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渴望》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万人空巷”的经典之作。30年后再回首,关于这部剧,还有许多动人故事……
1989年年初,北京电视台交给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年内拍出一部50集的电视剧。
郑晓龙召集编剧李晓明、作家王朔、《十月》杂志副主编郑万龙等人,集思广益,出出主意。就在这样临时的商议过程中,“刘慧芳”诞生了。
编剧李晓明将大家的意见汇总,写出了约7万字的故事大纲,取名《渴望十六年》。郑晓龙随即拨通正在外地拍戏的导演鲁晓威的电话,让他赶紧完成手中的工作,回北京拍电视剧。这时,距离开拍只有3个月,而剧组依然没有成熟的剧本,没有演员和场景。
鲁晓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79年参与创建北京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首位开播导演。1986年,他执导的电视剧《钟鼓楼》荣获第三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影视节评委特别奖。
时间实在太紧迫,编剧李晓明加班加点也只赶出9集剧本,若等剧本写完再拍,必然不能如期交工。没办法,鲁晓威索性拿着这9集剧本开始找演员。
一开始,鲁晓威读剧本里的刘慧芳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当时因《情满珠江》一举成名的演员左翎。不巧的是,左翎正在拍摄电影《袁氏遗产案》,档期错不开。后来,陆续有女演员试镜,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距离《渴望》开拍还有5天,导演鲁晓威突然想起一个人——电视剧《大林莽》的女主角贾雨岚。他赶紧去煤矿文工团找她,也不凑巧,贾雨岚出国了。
屡次受挫的鲁晓威失望至极,正准备下楼打道回府时,碰到了张凯丽。当时的张凯丽27岁,是煤矿文工团的一名普通话剧演员,并没什么名气。鲁晓威有心让张凯丽试镜,但他发现,张凯丽性格开朗大方,跟内敛沉静的刘慧芳一点儿都不像。而张凯丽得知鲁晓威的来意后,也一口回绝了他。
后来有一天,鲁晓威和赵宝刚在煤矿文工团转了半天,依然没有收获。正失望而归时,凑巧又碰到了张凯丽。张凯丽怕他们饿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一顿饭吃完,女主角也定了下来。
当年,李雪健因表现出色而从云南部队的业余宣传队借调到北京二炮文工团,来给话剧《千秋大业》跑龙套。但后来话剧搁浅,李雪健面临返回云南的窘境。正在这时,鲁晓威找到李雪健,希望他来饰演宋大成,李雪健本不太愿意。此前,他在话剧舞台上大多饰演英雄人物,而宋大成这个憨厚的工人和他熟悉的“戏路”实在不符。但最终李雪健还是接下了宋大成这个角色。没想到,正是宋大成这个角色,使李雪健—举成名。
刘慧芳的母亲刘大妈的确定,更是碰巧。一开始,鲁晓威在寻找剧中另外一个男主角王沪生——一个出生于上海的知识分子。当时,导演最早中意的是空政话剧团的演员濮存昕,但濮存昕没有档期。鲁晓威找到好友、时任实验话剧团办公室主任孙庆荣,请他介绍—个演员。孙庆荣说:“我有一个儿子叫孙松,也是学表演的,要不,您看看他怎么样?”
去孙家登门拜访时,鲁晓威一进门就遇到热情的韩影。韩影凭借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和举手投足间透露的热情与干练,打动了鲁晓威。鲁晓威诚意邀请她出演刘大妈,还表示,如果她同意,就捎上她儿子孙松演王沪生。
接下来,鲁晓威使尽浑身解数把演员找齐,让傅彪演司机,让齐焰演宋大成的工友熊子,让梁冠华演刘国强的朋友等,这些如今家喻户晓的演员,当时基本全是生面孔。
就这样,1990年11月3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导摄制的50集大型室内连续剧《渴望》终于在北京电视台播映。
电视剧播出后,举国轰动。当时,全国有多家电视台轮流播放,数亿观众收看,创下“收视神话”。据统计,《渴望》在北京首播的收视率高达92.8%。后来在全国各台重播,一度形成“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的文化氛围,成为独特的时代记忆。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火爆,其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也风靡全国。
由于时间仓促,这部剧的拍摄近乎是“边拍边写”模式,同时拍摄资金来自社会赞助,剧组人员为了节省开销,用的还是北京电视台淘汰的旧设备。尽管如此,剧组依然没有给剧作的拍摄效果打折扣,过程中采用了基地制作、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剪辑等工业化制作方式,为观众们呈现了相对优质的视觉体验。
《渴望》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赢得了奖杯,一举包揽1990年中国电视金鹰奖、1991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几乎所有相关大奖。
《渴望》获得如此关注和认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文化与情感的空白期,《渴望》应运而生。人们从《渴望》中,感受到了自我命运,也以此为契机,抒发心中情绪。与其说观众爱《渴望》,不如说他们是在呼唤生活中的善良、友爱、温情和真挚。
