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研的关键词是学习、研究和实践。作为中小学教学一线的陶子,重要的是系统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分门别类地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自觉践行活动中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由此可见,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线教师陶研的特点。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学习深刻领会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内涵,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简言之,即学陶师陶。
一、全面学习深刻领会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内涵
陶先生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了“生活教育”思想精髓的生活德育理论。这一理论伴随着陶行知一生的教育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以至完备,它体现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德育理论体系。
首先是生活德育目标理论。陶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生活服务并在改造社会的生活中发挥作用。1943年,陶先生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所说的“真人”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宣傳真理、实践真理的人。
这种“真人”,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做真人”,不做假人;二是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三是做“有道德的人”;四是做一个“立志改革、勇于创造的人”;五是做“一个整个的人”“真善美的活人”。
其次是生活德育内容理论。生活德育的目标决定了生活德育的内容。既然生活德育的总目标是要培养“真人”,那么生活德育的内容就要求围绕着培养“真人”来选择。陶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
“公德”就是社会道德。陶先生说:“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维护公德,来衡量它。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每一个行动,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 由此可见“公德”的重要。
“私德”就是个人道德。陶行知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主要涉及的是对个人的自身的行为规范,而“公德”则涉及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公德”偏向于政治教育,“私德”则偏重个人品德和心灵的教育。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把对学生“公德”的教育融入对“私德”教育之中,如对爱心的培养,从“公德”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大爱,教育学生要爱社会、爱国家、爱他人;从“私德”的角度而言就是爱自己、爱家人。
然后是生活德育过程理论。陶先生在继承杜威现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又结合中国传统教育观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形成独具风格的“共修养”的生活德育过程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化化人”与道德修养;二是“自得自动”与“教学相长”。
最后是生活德育途径理论。生活通过集体施予个人强烈的道德影响,又以个人自觉将道德影响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为此,陶先生创造性地探索出将“集体生活”与“学生自治”相统一的生活德育途径。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
生活实践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基础,道德是生活的道德,生活也包含着道德的生活,生活需要道德,道德适应并满足生活,这就是生活与道德的辩证法,也是道德的本质。道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德育的本质属性就是生活化。生活既是德育的起点,又是德育的途径,还是德育的目的。所以道德不能通过课堂的讲解或灌输来掌握,它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活动当中,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
第一,让德育目标贴近现实生活。 从道德的意义和特点来看,德育的目标也更应该要贴近现实生活,面向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德育目标定位为“求真”与“行善”,求真的底线是“认真做人,真诚待人”“学做真人”;行善的底线是“明辨善恶,与人为善”,这两点是现代人最必须的道德品质,也是现代生活为人们规定的道德底线要求,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有道德的人”。
如果我们在开展学雷锋的活动中,把我们当地评选出来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请到学校来,让身边活生生的先进模范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道德的力量,这样的德育工作就会收到更好的实效。
第二,让德育内容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学生的向上向善而教育。我们徽州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军部旧址(军史陈列馆)和小练革命烈士墓,可惜这些是家门口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其在课堂给学生灌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知识,不如带领学生去新四军军史陈列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声光电的效果以及讲解员的讲解,让学生感受铁军精神,让学生感受烈士们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从而在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体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第三,让德育方法适应现实生活。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陶行知认为要克服传统教育的种种缺陷,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感知,通过行动感知去丰富学生的道德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
第四,让德育途径回归现实生活。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不是只有学校才是德育的领域。其实,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上都负有共同的责任,有生活的地方就应该有德育。如果家庭和社会不能与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在学校受到的德育效果就可能会被不良的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所抵消。
陶行知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了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国现代德育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生活德育理论对于解决现代德育中的实践困惑,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克服知性德育的缺陷,使道德生活化、生活道德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学习深刻领会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内涵,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简言之,即学陶师陶。
一、全面学习深刻领会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内涵
陶先生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了“生活教育”思想精髓的生活德育理论。这一理论伴随着陶行知一生的教育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以至完备,它体现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德育理论体系。
首先是生活德育目标理论。陶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生活服务并在改造社会的生活中发挥作用。1943年,陶先生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所说的“真人”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宣傳真理、实践真理的人。
这种“真人”,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做真人”,不做假人;二是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三是做“有道德的人”;四是做一个“立志改革、勇于创造的人”;五是做“一个整个的人”“真善美的活人”。
其次是生活德育内容理论。生活德育的目标决定了生活德育的内容。既然生活德育的总目标是要培养“真人”,那么生活德育的内容就要求围绕着培养“真人”来选择。陶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
“公德”就是社会道德。陶先生说:“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维护公德,来衡量它。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每一个行动,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 由此可见“公德”的重要。
“私德”就是个人道德。陶行知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主要涉及的是对个人的自身的行为规范,而“公德”则涉及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公德”偏向于政治教育,“私德”则偏重个人品德和心灵的教育。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把对学生“公德”的教育融入对“私德”教育之中,如对爱心的培养,从“公德”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大爱,教育学生要爱社会、爱国家、爱他人;从“私德”的角度而言就是爱自己、爱家人。
然后是生活德育过程理论。陶先生在继承杜威现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又结合中国传统教育观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形成独具风格的“共修养”的生活德育过程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化化人”与道德修养;二是“自得自动”与“教学相长”。
最后是生活德育途径理论。生活通过集体施予个人强烈的道德影响,又以个人自觉将道德影响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为此,陶先生创造性地探索出将“集体生活”与“学生自治”相统一的生活德育途径。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
生活实践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基础,道德是生活的道德,生活也包含着道德的生活,生活需要道德,道德适应并满足生活,这就是生活与道德的辩证法,也是道德的本质。道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德育的本质属性就是生活化。生活既是德育的起点,又是德育的途径,还是德育的目的。所以道德不能通过课堂的讲解或灌输来掌握,它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活动当中,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
第一,让德育目标贴近现实生活。 从道德的意义和特点来看,德育的目标也更应该要贴近现实生活,面向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德育目标定位为“求真”与“行善”,求真的底线是“认真做人,真诚待人”“学做真人”;行善的底线是“明辨善恶,与人为善”,这两点是现代人最必须的道德品质,也是现代生活为人们规定的道德底线要求,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有道德的人”。
如果我们在开展学雷锋的活动中,把我们当地评选出来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请到学校来,让身边活生生的先进模范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道德的力量,这样的德育工作就会收到更好的实效。
第二,让德育内容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学生的向上向善而教育。我们徽州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军部旧址(军史陈列馆)和小练革命烈士墓,可惜这些是家门口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其在课堂给学生灌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知识,不如带领学生去新四军军史陈列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声光电的效果以及讲解员的讲解,让学生感受铁军精神,让学生感受烈士们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从而在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体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第三,让德育方法适应现实生活。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陶行知认为要克服传统教育的种种缺陷,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感知,通过行动感知去丰富学生的道德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
第四,让德育途径回归现实生活。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不是只有学校才是德育的领域。其实,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上都负有共同的责任,有生活的地方就应该有德育。如果家庭和社会不能与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在学校受到的德育效果就可能会被不良的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所抵消。
陶行知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了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国现代德育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生活德育理论对于解决现代德育中的实践困惑,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克服知性德育的缺陷,使道德生活化、生活道德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