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78-01
CFS是以种以疲劳、失眠乏困无力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运用耳穴贴压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臨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均来自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耳针科门诊病人,共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半年至6年。
1.2诊断标准:
1994年CDC修订的CFS临床诊断标准[1],凡具有以下临床特征的患者皆可确诊为CFS。
1.2.1 必备症状
临床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该疲劳是新患的而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经休息后不能明显缓解,导致工作、教育、社会或个人活动水平较前有明显的下降。
1.2.2 其他症状
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时间;(1)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明显下降;(2)咽痛;(3)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4)肌肉痛;(5)没有红肿的关节痛;(6)一种类型新、程度重的头痛;(7)不能解乏的睡眠;(8)运动后的疲劳持续超过24小时不能缓解。
2治疗方法
2.1操作方法:将耳廓用75%酒精常规脱脂消毒,以免影响药性透入和贴压效果,将王不留行籽用7*7mm胶布固定于所选的双侧耳穴上,每周更换2次,每日自行按压所贴耳穴2次,每次每穴按压50次左右。
2.2选穴:主穴:肝、肾、脾;
配穴:心、胆、小肠、内分泌、胃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2]拟定。治愈:临床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及工作节奏;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或无任何改善。
3.2治疗结果
30例患者经3个疗程后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
4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47岁,于2013年7月17日就诊。
主诉:疲劳乏力3年,加重已有半年。患者平素生意繁忙,3年来,常失眠、记忆力差,上楼腰酸腿软,近三个月来,自感乏困无力,日渐加重,常伴头痛。查:面色萎黄,神疲肢倦,舌淡嫩胖大,苔薄白,脉细弦。已做多项临床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4.1 治疗方法
取穴:肝、脾、肾、胆、神门、胃、内分泌、心、小肠、脑点。
用7×7胶布将经过泡制的王不留行籽固定在所选双侧穴位上,嘱病人每日按压三次每次每穴按压200次,力度适中,每三天换一次;另忌食生冷。
4.1病例分析
根据病人所述而判断,由于长时间工作紧张,以及各方面压力导致生活规律紊乱,脾气很大,故判断其怒大伤肝,肝气不和,进而伤脾;同时,在其饮食中,寒冷之品过多,湿寒困脾,脾失运化,以致不能上通下达。
《金匮》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又有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笔者根据这种道理而确立的治疗原则。
5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症候群,是一种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的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基本特征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卧床休息不能缓解,常伴有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各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亦无明显的异常。本人通过对此30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很多症状表现出“寒邪内侵、脾胃失运”;而且多数患者表现出关节视有僵硬之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现代医学对其无特殊针对性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目前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传统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耳穴治疗,可以长时间刺激穴位,使刺激总量增大,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灵枢·经脉》篇说:“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灵枢·经脉》篇又说:“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他各条经脉也与耳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归结起来就像《灵枢·口问》篇说的:“耳者,宗脉之所聚。”;再者,“耳者,宗脉之所聚。”通过耳穴可以调整机体经脉运行通畅,调和各脏腑机能,以致达到阴平阳秘。通过耳穴压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调整脏腑各部机能,改善酸痛的疲劳状态,使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更趋合理,从而达到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目的。
参考文献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刘倩 1993.15(6):15
CFS是以种以疲劳、失眠乏困无力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运用耳穴贴压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臨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均来自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耳针科门诊病人,共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半年至6年。
1.2诊断标准:
1994年CDC修订的CFS临床诊断标准[1],凡具有以下临床特征的患者皆可确诊为CFS。
1.2.1 必备症状
临床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该疲劳是新患的而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经休息后不能明显缓解,导致工作、教育、社会或个人活动水平较前有明显的下降。
1.2.2 其他症状
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时间;(1)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明显下降;(2)咽痛;(3)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4)肌肉痛;(5)没有红肿的关节痛;(6)一种类型新、程度重的头痛;(7)不能解乏的睡眠;(8)运动后的疲劳持续超过24小时不能缓解。
2治疗方法
2.1操作方法:将耳廓用75%酒精常规脱脂消毒,以免影响药性透入和贴压效果,将王不留行籽用7*7mm胶布固定于所选的双侧耳穴上,每周更换2次,每日自行按压所贴耳穴2次,每次每穴按压50次左右。
2.2选穴:主穴:肝、肾、脾;
配穴:心、胆、小肠、内分泌、胃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2]拟定。治愈:临床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及工作节奏;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或无任何改善。
3.2治疗结果
30例患者经3个疗程后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
4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47岁,于2013年7月17日就诊。
主诉:疲劳乏力3年,加重已有半年。患者平素生意繁忙,3年来,常失眠、记忆力差,上楼腰酸腿软,近三个月来,自感乏困无力,日渐加重,常伴头痛。查:面色萎黄,神疲肢倦,舌淡嫩胖大,苔薄白,脉细弦。已做多项临床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4.1 治疗方法
取穴:肝、脾、肾、胆、神门、胃、内分泌、心、小肠、脑点。
用7×7胶布将经过泡制的王不留行籽固定在所选双侧穴位上,嘱病人每日按压三次每次每穴按压200次,力度适中,每三天换一次;另忌食生冷。
4.1病例分析
根据病人所述而判断,由于长时间工作紧张,以及各方面压力导致生活规律紊乱,脾气很大,故判断其怒大伤肝,肝气不和,进而伤脾;同时,在其饮食中,寒冷之品过多,湿寒困脾,脾失运化,以致不能上通下达。
《金匮》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又有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笔者根据这种道理而确立的治疗原则。
5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症候群,是一种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的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基本特征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卧床休息不能缓解,常伴有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各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亦无明显的异常。本人通过对此30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很多症状表现出“寒邪内侵、脾胃失运”;而且多数患者表现出关节视有僵硬之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现代医学对其无特殊针对性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目前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传统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耳穴治疗,可以长时间刺激穴位,使刺激总量增大,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灵枢·经脉》篇说:“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灵枢·经脉》篇又说:“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他各条经脉也与耳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归结起来就像《灵枢·口问》篇说的:“耳者,宗脉之所聚。”;再者,“耳者,宗脉之所聚。”通过耳穴可以调整机体经脉运行通畅,调和各脏腑机能,以致达到阴平阳秘。通过耳穴压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调整脏腑各部机能,改善酸痛的疲劳状态,使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更趋合理,从而达到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目的。
参考文献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刘倩 1993.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