我们登记资料3个月后就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医院打电话通知,让我们做好准备,如果那边家属同意捐献,小蕊马上就可以进行肾移植。
  我们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的时候,我们都是矛盾的。等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等待对方死亡,这样小蕊才可能得救。可对方也是个孩子,也许是一个和小蕊一样可爱的小女孩,她有父母,她的父母也和我们一样,希望她活下去。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对方已死亡,但是家属坚决不同意捐献。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和几个保育员阿姨坐在居室里面沉默着,其他孩子在我们身边嬉笑玩耍,我怀里抱着已经熟睡的小蕊,心里很遗憾。并不是单纯地为小蕊遗憾,而是,之前我的愧疚来源于必须要二选一的痛苦,可是现在那个孩子没有得救,小蕊也失去了希望。
  “没事,小蕊的病情比较稳定,我们还有机会,一定会有人愿意捐献的。”保育员阿姨看出了我的忧伤,安慰我。
  我点点头。我也相信会有,于是我抛开一切思绪,继续等待。
  小蕊的身体很虚弱,一天中有半天需要靠呼吸机来维持,近一年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她能说的话不多,但总是喜欢紧紧地抓着我。我才知道,她身体虽然虚弱,小手却那么有力。如果没有肾源,她自己的肾恐怕撑不了几年。她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呢?她知不知道自己的状况呢?
  她很少哭,似乎她并不想給别人带来麻烦。平时,她总是笑,我不忙的时候抱着她,她笑;我忙的时候把她放下,她也不哭,似乎她早已准备好面对这样的人生了。
  其间,又有一例肾源匹配上,但和上次一样,家属不同意捐献。
  在她3岁的一天,肾衰竭出现了,比我们预计的更早些。医生说还可以维持半年到9个月,如果可以在她的肾彻底衰竭之前找到与之匹配而且愿意捐献的肾源,她就还有希望。
  我们加大了肾源搜索的范围,向更多的资源处发出消息,希望肾源早日到来。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现实:找到肾源并不等于可以移植。
  日子又过了3个月,我们获得消息,又有了合适的肾源。
  这次大家都没有过早地欣喜,因为我们知道,家属这一关并不那么容易过。我们只能让医院来调解和谈判,因为捐献前双方不可以见面。
  前几次,我们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因为我们知道家属和医院都已经尽力了,可是,这一次,可能是小蕊最后的机会。所以,福利院的院长亲自去请求医院的院长,希望他们在谈判中多加努力。
  虽然我们不可能知道谈判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医院已经尽力。谈判很多次,但是家属的态度非常坚决,不同意捐献。
  很遗憾。
  我可以理解家属。是啊,我相信,如果有一天科学技术可以做到保存一个活体器官长达几个月,一定会有家属愿意捐献的。但是,在他们的孩子刚刚去世的时候,你跑过去告诉他们,把你孩子的肾捐给我们吧,我们的孩子很需要它,大多数父母是无法答应的。
  我开始感到害怕。
  离医生估算的那个时间越来越近,是否还有下一例肾源,不得而知;纵使找到肾源,家属是否愿意捐献,我们更是没有把握。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开始想到死亡。从小蕊一出生,我们就着手寻找肾源,3年了,老天真的会眷顾这个孩子,让她在最后一刻获得肾源,移植成功吗?
