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优化改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政策的过程中,应站在社会层面,不能仅以行业角度为主要思考方向,同时具体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时,应注意将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从传统医学行业角度积极向社会层面转变,将传统单纯关注人的健康转变为人、动物、环境的整体健康,确保在公共卫生保障中充分发挥新型生物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政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1.027
从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来看,通过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积极采取,实现了持续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势,有效遏制了疫情,同时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疫信心更加坚定,并且也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提供了参考意见。在有效实施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决策的科学性得以充分反映,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次疫情也随之暴露了一些短板及不足,因此我国应注意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的健全,同时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为确保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工作得以及时高效开展,必须注重平时及战时、预防及应急等多种措施的充分结合,而作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重要基础和发展支撑的公共卫生人才及人才队伍,需要公共卫生组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注重程度。
1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1 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
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卫生事业,其福利政策通常是以政府实行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受政府重治轻防这一观念影响,使得其很难在公共卫生中投入更多经费,人才培养受到忽视。如在2011年,我国GDP中仅有2.89%的比例为公共卫生支出。除此之外,我国医疗和预防方面的卫生资源情况来看,存在不合理的分配情况,加之政府财政预算往往向临床治疗方面倾斜,因而很少在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方面投入更多经费,受上述因素影响,使得我国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制约,同时也给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带来了严重影响。
1.2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
从我国众多公共卫生学院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模糊的人才培养定位,加之陈旧的培养理念等,使得生物医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转变为生物及社会等综合医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难以推动传统公共卫生理念从防病向健康进行有效转变。立足人才培养体系的脉络进行分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以院校教育及畢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这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为依据,虽然说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也是以上述三个阶段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受统筹兼顾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加之并未形成顺畅的衔接效果等,都给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带来了影响。
1.3 人才培养的途径不多
从目前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通常是以学术型及专业型这两类学位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具体的招生规模及培养方式、毕业考核等环节来看,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通常是以学术类研究生标准为主,使得公共卫生领域培养的专业型研究生数量及质量都不能充分满足保障社会的需要。受混淆的培养模式影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必然会较为缺少,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符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1.4 人才培养的质量欠佳
从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实际情况来看,缺乏足够的复合化水平,甚至一些公共卫生人才的疾病诊疗及临床知识、经验技能等都不充足,并且核心能力不足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特别是实践及应急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在针对现有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系统化及长远规划较为欠缺,同时并未针对性地培养新人和老人,使得部分公共卫生人才在继续教育环节,往往过于侧重学分,流于形式化的继续教育自然不能帮助公共卫生人才提升自身技能和岗位胜任力,在影响继续教育效果的同时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政策改革思考
2.1 加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培养
针对加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培养力度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展本科规范化教育,同时针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优化和改善。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关键所在,因此在对公共卫生专业招生规模进行引导和控制的过程中,应立足制度设计及政策层面,确保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得以有效提升。首先,从本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来说,具体应以公共卫生及预防专业为出发点,针对本科招生数量及规模进行调整。其次,从研究生教育的优化方面来说,应注重应用型及科研型人才的分类培养,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博士招生计划和规模,尽可能在学术型硕士生比例方面进行稳定或缩小;此外,在研究生教育优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力度,通过授权点、院校和公共卫生机构联合力度的强化,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2 多元信息融合进行培育
为确保公共卫生人才能与多元化健康需要相符,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兼顾核心知识能力课程和跨领域学位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从多元信息融合方面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国际方面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应注重同时设置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环境卫生等课程,并且在课程体系中还应融入信息传播及大数据、公共卫生学等跨领域专业素养培养课程,确保公共卫生人才能对多层面健康信息进行了解,使公共卫生人才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能站在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学院实际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存在重预防轻应急、重专业轻综合等特征,所以当前培育公共卫生人才时,应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培育、多元信息融合模式的积极建立,进而基于多学科及多元信息交叉优势的发挥,使得同时掌握公共卫生及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良好实现。 2.3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为实现高效高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以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因此在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具体可借助教师入职条件的提高、教师考核流程的规范、同时兼顾授课及科研的教师晋升标准优化及改进等,逐步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硕士时,应高度重视双导师制的积极推行和大力提倡。
