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样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3637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群荡漾,热烈的陌生如汪洋淹没头顶,一个人穿过人行横道,风把头发送到嘴角。莫名升起的孤独与虚无,没有边际。
  路旁的枝枝叶叶在窗外倒退疾行中辛苦而茫然,我记不得它的面目,傍晚,雷雨肆无忌惮,车灯烦乱浮躁,车流冷漠热闹。掩藏在杨树叶子里的广告牌有了锈色,有锈迹流淌下的痕迹,这种堕落与颓废我并不在意,不过这些废旧掩藏在新鲜绿色的叶子中倒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安详。
  站台上,反复嚼口香糖到无味,时而用舌头把它舔到唇齿之间,然后在它身上压出牙齿模样,公交车驶来,挤满人,让过。不到一分钟,又来,空空悠闲,看来谁都不愿等,等,太平静。雨刷刮去挡风玻璃上的雨滴,不刮时那雨滴被急速行驶的风推动着向上跑,它们是乱跑,没有跑道忽左忽右,但大方向是向上生长。像生长的小菌类,茶树菇、金针菇。
  车上一女孩儿,浓妆遮饰,耳环垂肩,天气尚凉,穿着吊带裙,眼神飘忽,肤色较黑,颈肩裸露。我所羡慕的正是她所挥霍的。《光阴的故事》在耳边,好多旧事浮涌乍现,路旁墙壁上有广告,稍惊讶,又平静,那电话号码很熟悉,只后面两位号码不同,虽然那电话已多年没有拨打,或许那号码已经不存在。
  闭着眼睛车行飞快,灯光与树影争着交替在眼前,像小时候看过的万花筒。该端午了,见有女人手拿艾叶,那味道很熟悉,是童年的味道,以前就喜欢端午时去外婆家,外婆是个很讲风俗的老太太,快到端午时总要让姥爷上山去采许多艾叶,几根插在大门外的门框上。剩下的都挨家送给邻居,据说能辟邪。外婆还要缝许多小荷包给我们这些小孩儿,有表哥表妹表弟,我们年龄都相差不过一两岁。这些小荷包我喜欢得不得了,挂着胸前,睡觉都不摘,可过不了几天就不知放在哪里了。等到端午那天,外婆早早叫起我们一起登山,回来吃煮鸡蛋且都是红皮鸡蛋。我却总不喜欢吃,嫌蛋黄噎得慌,把鸡蛋黄抠出来放在碗里,把蛋清吃掉。外婆总会说,这丫头挑性大。还没到中午吃粽子时,我们就偷着先吃,我爱吃里面放枣的白江米粽子,最不喜欢黄米和豆子的,吃的时候把枣抠出来,或是捡着枣多的地方咬几口,把米留下,还用粽叶包好,放回原来的小篮子,等大人吃的时候就会嚷,哪个孩子干的?枣都抠没了,真讨厌,我们几个孩子就乱指,是他是她,其实他们也和我一样偷着吃过,现在好想那时的红皮鸡蛋和自家手包大粽子。还想抠里面的枣。艾叶的味道我也有多年没有再闻到过。还有那柳条编的小篮子,是让人有记忆的器皿,家里那时还有柳条编的簸箕,笸箩。而每次包饺子,包好总是先放在簸箕里,等够了一簸箕再去煮,每个饺子肚都会印上柳条的花纹,煮出来盛在碗里真好看,我总会先把饺子肚吃掉。这种漂亮的面食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再见到。漂浮流动的时光总要带走你不舍得的。