  如果是在电视剧中,到这里,一定会是在最后关头,小蕊获救了。
  可惜,不是。
  是的,小蕊最终没有等到,她走了。在一个寒冬的清晨,她身上插满管子,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其实,此前的几天,我们已接到病危通知书,很多阿姨、工作人员、志愿者都守在ICU(重症监护室)门口,等待着奇迹,等待着肾源从天而降。尽管在这个时候,根据我的医学知识,我知道,即便有肾源,她也未必能够做手术,但是,内心还是期盼着奇迹可以降临在这个只有3岁的孩子身上。
  然而并没有。
  我抱着小蕊还有一些温度的遗体,眼泪滴答滴答地流下来,心怀希望,希望我的泪水可以唤醒她。虽然她只在我身边3年,但是,奔波在寻找希望的路上时,她早已不再是“别人的”孩子。
  当小蕊的身体彻底冰冷的时候,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她走了,再也不可能有奇迹了。
  在小蕊病危的时候,福利院院长已经签署了协议,捐献小蕊的器官给其他需要的人,当然,这是所有工作人员的意思。很多年后,我和院长谈起这件事,我问他,你恨过他们吗?他说,恨过,真的恨过,但是也可以理解,只希望有人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的宣传,让小蕊这样的孩子有机会生存下去。
  我最感动的是,小蕊因为别人拒绝捐献而死亡,但大家还是一致决定将小蕊的器官捐出去。
  院长最终决定,小蕊的器官无论捐给什么人,我们都不要对方的感谢,不需要知道他(她)是谁,也不接受任何馈赠,哪怕是一束鲜花。小蕊走了,这是她的命,我们做主将她的器官捐出去,这是我们的选择。   小蕊走了,我仍旧是难过的,送别老人和送别孩子,感觉是不一样的。至今,我仍然很想念她躺在摇篮里的笑容,她那么不喜欢麻烦别人。我想,她一定非常高兴自己可以贡献点什么给这个世界,相信此刻的她,在天堂里一定是快乐的。
  我写下这个故事,并不是鼓动大家都去捐献器官,更不是想道德绑架,而是,我想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救人是为了什么?不捐献的本质,又是什么?
  这仍然要回归到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上,我们不愿意承认生命的逝去,不想正视这个问题。也许因为逝者是孩子,我们更难以面对,我们不忍心再在他身上开一刀,希望他平静地离开。这是对逝者的尊重,这是常理之中的事,没有任何可评判的。

2


  于是,我又想讲讲小文的故事。
  小文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去世时38岁,这颗破碎的心脏伴随了她38年。她做过很多次手术,多到她也记不清次数,到最后她的身体已经完全无法负荷开胸手术了。此时,她让我帮她联络捐献器官的事宜,因为她还年轻,其他器官仍然很健康,所以,她觉得这是她能留给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给她讲过小蕊的故事,她总是对捐献器官这件事充滿情怀。她在第一次看签署资料时,对我说:“慈恩,你相信吗?如果小蕊活着,如果我的肾可以匹配,我愿意当下就捐给她。”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坚定地说:“我相信。”
  我看到她的目光里充满了力量。我没有告诉她,即便小蕊现在活着,她也不可能捐献成功,小蕊需要的是与她年龄相仿者的肾。但是,我仍然感激这个姑娘,在生命走向尾声的时候,有这样一份感情。
  心脏病伴随她这么多年,她早已久病成医,心脏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和疼痛,她都知道意味着什么,甚至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日子。但是最后的日子,她很快乐,她每天快乐地研究捐献器官的协议和资料,还喜欢上网查询并和我探讨依她的身体状况而言,她大概可以救多少个人。当我给她分析的数字超出她的预计时,她就喜笑颜开。
  我问过她,为什么热衷于这件事情,要知道,捐献成功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消失。
  “我怎么会消失?我的器官还留在这个世界上,我还和你们在一起。可惜我有一颗破碎的心脏,我听说,心脏是和活着的人最有力的联结,如果我有一颗好的心脏,而我捐给了别人,慈恩,你一定会和那个人成为好朋友。我热衷于这件事,和你热衷于从事这份工作一样,你改变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不是很快乐吗?你说过,你喜欢这份工作,是你觉得这份工作让你配得上爱这个字。我从小身体就不好,真的没有做过什么,我也想配得上我的生命和爱。”
  我永远都记得她说这些话时的语气、表情和喜悦之情。