从《渴望》开始,一大批演艺创作人员开始关注老百姓的情感生活,大众文艺也一骑绝尘,奔向“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
1989年年初,北京电视台交给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年内拍出一部50集的电视剧。
郑晓龙召集编剧李晓明、作家王朔、《十月》杂志副主编郑万龙等人,集思广益,出出主意。就在这样临时的商议过程中,“刘慧芳”诞生了。
编剧李晓明将大家的意见汇总,写出了约7万字的故事大纲,取名《渴望十六年》。郑晓龙随即拨通正在外地拍戏的导演鲁晓威的电话,让他赶紧完成手中的工作,回北京拍电视剧。这时,距离开拍只有3个月,而剧组依然没有成熟的剧本,没有演员和场景。
鲁晓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79年参与创建北京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首位开播导演。1986年,他执导的电视剧《钟鼓楼》荣获第三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影视节评委特别奖。
时间实在太紧迫,编剧李晓明加班加点也只赶出9集剧本,若等剧本写完再拍,必然不能如期交工。没办法,鲁晓威索性拿着这9集剧本开始找演员。
一开始,鲁晓威读剧本里的刘慧芳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当时因《情满珠江》一举成名的演员左翎。不巧的是,左翎正在拍摄电影《袁氏遗产案》,档期错不开。后来,陆续有女演员试镜,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距离《渴望》开拍还有5天,导演鲁晓威突然想起一个人——电视剧《大林莽》的女主角贾雨岚。他赶紧去煤矿文工团找她,也不凑巧,贾雨岚出国了。
屡次受挫的鲁晓威失望至极,正准备下楼打道回府时,碰到了张凯丽。当时的张凯丽27岁,是煤矿文工团的一名普通话剧演员,并没什么名气。鲁晓威有心让张凯丽试镜,但他发现,张凯丽性格开朗大方,跟内敛沉静的刘慧芳一点儿都不像。而张凯丽得知鲁晓威的来意后,也一口回绝了他。
后来有一天,鲁晓威和赵宝刚在煤矿文工团转了半天,依然没有收获。正失望而归时,凑巧又碰到了张凯丽。张凯丽怕他们饿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一顿饭吃完,女主角也定了下来。
当年,李雪健因表现出色而从云南部队的业余宣传队借调到北京二炮文工团,来给话剧《千秋大业》跑龙套。但后来话剧搁浅,李雪健面临返回云南的窘境。正在这时,鲁晓威找到李雪健,希望他来饰演宋大成,李雪健本不太愿意。此前,他在话剧舞台上大多饰演英雄人物,而宋大成这个憨厚的工人和他熟悉的“戏路”实在不符。但最终李雪健还是接下了宋大成这个角色。没想到,正是宋大成这个角色,使李雪健—举成名。
刘慧芳的母亲刘大妈的确定,更是碰巧。一开始,鲁晓威在寻找剧中另外一个男主角王沪生——一个出生于上海的知识分子。当时,导演最早中意的是空政话剧团的演员濮存昕,但濮存昕没有档期。鲁晓威找到好友、时任实验话剧团办公室主任孙庆荣,请他介绍—个演员。孙庆荣说:“我有一个儿子叫孙松,也是学表演的,要不,您看看他怎么样?”
去孙家登门拜访时,鲁晓威一进门就遇到热情的韩影。韩影凭借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和举手投足间透露的热情与干练,打动了鲁晓威。鲁晓威诚意邀请她出演刘大妈,还表示,如果她同意,就捎上她儿子孙松演王沪生。
接下来,鲁晓威使尽浑身解数把演员找齐,让傅彪演司机,让齐焰演宋大成的工友熊子,让梁冠华演刘国强的朋友等,这些如今家喻户晓的演员,当时基本全是生面孔。
就这样,1990年11月3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导摄制的50集大型室内连续剧《渴望》终于在北京电视台播映。
电视剧播出后,举国轰动。当时,全国有多家电视台轮流播放,数亿观众收看,创下“收视神话”。据统计,《渴望》在北京首播的收视率高达92.8%。后来在全国各台重播,一度形成“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的文化氛围,成为独特的时代记忆。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火爆,其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也风靡全国。
由于时间仓促,这部剧的拍摄近乎是“边拍边写”模式,同时拍摄资金来自社会赞助,剧组人员为了节省开销,用的还是北京电视台淘汰的旧设备。尽管如此,剧组依然没有给剧作的拍摄效果打折扣,过程中采用了基地制作、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剪辑等工业化制作方式,为观众们呈现了相对优质的视觉体验。
《渴望》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赢得了奖杯,一举包揽1990年中国电视金鹰奖、1991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几乎所有相关大奖。
《渴望》获得如此关注和认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文化与情感的空白期,《渴望》应运而生。人们从《渴望》中,感受到了自我命运,也以此为契机,抒发心中情绪。与其说观众爱《渴望》,不如说他们是在呼唤生活中的善良、友爱、温情和真挚。
从《渴望》开始,一大批演艺创作人员开始关注老百姓的情感生活,大众文艺也一骑绝尘,奔向“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