  周末超市买鱼,卖鱼师傅称好重,烦请她把那鱼敲晕,免得到家后不敢弄。眼见那师傅把鱼敲晕,可到家后想要打理时,那鱼翻腾乱蹦。我大着胆子一手抓起鱼,一手拿剪刀在它头上敲了一下,还没晕,它浑身滑溜的,一下从我手里挣脱,在水盆里乱蹦。唉,等它彻彻底底死掉再吃它吧,随手把它放在水盆里。看着已经鱼肚向上。可到了下午,鱼儿黑背向上,摇头摆尾,游得开心,欢腾得很。多顽强的鱼儿啊,它命也不该绝,不如把它放生。也免一免近来一场场的灾祸。前些天一次过马路,是没有人行横道的小街巷,一辆奥迪车以飞一样的速度从我身后驰过,估计有160 迈,离我很近很近,第一次离死亡就几厘米吧,我很害怕,手心出汗了,心翻了个跟斗。下午把鱼儿从盆里捞出来,怕它死掉用湿手巾包好,开车到南湖,游人太多,车流缓慢,停停走走半个多小时选了不让垂钓的水域,把鱼儿拿出来,甚好,还很欢腾,走下堤岸,把它放于湖中,风吹水面,波浪层叠,湖边柳枝飞横,我站在树下看鱼儿还会不会游泳,起初它只在岸边游,不向里面游,可轉眼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游到湖中心深处吧,不要让人再逮到你了。愿自在于春水暖阳,无忧而生。
  水中浮萍荡漾,每个生命都在默默地生长,消耗,死亡。轨迹在时间里很快就被擦拭干净。没有什么能真正留下痕迹,走过的每条路都在风里没有表情。寺庙在初生的绿色里炫耀钟声,远远的诵经声被稀释得很单薄,柳絮像去年的雪又回来了,它几乎没有重量,总是在空中飘荡,很难落下,眼神飘忽不定,也不够执着深情。而雪就不一样了,急着赶着,落地消散。诚实而没有妄语,来是来,去是去。
  前些年身体不好,病居,吃药输液也是常事。也是夏初之际,一个雨天,不过是个柔软的雨天。撑伞出门,细雨湿润了路旁所有的绿,打落好多柳花,像一颗颗青绿未熟的桑葚,踩上去软软的,不忍心落脚。青石润泽,微风恰好,路旁还有勤快人家辟一小块土地,种植瓜菜,那些需要搭架的蔬菜是最可爱的,黄瓜,豆角啊,几根细小竹竿上,缠满了它们的触角,弯弯卷卷青绿枝蔓,溶解在细雨里。想起“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所有的颜色都是古典纯粹的,染布的材料也都来自天然。男子衣衫颜色最多是青色,皂色,褐色,灰色。不管诗人身着何种颜色的衣服,青翠都会与之包容,不会有强烈明亮的冲突,简单的十个字有着难以描摹的韵味。
  梦到一个人行走,或是在空旷天地下的田野,或是山间,或是街道。惊醒静坐。心已经被押解,往事是解差,被放逐到天涯。用高高搭起的冰块做垫脚石去伸手够那高处想要的东西,等爬到顶,冰块已经化掉一半,看看指尖还是不能够触摸到那想要的东西。这是对二十年前的自己最好的诠释。
  清醒地看世界,就是悲观地看世界。清醒等于悲观,滑稽而真实。想洗手没水,杯子里有茶水,有些烫,倒在杯盖晾凉洗手。茶没有入口顺指尖流走,指上留有茶香。原来茶可以喝,还可以用来洗手,并不浪费,可惜。
  初夏夜,一个人随便翻看些旧书,有莫名不可期待的舒服。
其他文献
我很小就开始做梦,频繁又离奇的梦境,到现在都是如此。讲起来,我爸说,你这是脑部缺氧的表现,身体不好,睡觉蒙着头。我说,不是,我没有蒙头,我喜欢做梦,这是一种天赋。他的解释一点都不合我心意。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但并不妨碍我每天怀着虔诚又期待的心情睡觉,没怎么出现过失眠的毛病。人生中极少的失眠,因为妈妈离开的恐惧,又或者熬夜过度的兴奋。说来奇怪,至今,我仍然记得三岁时候的梦。梦见我爸去街
期刊
西域的风凌石,一生都不曾譫妄  在边地,时空的成分多是沉睡  北风在这里失速,以一种绝对的语辞  驱使吗啡和鸦片失去疗效  归功这风吹的劲,凌厉雕刻这不朽的故事  途径的多是羁旅的异乡人  怀着巧妙的心思驱使内心的兽,抄近道  接近这星球的遗子  毕竟,无人问津才无需证伪  无人问津的是这风凌石  也是这时空的漏网之鱼
期刊