2.4 加大公共宣传力度
在公共健康3.0理念下,对地方公共卫生领导人提出了全新要求,即地方公共卫生领导人要立足于公共卫生安全首席战略官的角度,正确认知自身职责所在,同时领导人员应自觉树立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等意识,基于宣传力度的加大,使全民充分认知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响应的重要性。因地方公共卫生管理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此时为确保延误战机及误判、错判等现象得以有效避免,就需要相关负责任人具备充足的医学经验,同时掌握公共卫生知识、具备实践能力;而对于国家来说,应加大公共宣传力度,通过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举措的积极出台,在地方公共卫生组织方面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帮助地方公共卫生人员的疾控意识得以有效强化,在此基础上,由公共卫生人员向社会公众宣传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等知识及技能,确保全民时刻做好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的准备工作。
2.5 教育的相互融合模式
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融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考虑到当前公共卫生课程体系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现实情况,后续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对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特色进行保留,同时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强化,通过实践对理论教学进行夯实,进而将实践思想融入理论教学中。此外,学校还应同时兼顾专业及必修、选修等课程,并且邀请资深教授积极开展工程及外交等选修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传播及养成教育也十分关键,所以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也应将上述精神及素养教育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卫生普适教育进行积极发展,尽可能在其他教育体系中融入公共卫生理念。
3 结语
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来说,应跟随着新理念,立足国家安全,以全民健康为出发点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积极建立,确保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伍爱群,胡佩.关于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的思考和建议[J].华东科技,2020,(12):72-76.
[2]陳康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实践与引导路径[J].创意城市学刊,2020,(02):56-66.
[3]杜建,詹启敏.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政策改革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08):577-581.
[4]让蔚清,熊文婧,周志忠,等.基于证据链分析的公共卫生“决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02):145-148.
作者简介:杨礼娜(1982-),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硕士。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政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1.027
从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来看,通过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积极采取,实现了持续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势,有效遏制了疫情,同时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疫信心更加坚定,并且也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提供了参考意见。在有效实施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决策的科学性得以充分反映,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次疫情也随之暴露了一些短板及不足,因此我国应注意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的健全,同时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为确保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工作得以及时高效开展,必须注重平时及战时、预防及应急等多种措施的充分结合,而作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重要基础和发展支撑的公共卫生人才及人才队伍,需要公共卫生组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注重程度。
1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1 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
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卫生事业,其福利政策通常是以政府实行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受政府重治轻防这一观念影响,使得其很难在公共卫生中投入更多经费,人才培养受到忽视。如在2011年,我国GDP中仅有2.89%的比例为公共卫生支出。除此之外,我国医疗和预防方面的卫生资源情况来看,存在不合理的分配情况,加之政府财政预算往往向临床治疗方面倾斜,因而很少在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方面投入更多经费,受上述因素影响,使得我国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制约,同时也给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带来了严重影响。
1.2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
从我国众多公共卫生学院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模糊的人才培养定位,加之陈旧的培养理念等,使得生物医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转变为生物及社会等综合医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难以推动传统公共卫生理念从防病向健康进行有效转变。立足人才培养体系的脉络进行分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以院校教育及畢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这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为依据,虽然说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也是以上述三个阶段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受统筹兼顾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加之并未形成顺畅的衔接效果等,都给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带来了影响。
1.3 人才培养的途径不多
