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是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比而言,其所搭载的技术平台更有利于提高知识的鲜活性、趣味性与丰富性。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针对性为宗旨、以浓缩性为原则、以多样性为特征、以引导性为方式、以分享性为精神,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微课潜在价值,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关键词:微课 高中信息技术 应用方法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迭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有创意、有效果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所尝试与采用,微课就是其中之一。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比而言,微课所搭载的技术平台会有利于提高知识的鲜活性、趣味性与丰富性。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其学科性质与微课特征更是具有高度的贴合度与匹配性,这也使得许多教师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微课这一方式,但对教师来讲,最重要的还是以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发挥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一、以针对性为宗旨
从教材内容上看,不同章节、不同单元,其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都各不相同,同一个章节里的内容也有轻重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有主次之分,延至在微课应用上,就是要以针对性为宗旨,突出微课内容的重点。以《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为例,该章节的微课大部分是以实际演练操作的方式将教材中Word与Excel中的常用技能展示给学生看。其中,既涉及文字段落的编排调整,又涉及表格公式的书写运用等。总的来讲,技能多,知识点杂,教师应当参考学生实际运用的频率来挑选突出性较强的内容,或是在自行制作时将学生在使用Word与Excel时经常会用到的编辑技能,比如字体大小的调整、美化,表格中求和公式、多表格并列等重点知识作为微课的内容。因为微课本身的时长非常短,这一固有特点决定了微课的内容并不是囊括全部的,而是有突出性的,它应当只是一个小范围、一个小技能或一个小要点。为了保证应用于课堂中的微课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教师在自行制作或精心选择时,应当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仔细的研读,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应当将此作为微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以浓缩性为原则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保持在10至15分钟,这决定了微课的教学时间不宜过长。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微课”只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前后还包括课堂知识的预热、课前活动的准备、课堂结束前的知识总结梳理等内容。因此,要想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完成若干项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保证微课内容的浓缩性,即它除了上文提到的有针对性外,还应当是高度浓缩的。以《网络技术应用》第五章《动态网页制作》为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后一个章节,它的难度相对较大,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这部分内容并不是考查重点也不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但它本身的功能性却非常强大,值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努力钻研。从教材的知识要点上看,它对动态网页的制作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概述性的讲解,为了避免学生陷入不知所云的状态,微课的类型最好是一个模拟制作的过程,而且步骤应当尽可能少、精、简,只有浓缩型的微课,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捕捉到最为关键的知识内容,以提高知识吸收的程度与效率。
三、以多样性为特征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刚接触微课的教师都容易片面地将微课教学局限化,认为微课指的就是视频教学。实则不然,微课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尽量丰富微课的种类。以《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这一章节为例,该章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属于偏理论性与抽象性的知识,假如完全采用视频演示的方式,则缺乏相对具体化的载体。假如单纯采用PPT演示的方式,则其趣味性也没有那么高。对于这种类型的微课教学,比较科学的方式是采用多种微课相互融合的方式,比如在PPT中嵌入视频链接,或是以动画的方式来模拟信息流通的整个过程,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将这些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有拟人特征的动画,这样做既可以提高知识的生动性与活泼性,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总的来讲,每一种微课类型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使用要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为课堂引入不同的微课,并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各种微课所适用的知识类型。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逐步提高使用微课的熟练程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教学价值。
四、以引导性为方式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分担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但这并不等同于全面性的视频教学,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起到的促进、提升等附加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微课教学时,应当始终以引导性作为教学方式,而不是用微课来替代讲解教学。以《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为例,比较常见的微课是以实例呈现的方式来讲解网络的跨时空服务、网络安全、信息检索等相关要点。在微课视频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微课内容进行提问,比如网络安全涉及哪几个层面?日常使用网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等?或是鼓励学生当场运用微课中介绍到的内容来解决问题,比如在“信息检索”这一微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检索任务,让学生尽可能从多种渠道、以不同的检索方式来查找需要的内容等。另外,在微课播放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度地以师生问答的方式来穿插进行教学讲解。总的来讲,教师在使用微课时,应当避免对微课的过度依赖与高频运用,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要更多地在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自主研究微课内容的过程中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细胞,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
五、以分享性为精神
诚如上文所述,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与钻研,但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会导致同一微课下,不同学生的接收程度不同,因此,教师除了引导与帮助学生利用好微课资源外,还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学习心得。例如上文列举的信息检索,在微课教学后,学生在自行操作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分享检索方式,以此实现1+1>2的教学效果。与此类似的还有文档与表格的编辑,不同学生会制作出不同水平的文档与表格,这也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的很好载体。这里的分享性还指教师在运用微课资源时,一方面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以发现更多更好的微课资源;另一方面多与班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发现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便于不断改进教学。总的来讲,以分享性作为微课教学的指导精神其目的就在于帮助教师提高对微课的选择与判断能力,从而挑选出最适合、最贴近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微课资源。