苏建平在《一个人的奥义书》“附录”有个“访谈”,谈到了当下中国散文诗的“难度写作”,他在“访谈”中言明了自己的“创作观”:“敢于写陌生的事件”“散文诗必须展现想象力”“尽可能回避已经存在太多的治愈系的小诗意”。我很是赞同。未见苏建平之前,我读他的作品:思辨,智慧,哲学意味。见到苏建平,知他阅读丰厚。我们谈卡尔维诺《隐形城市》,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欧亚大陆城市景状:那是有关“天下之城”的无尽
期刊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
期刊
人在工作之余,要有闲情逸致。闲情逸致的好处有四:一能减轻疲劳,二能减少烦恼,三能承受失败,四能摆脱生死。你会把自己做的事与全人类、全宇宙连通一体,从而让你的人生任凭八面的来风,自由穿过,获得一种大超越。  一个人很容易沉迷于我们自己的追求,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以至于忘记了我们做的事在全部人类活动中仅仅是沧海一粟,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事并不因我们的所作所为受到丝毫的影响。  因此,无论你
期刊
回南天总是恰到好处。像是云  被贬至人间低处,让我寸步难行  风都是湿的。  它们有时尝试潜入我的腹腔,我的呼吸道  以此试探我的真诚,可我从未爱过它们  ——这般密集而庞大之物  一个人的时候。  我还是喜欢安静地望着墙壁布满水珠  我的年龄有序,這一生也会跟它们一样  最终毫无悬念地滴落。
期刊
本该生长在田間地头及其他偏僻之地。但现在我看到的狗尾草,却长在高高的土墙头,且业已枯干。  籽实似乎挺饱满,秋风一吹它们便集体,东倒西歪。  倾颓的土墙内,是一座废弃已久的老宅,曾经的主人,父亲早年暴病而亡,  大儿子(随母带养)、二儿子皆因盗窃入狱二儿子出狱后,又因斗殴而死。剩下衰老的其母,及三个年幼的孙子、孙女,忍受不了命运的凌迟,不知所终。  倒是墙头那丛狗尾草,不用谁管,年年随着春风发芽,
期刊
像普罗米修斯一样  盗取生活的火种  以爆燃的姿态  捂住冰冷的日子  有时掏出内心的闪电  像一次次赌博  接通命运里的三昧真火  火中取栗  喂养房子、车子、一家人的胃  也从热血、酒杯、文字里取火  点燃一天的猎猎之光  把自己装在喧嚣里  光芒也是孤独的  带火的嘴唇吻着世间的悲喜  有时被世俗的铁锈捆成一个冷冷的结局  从老母鸡、栗樹林里读取火辣辣的乡愁  自己却身陷一枚高处红叶的苦苦支
期刊
最近买了个投影仪,又刷了一遍《失乐园》。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十几年前,这次在更大的屏幕上看到,仍然会被黑木瞳扮演的女主角凛子的美所打动。  她总是穿着黑衣服,神情沉静,五官柔和,肌肤透明如冰雕,呈现出植物般没有侵略性的美,这符合她的身份——医学教授的太太。  看上去是最波澜不惊的人生,谁能想到这背后自有惊涛骇浪。  25岁时,她通过相亲认识了丈夫,结婚,做家庭主妇,看似完美的丈夫实际上很无趣,对她
期刊
镯子是女人最心爱的饰物,也是结婚时最重要的嫁妆。过去娶媳妇时,男方家即使再贫穷,也要想方设法打上一副银镯子作为聘礼送给女方。等女人出嫁时,镯子作为最贵重的嫁妆,成了女人的压箱底之物。从此以后,镯子将陪伴女人一生,寄托着女人对美好生活的记忆和向往,所以镯子对女人来说再珍贵不过。但我的母亲却坚持要把自己戴了一辈子、无比珍贵的镯子还给大娘(大伯母),这是一个真实而凄美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在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