从目前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通常是以学术型及专业型这两类学位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具体的招生规模及培养方式、毕业考核等环节来看,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通常是以学术类研究生标准为主,使得公共卫生领域培养的专业型研究生数量及质量都不能充分满足保障社会的需要。受混淆的培养模式影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必然会较为缺少,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符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1.4 人才培养的质量欠佳
从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实际情况来看,缺乏足够的复合化水平,甚至一些公共卫生人才的疾病诊疗及临床知识、经验技能等都不充足,并且核心能力不足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特别是实践及应急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在针对现有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系统化及长远规划较为欠缺,同时并未针对性地培养新人和老人,使得部分公共卫生人才在继续教育环节,往往过于侧重学分,流于形式化的继续教育自然不能帮助公共卫生人才提升自身技能和岗位胜任力,在影响继续教育效果的同时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政策改革思考
2.1 加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培养
针对加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培养力度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展本科规范化教育,同时针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优化和改善。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关键所在,因此在对公共卫生专业招生规模进行引导和控制的过程中,应立足制度设计及政策层面,确保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得以有效提升。首先,从本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来说,具体应以公共卫生及预防专业为出发点,针对本科招生数量及规模进行调整。其次,从研究生教育的优化方面来说,应注重应用型及科研型人才的分类培养,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博士招生计划和规模,尽可能在学术型硕士生比例方面进行稳定或缩小;此外,在研究生教育优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力度,通过授权点、院校和公共卫生机构联合力度的强化,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2 多元信息融合进行培育
为确保公共卫生人才能与多元化健康需要相符,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兼顾核心知识能力课程和跨领域学位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从多元信息融合方面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国际方面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应注重同时设置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环境卫生等课程,并且在课程体系中还应融入信息传播及大数据、公共卫生学等跨领域专业素养培养课程,确保公共卫生人才能对多层面健康信息进行了解,使公共卫生人才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能站在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学院实际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存在重预防轻应急、重专业轻综合等特征,所以当前培育公共卫生人才时,应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培育、多元信息融合模式的积极建立,进而基于多学科及多元信息交叉优势的发挥,使得同时掌握公共卫生及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良好实现。 2.3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为实现高效高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以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因此在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具体可借助教师入职条件的提高、教师考核流程的规范、同时兼顾授课及科研的教师晋升标准优化及改进等,逐步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硕士时,应高度重视双导师制的积极推行和大力提倡。
2.4 加大公共宣传力度
在公共健康3.0理念下,对地方公共卫生领导人提出了全新要求,即地方公共卫生领导人要立足于公共卫生安全首席战略官的角度,正确认知自身职责所在,同时领导人员应自觉树立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等意识,基于宣传力度的加大,使全民充分认知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响应的重要性。因地方公共卫生管理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此时为确保延误战机及误判、错判等现象得以有效避免,就需要相关负责任人具备充足的医学经验,同时掌握公共卫生知识、具备实践能力;而对于国家来说,应加大公共宣传力度,通过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举措的积极出台,在地方公共卫生组织方面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帮助地方公共卫生人员的疾控意识得以有效强化,在此基础上,由公共卫生人员向社会公众宣传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等知识及技能,确保全民时刻做好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的准备工作。
2.5 教育的相互融合模式
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融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考虑到当前公共卫生课程体系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现实情况,后续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对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特色进行保留,同时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强化,通过实践对理论教学进行夯实,进而将实践思想融入理论教学中。此外,学校还应同时兼顾专业及必修、选修等课程,并且邀请资深教授积极开展工程及外交等选修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传播及养成教育也十分关键,所以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也应将上述精神及素养教育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卫生普适教育进行积极发展,尽可能在其他教育体系中融入公共卫生理念。
3 结语
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来说,应跟随着新理念,立足国家安全,以全民健康为出发点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积极建立,确保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伍爱群,胡佩.关于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的思考和建议[J].华东科技,2020,(12):72-76.
[2]陳康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实践与引导路径[J].创意城市学刊,2020,(02):56-66.
[3]杜建,詹启敏.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政策改革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08):577-581.
[4]让蔚清,熊文婧,周志忠,等.基于证据链分析的公共卫生“决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02):145-148.
作者简介:杨礼娜(1982-),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