  但是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当医生下了最后的“宣判”时,她还是哭了,很隐忍地哭了。我在门外看了她很久,看到我,她下意识地拭去满脸的泪痕,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我走过去,紧紧握着她的手,对她说:“恐惧死亡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你已经做得好极了,你是我见过的人里面做得最好的一个。”
  小文紧紧地抱着我,似乎试图在我身上寻找到一些力量,可以支撑她更勇敢地上路。
  小文走的那天,我在。我握着她的手,她也看着我,微笑着永远闭上了眼睛。
  感受着她的手慢慢地冷却,我知道,她已经永远离开了,但是我的内心没有悲伤,很宁静。
  后来我并没有刻意了解她的器官的去向,救了多少人,以及他们都过得怎么样。只是听说其中获救的两个孩子,父母很想联系她的家人,但是被她的家人婉拒了。
  听到这个消息时,一道深深的阳光照进病房里,我知道,对于生命,小文已经没有任何遗憾。

3


  也许你以为我想说的还是鼓励大家考虑捐献器官这回事。不,不!我想谈论的仍然是我们内在的生命的选择。
  我在2012年的时候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后来知道是捐给了一位骨髓瘤患者。一年后应病人的强烈要求,我们见了一面(法律规定,捐献双方在成功捐献未满一年时不可以见面,也不可以知道彼此是谁,但一年后若双方都有意愿,可以通过第三方见面)。
  我并不打算具体描述这件事,只想谈谈我的内心世界和我内在的改变。我们见面的时候,病人、病人家属,以及骨髓库的工作人员都对我表示了敬意,他们觉得我的“奉献”让另外一个生命活了下去,当时,连我自己都以为我的捐献是为了他。
  过了许久,当我开始重新理解这件事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外面是没有别人的,我以为这个受益者,或者很多我照顾、陪伴、服务过的人,我以为我帮助的是他们,不是!我只是借用陪伴他们的方式健全自己的灵魂,那样的灵魂让我着迷。我非常幸运,找到了“获得”的方式。通过惠及他人而获得的东西,它深入我们的身体里、灵魂里,并不是表面的付出与获得的等值那么简单。
  任何所谓的“奉献”,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只能是为了自己。“好人好报”,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理论,如果做好事是为了得到好报,这已然成为一种交易;如果信念里觉得行善应该有好报,那说明离真正的善还远得很。所以,人做任何事都只能是为了自己。
  为他人,不会长久,内在也没有真正的喜悦;只有为自己,这些经历才会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当我们心安理得、心甘情愿地想要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质感,而去为他人的生命做一些什么事时,那一刻,生命才是在真正地延续,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秋 水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一书,李 晨图)
  如果你全然活过,当下这一刻就够了,不需要来世,不需要永恒,生命每一个片刻都无比丰富。你若现在不快乐,你便错过了生活, 错过了生命。
  ——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希腊人左巴》
其他文献
“千呼万唤始出来”,数字人民币终于亮相了。作为四大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前段时间通过抽签的方式将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发给5万名市民。  然而,数字人民币刚推出没多久,市场上竟出现了假冒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人们纷纷哀叹:“还不知道真的什么样,假的已经出来了。”那么,数字人民币究竟是个什么新事物?  这一次央行主推的数字人民币,专业名称叫作DC/EP,是“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
期刊
设想一次聚会,每个人将他认识的最愚蠢的人带来参加。谁做出最愚蠢的事,谁就将获胜。  一场冒险的赌博。因为蠢事永远是不确定的。一个聪明人在晚会上说出一句蠢话,一个愚笨的人做出一个明智之举,或保持缄默,这都不是没有可能的。这样反倒会将带他来的人置于一种滑稽的角色中。  那个把别人带来的人不再是人们想象的那个人。智慧将对愚蠢进行思考,从而忘记这一点,即任何品质走到极端,都会走向其反面。就像剪刀、和纸张(
期刊
