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小洛,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陕西安康,学医,绘画。2004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参加第二十二届青春诗会、第六次全国青创会,就读于第七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柳青文学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度驻校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安康市文联副主席,安康市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偏爱》、诗歌评论集《偏与爱》、散文集《两个字》、书画集《水墨系》等。
小时候,在乡下和祖父母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村子和普通的陕南农村没什么两样。只是小孩子很少。祖父家偌大一个院子,除了猫和一个表弟,再无别的玩伴。很多时候,我宁愿一个人跑去村口看那位砌墙的老石匠。
老石匠有七八十岁的模样,一把钢凿、一把铁锤是他全部的家当。在那个村里久了,大家都和他很熟,经过的时候都会跟他打招呼。老石匠也不怎么爱说话,回应的只是微微的不易觉察的一笑。唯有在面对那些和他一样黝黑沉默的石头的时候,他才像忽然变了一个人似的神采飞扬起来。在它们面前,他俨然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调遣着千军万马。那些杂七杂八、凹凸不平、极不规则的山石,在他的手里竟也奇怪,顿然变得服服帖帖,简直就像面团子一样柔软,可造可塑。不用吊线,也不要水平测量器,大半天时间老石匠就能砌出一道整齐漂亮、棱角锐利的石墙来。这简直像魔法,令我十二分膜拜。我亦步亦趋地跟着老石匠,艳慕地看着他的劳作成果。悠然之间,也曾冒出一个神圣的想法,将来也要做一个和他一样身怀绝技的手艺人。
小孩子的兴趣来得快也去得快。几乎就在关于一个石匠的梦想还停留在雏形、并未来得及有丝毫壮大发展的同时,我就开始了大转移。一个偶然的机会爬上了家里的小阁楼,在那里我惊诧地发现了一堆五彩斑斓的老绣片。瞬间,我从灵光乍现中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手艺人所具备的巨大潜能。我打算先从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开始,比如给家里那只我一直喜欢,但它却一点也不喜欢我的猫做一套靴子或者小马甲什么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做成了一件袖珍的棉马甲。穿上棉衣的猫,跟我的关系愈加紧张起来。它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惊悸、笨拙、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连正常行走也不能了。每一次,都要紧张地弓着身子四处张望、小心翼翼,有时候看见自己的尾巴都要夸张地一蹦老高。全家人乐得开怀大笑,表弟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致,终于有一天,在我放松了警惕的时候,他偷偷剪掉了猫的棉马甲。重获自由的猫,绝尘而去,犹如一道闪电。
中学毕业,我被父亲送去学了医,毕业之后进医院拿起了手术刀,再后来又写了诗歌,到报社做了编辑记者。时间转眼到了新世纪,2010年的春天,正是小河破冰、大地回暖的季节,沐浴在和煦春光里的陕南小城,江边大片的土地上有花次第开放,沿江两岸到处弥漫着诗意的温暖和阳光,我忽然迷上了石头画。我隔三差五去江边,把那些跌跌撞撞扑入眼帘的小石头带回家来,书房的地板、橱架上都是,俨然一个小型的石头加工厂。
一个大雾还未散尽的早上,我早早去了江边。整个汉江北岸,目光可及处就一放牛老伯和他散落在葳蕤水草间安静吃草的牛羊。出于好奇,老伯过来审视我的石头,只一眼,便满是诧异:你的这些石头真的太难看了……难看的石头被我宝贝似的带了回来,在清水中清洗干净,勾描点染,涂上连我自己也不能完全说得明白的色彩和颜料。于是就有了花卉、植物、童谣、仕女、田园……前世今生的模样。再为它们每一个都取了名字,在冰冷的石头城里,这些石头开始拥有自己的温度和面孔。这或许也是神的旨意。到了秋天,这批汉江石画在西安钟楼展出。一对来自美国南部台湾籍老夫妇回国后发来邮件说,汉江石画是他们本次到大陆一个最重要的收获,邀请我去他们目前所居住的佐治亚州卡罗敦市艺术城举办汉江石画展。生命的旅途中,总是注定了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遇,不早不晚。恰好相遇的一刻里,有些人注定要被我们牢记。而我们,也将会在一些人的记忆中长久停留。
仍时常想起小时候的事。仔细琢磨,并不矛盾,手术刀也好,键盘也罢,都是一种劳作的工具,而写诗,做医生,当编辑,画石头,与老石匠砌墙一样,也都是一些手艺活。作为手艺人,我懂得手艺。缓慢,笨拙,憨重,少量,甚至粗糙,不圆滑……所有的手艺人都是专注的。他们以手艺为美,也以手艺而崇高。而我们所羡慕的并不是这手艺的本身,是专注执着于手艺背后带来的温润和宁静,以及细腻优雅的慢生活。正如古人所说,无需黄金万贯,只需一技在身。将时间慢慢打磨,将生活慢慢审视,拒绝快,拒绝加速度,拒绝复制,拒绝工业化,只做好分内事,无须逢迎讨好,更无须看人脸色、仰人鼻息。