从社会演进的角度上看,微课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教学改革的产物。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微课必然在当下以及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了解、发挥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2]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关键词:微课 高中信息技术 应用方法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迭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有创意、有效果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所尝试与采用,微课就是其中之一。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比而言,微课所搭载的技术平台会有利于提高知识的鲜活性、趣味性与丰富性。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其学科性质与微课特征更是具有高度的贴合度与匹配性,这也使得许多教师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微课这一方式,但对教师来讲,最重要的还是以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发挥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一、以针对性为宗旨
从教材内容上看,不同章节、不同单元,其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都各不相同,同一个章节里的内容也有轻重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有主次之分,延至在微课应用上,就是要以针对性为宗旨,突出微课内容的重点。以《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为例,该章节的微课大部分是以实际演练操作的方式将教材中Word与Excel中的常用技能展示给学生看。其中,既涉及文字段落的编排调整,又涉及表格公式的书写运用等。总的来讲,技能多,知识点杂,教师应当参考学生实际运用的频率来挑选突出性较强的内容,或是在自行制作时将学生在使用Word与Excel时经常会用到的编辑技能,比如字体大小的调整、美化,表格中求和公式、多表格并列等重点知识作为微课的内容。因为微课本身的时长非常短,这一固有特点决定了微课的内容并不是囊括全部的,而是有突出性的,它应当只是一个小范围、一个小技能或一个小要点。为了保证应用于课堂中的微课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教师在自行制作或精心选择时,应当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仔细的研读,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应当将此作为微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以浓缩性为原则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保持在10至15分钟,这决定了微课的教学时间不宜过长。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微课”只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前后还包括课堂知识的预热、课前活动的准备、课堂结束前的知识总结梳理等内容。因此,要想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完成若干项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保证微课内容的浓缩性,即它除了上文提到的有针对性外,还应当是高度浓缩的。以《网络技术应用》第五章《动态网页制作》为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后一个章节,它的难度相对较大,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这部分内容并不是考查重点也不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但它本身的功能性却非常强大,值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努力钻研。从教材的知识要点上看,它对动态网页的制作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概述性的讲解,为了避免学生陷入不知所云的状态,微课的类型最好是一个模拟制作的过程,而且步骤应当尽可能少、精、简,只有浓缩型的微课,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捕捉到最为关键的知识内容,以提高知识吸收的程度与效率。
三、以多样性为特征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刚接触微课的教师都容易片面地将微课教学局限化,认为微课指的就是视频教学。实则不然,微课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尽量丰富微课的种类。以《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这一章节为例,该章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属于偏理论性与抽象性的知识,假如完全采用视频演示的方式,则缺乏相对具体化的载体。假如单纯采用PPT演示的方式,则其趣味性也没有那么高。对于这种类型的微课教学,比较科学的方式是采用多种微课相互融合的方式,比如在PPT中嵌入视频链接,或是以动画的方式来模拟信息流通的整个过程,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将这些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有拟人特征的动画,这样做既可以提高知识的生动性与活泼性,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总的来讲,每一种微课类型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使用要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为课堂引入不同的微课,并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各种微课所适用的知识类型。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逐步提高使用微课的熟练程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教学价值。
四、以引导性为方式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分担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但这并不等同于全面性的视频教学,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起到的促进、提升等附加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微课教学时,应当始终以引导性作为教学方式,而不是用微课来替代讲解教学。以《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为例,比较常见的微课是以实例呈现的方式来讲解网络的跨时空服务、网络安全、信息检索等相关要点。在微课视频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微课内容进行提问,比如网络安全涉及哪几个层面?日常使用网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等?或是鼓励学生当场运用微课中介绍到的内容来解决问题,比如在“信息检索”这一微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检索任务,让学生尽可能从多种渠道、以不同的检索方式来查找需要的内容等。另外,在微课播放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度地以师生问答的方式来穿插进行教学讲解。总的来讲,教师在使用微课时,应当避免对微课的过度依赖与高频运用,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要更多地在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自主研究微课内容的过程中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细胞,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
五、以分享性为精神
诚如上文所述,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与钻研,但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会导致同一微课下,不同学生的接收程度不同,因此,教师除了引导与帮助学生利用好微课资源外,还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学习心得。例如上文列举的信息检索,在微课教学后,学生在自行操作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分享检索方式,以此实现1+1>2的教学效果。与此类似的还有文档与表格的编辑,不同学生会制作出不同水平的文档与表格,这也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的很好载体。这里的分享性还指教师在运用微课资源时,一方面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以发现更多更好的微课资源;另一方面多与班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发现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便于不断改进教学。总的来讲,以分享性作为微课教学的指导精神其目的就在于帮助教师提高对微课的选择与判断能力,从而挑选出最适合、最贴近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微课资源。
从社会演进的角度上看,微课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教学改革的产物。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微课必然在当下以及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了解、发挥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2]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