在想象的深处,可能有些东西要消失,那通常是我们很熟悉的,比如我们念念不忘的社会和道德,还有类似的一些事物。那时,仿佛临近了一个天体物理学所说的“黑洞”,具有不可思议的吸力,它将一切都纳入其中,永不餍足。我们总是谈到想象力,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作家能走多远。文学的核心是诗,而诗是最难表达和描摹之物,它就在想象的深處。  诗中写到了爱情、故事、斗争、虚无、理想,但这是它的表象,而不是本质与核心
期刊
就像咖啡館中,那个香颂女歌手唱的那首歌一样,歌曲让我们知道,破碎的心无法再修补。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教训。如果一个人抱着极大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接近另一个人,最终被伤害了,那么“他的心碎了”,便永远也无法再将自己的信任无条件地奉献给他人了。世上再没有什么比人类这种动物更敏感了。人类无法忘记心灵和情感的创伤。无论生活为他带来何种友情或爱情,他都会心生怀疑。所有的关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是危险的游戏,
期刊
我在楼上等待父親向我挥手。  隔着邮局二楼厚重的大玻璃窗,我努力朝楼下停车场上的父亲挥手。父亲看见我了,他没有举起手来,只是面无表情地抬头仰望着,一双瘦弱的手掌还无助地攫在我的机车手把上,好像若不如此,眼前的机车就会立刻被人偷走。  小时候,父亲载我到邮局领钱时,我总站在现在他的位置上。没有例外,父亲独自上了二楼之后,便会从大玻璃窗内朝我用力挥手,看看我是否听话地守候着在他心中属于贵重财产的脚踏车
期刊
奧地利摄影师斯特凡·德拉桑在柏林和维也纳的博物馆中游览时发现,看展人的外形与其衣饰的色彩不经意间就与他们所观看的作品契合。于是一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德拉桑喜欢在古老的大师作品前寻求这样的“契合”。他为此做了一系列规划:每周一前往罗浮宫,每周二去蓬皮杜艺术中心,每周三则去毕加索美术馆……而且在每个博物馆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作品中惊人的巧合与默契常让人以为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但德拉桑保证,这些完
期刊
我儿子七岁。有一天,他回家跟我说他们班新来了一位同学,这个小男生来自俄罗斯,很腼腆,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儿子跟我说这些的时候,神情很沮丧,他说他觉得这个俄罗斯男孩很孤独。之后好几天,儿子没再提过这个男孩,我想,大概是他们的老师想出办法帮他了吧。  大约过了三个星期,有一天,我进入儿子的房间,见他正在使用翻译软件,他将自己写的英语用软件翻译成俄语。我问他时,他说这样他就可以同那位俄罗斯男孩交流了,然后
期刊
《棒!少年》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一群处在困境中的少年如何通过棒球抚平自己的来处,找到自己的归处。  2015年,中国国家棒球队前队长孙岭峰创办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他从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招募了十几名7到10岁的困境少年,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孤儿。孙岭峰想用10年的时间培养他们,让他们参加国家、国际比赛,成为职业选手,或者作为体育特长生走进大学,最差的结果也可以留在强棒天使队做教练,拥有一份工
期刊
张爱玲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祖母,但她说:“我跟他们的关系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这真是一段非常有洞察力的话。其实我们何止和自己的祖先有这樣的关系,我们和自己的一切支持系统都是这样的关系。  就是平时不觉得有什么用,但它们就这样躺在我们的血液里。  记得有一位早年间流落到西方的中国人说过,有一次他实在
期刊
一件事,如果你自己看明白了,别人的议论就不会影响你。如果他人的议论给你造成了喜忧,甚至影响你的决定,让你迟疑不决,那就说明对于这件事你还不是完全明白。  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教会我很多事,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说的都是把事情看明白。可见他和我们一样,也是这么过来的。年轻的时候有过疑惑,有过不确定,即使三十而立了,在世上做人行事有原则,知道大方向,不犯根本性的错误,然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