做一个安静而耐心的手艺人。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苍茫幕帐之间,在夜色低垂的万顷幽草之上,搭建一顶亮着烛光的诗意帐篷,照见远方黎明时分,海水深处,那微微泛起的天光。
小时候,在乡下和祖父母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村子和普通的陕南农村没什么两样。只是小孩子很少。祖父家偌大一个院子,除了猫和一个表弟,再无别的玩伴。很多时候,我宁愿一个人跑去村口看那位砌墙的老石匠。
老石匠有七八十岁的模样,一把钢凿、一把铁锤是他全部的家当。在那个村里久了,大家都和他很熟,经过的时候都会跟他打招呼。老石匠也不怎么爱说话,回应的只是微微的不易觉察的一笑。唯有在面对那些和他一样黝黑沉默的石头的时候,他才像忽然变了一个人似的神采飞扬起来。在它们面前,他俨然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调遣着千军万马。那些杂七杂八、凹凸不平、极不规则的山石,在他的手里竟也奇怪,顿然变得服服帖帖,简直就像面团子一样柔软,可造可塑。不用吊线,也不要水平测量器,大半天时间老石匠就能砌出一道整齐漂亮、棱角锐利的石墙来。这简直像魔法,令我十二分膜拜。我亦步亦趋地跟着老石匠,艳慕地看着他的劳作成果。悠然之间,也曾冒出一个神圣的想法,将来也要做一个和他一样身怀绝技的手艺人。
小孩子的兴趣来得快也去得快。几乎就在关于一个石匠的梦想还停留在雏形、并未来得及有丝毫壮大发展的同时,我就开始了大转移。一个偶然的机会爬上了家里的小阁楼,在那里我惊诧地发现了一堆五彩斑斓的老绣片。瞬间,我从灵光乍现中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手艺人所具备的巨大潜能。我打算先从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开始,比如给家里那只我一直喜欢,但它却一点也不喜欢我的猫做一套靴子或者小马甲什么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做成了一件袖珍的棉马甲。穿上棉衣的猫,跟我的关系愈加紧张起来。它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惊悸、笨拙、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连正常行走也不能了。每一次,都要紧张地弓着身子四处张望、小心翼翼,有时候看见自己的尾巴都要夸张地一蹦老高。全家人乐得开怀大笑,表弟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致,终于有一天,在我放松了警惕的时候,他偷偷剪掉了猫的棉马甲。重获自由的猫,绝尘而去,犹如一道闪电。
中学毕业,我被父亲送去学了医,毕业之后进医院拿起了手术刀,再后来又写了诗歌,到报社做了编辑记者。时间转眼到了新世纪,2010年的春天,正是小河破冰、大地回暖的季节,沐浴在和煦春光里的陕南小城,江边大片的土地上有花次第开放,沿江两岸到处弥漫着诗意的温暖和阳光,我忽然迷上了石头画。我隔三差五去江边,把那些跌跌撞撞扑入眼帘的小石头带回家来,书房的地板、橱架上都是,俨然一个小型的石头加工厂。
一个大雾还未散尽的早上,我早早去了江边。整个汉江北岸,目光可及处就一放牛老伯和他散落在葳蕤水草间安静吃草的牛羊。出于好奇,老伯过来审视我的石头,只一眼,便满是诧异:你的这些石头真的太难看了……难看的石头被我宝贝似的带了回来,在清水中清洗干净,勾描点染,涂上连我自己也不能完全说得明白的色彩和颜料。于是就有了花卉、植物、童谣、仕女、田园……前世今生的模样。再为它们每一个都取了名字,在冰冷的石头城里,这些石头开始拥有自己的温度和面孔。这或许也是神的旨意。到了秋天,这批汉江石画在西安钟楼展出。一对来自美国南部台湾籍老夫妇回国后发来邮件说,汉江石画是他们本次到大陆一个最重要的收获,邀请我去他们目前所居住的佐治亚州卡罗敦市艺术城举办汉江石画展。生命的旅途中,总是注定了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遇,不早不晚。恰好相遇的一刻里,有些人注定要被我们牢记。而我们,也将会在一些人的记忆中长久停留。
仍时常想起小时候的事。仔细琢磨,并不矛盾,手术刀也好,键盘也罢,都是一种劳作的工具,而写诗,做医生,当编辑,画石头,与老石匠砌墙一样,也都是一些手艺活。作为手艺人,我懂得手艺。缓慢,笨拙,憨重,少量,甚至粗糙,不圆滑……所有的手艺人都是专注的。他们以手艺为美,也以手艺而崇高。而我们所羡慕的并不是这手艺的本身,是专注执着于手艺背后带来的温润和宁静,以及细腻优雅的慢生活。正如古人所说,无需黄金万贯,只需一技在身。将时间慢慢打磨,将生活慢慢审视,拒绝快,拒绝加速度,拒绝复制,拒绝工业化,只做好分内事,无须逢迎讨好,更无须看人脸色、仰人鼻息。
做一个安静而耐心的手艺人。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苍茫幕帐之间,在夜色低垂的万顷幽草之上,搭建一顶亮着烛光的诗意帐篷,照见远方黎明时分,海水深处,那微微泛起的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