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是否有罪的问题。十二个处于不同阶层的“陪审员”在一个模拟法庭中进行讨论且最终结果必须一致,在讨论的过程中,十二位“陪审员”以舌头作为论辩的武器,将内心的真情作為最后的武装,将真相一点一点渗透直至水落石出。
然而,不管是向善还是向恶,影片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种人性的无从责备和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思考。假如不是这个简单的认证罪犯的过程,也许这个富二代就会被判处死刑,影片剖析的中国社会种种弊端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电影中关于人的讨论和社会的讨论十分瞩目。在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我想从三个部分入手,首先,是人的先入为主思想对人判断的干扰问题。在主持人告知大家案件内容之后,大家以11:1的票选结果判定富二代有罪,在尚未讨论就做出这样的判断,说明了大家先入为主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他们在早已将罪犯目标锁定富二代,在他们心中,司法这座天平早在开始前就已经倾斜,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甚至在后来的讨论中,即使有人发现了证词的漏洞,部分“评审员”依旧为他们心中所认为的“真理”寻找借口。
法律的判决是理智占主导的,当感性认识上升主导时,人们的双眼难免会被蒙蔽。而这种先入为主思想影响人判断的事情,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屡屡发现。正如前段时间微博疯传的“右肾丢失事件”,在人们没有进行查证的情况下,社会舆论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在了风口浪尖处。这种敏感的新闻使有先入为主这样错误思想的人,率先举起讨伐的大旗,从医疗事故到黑市买卖,大开脑洞。
与此同时,联系医患间的矛盾,从而将医生,医院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其实,如果我们可以以理智的态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漏洞,然而就因为我们对于这类敏感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当我们遇见内心固化的印象,这时候的判断就是以人情甚至说是以道德作为唯一的判罚准则,就会出现情与法的冲突。
其次是偏见和歧视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冲突都源于偏见,偏见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电影中,七号评审员对四号评审员的冷嘲热讽,体现的是当代人的仇富心理作祟,由于自己的自卑,他将所有的坎坷失败归结于“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借口当中。
在现实中,关于富二代的讨论往往占据头条位置,如果出现负面消息,人们就将其归结为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有钱人的奢靡,如果出现正面消息,人们又会质疑他们的成功是否含有水分,这种仇富的心理甚至会上升为一种病态的报复心理。这体现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之后,人们对于收入分配和社会对待不公的不满。
当前国人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则是对财富的矛盾:一方面极力求富,在没有富有之前又是很典型的阿Q精神,这种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文明观念的强烈碰撞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隔阂和冲突,然而,任何人的成功和失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关于人生的规划和态度,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不要用自己的自卑对别人的成就恶语相向。
此外,还有关于地域歧视的思考。电影中十号“审判员”作为北京人,对河南保安十一号“审判员”极尽讽刺。电影当中的地域歧视也让我们以小见大,看到现实当中关于地域歧视的问题。各个地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各有差异,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有很大不同。
然而,我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将这些不同,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而是作为歧视各个地区的证据。比如“广东人是不是什么都吃啊”“河南人都偷井盖”等等,而河南作为地域歧视最严重的省份,在去年“和颐酒店女生遭袭”事件中,又被送上了舆论顶峰。
电影中的十一号审判员是河南的落榜生,在大学里当了保安,然而十号审判员却一直拿他是外地人什么都不懂,作为反驳的理由。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已经对整个省的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每个地区都是平等的,经济的发达与否不代表这个省市人民的素质高低。电影中通过对地域歧视的反映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地域歧视给人造成的伤害。
最后,关于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的讨论。蹲过冤狱的混混、五号陪审,一个被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哥哥挨过刀子,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痛苦岁月的感同身受的怜悯”与“对过去不堪生活的抛弃”。他从自己被误判八年的亲身经历出发,揭示了当代中国法律执法过程中的问题。在法律问题上,千分之一的错误就会造成一个人百分之百的悲剧。
关于《十二公民》这部电影,存在许许多多的争议,但是我想说,电影是一种声音,它所反映的或者说它所记录的是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十二公民》将社会的负面撕开一个小口,好让我们顺着小口去找到病根。或许有的人觉得它与一般的商业电影比,少了炫丽刺激的视觉效果,少了配乐的感染烘托。
但是,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艺术,它更像是一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社会全貌的画卷,它将社会微缩于荧屏之上,它用或讽刺或纪实的方法让人去关注,去思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或微笑或叹息之后,明白影片真正要传达给我们的意图。
作者简介:钱芳莹(1996-),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然而,不管是向善还是向恶,影片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种人性的无从责备和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思考。假如不是这个简单的认证罪犯的过程,也许这个富二代就会被判处死刑,影片剖析的中国社会种种弊端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电影中关于人的讨论和社会的讨论十分瞩目。在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我想从三个部分入手,首先,是人的先入为主思想对人判断的干扰问题。在主持人告知大家案件内容之后,大家以11:1的票选结果判定富二代有罪,在尚未讨论就做出这样的判断,说明了大家先入为主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他们在早已将罪犯目标锁定富二代,在他们心中,司法这座天平早在开始前就已经倾斜,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甚至在后来的讨论中,即使有人发现了证词的漏洞,部分“评审员”依旧为他们心中所认为的“真理”寻找借口。
法律的判决是理智占主导的,当感性认识上升主导时,人们的双眼难免会被蒙蔽。而这种先入为主思想影响人判断的事情,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屡屡发现。正如前段时间微博疯传的“右肾丢失事件”,在人们没有进行查证的情况下,社会舆论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在了风口浪尖处。这种敏感的新闻使有先入为主这样错误思想的人,率先举起讨伐的大旗,从医疗事故到黑市买卖,大开脑洞。
与此同时,联系医患间的矛盾,从而将医生,医院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其实,如果我们可以以理智的态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漏洞,然而就因为我们对于这类敏感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当我们遇见内心固化的印象,这时候的判断就是以人情甚至说是以道德作为唯一的判罚准则,就会出现情与法的冲突。
其次是偏见和歧视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冲突都源于偏见,偏见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电影中,七号评审员对四号评审员的冷嘲热讽,体现的是当代人的仇富心理作祟,由于自己的自卑,他将所有的坎坷失败归结于“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借口当中。
在现实中,关于富二代的讨论往往占据头条位置,如果出现负面消息,人们就将其归结为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有钱人的奢靡,如果出现正面消息,人们又会质疑他们的成功是否含有水分,这种仇富的心理甚至会上升为一种病态的报复心理。这体现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之后,人们对于收入分配和社会对待不公的不满。
当前国人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则是对财富的矛盾:一方面极力求富,在没有富有之前又是很典型的阿Q精神,这种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文明观念的强烈碰撞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隔阂和冲突,然而,任何人的成功和失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关于人生的规划和态度,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不要用自己的自卑对别人的成就恶语相向。
此外,还有关于地域歧视的思考。电影中十号“审判员”作为北京人,对河南保安十一号“审判员”极尽讽刺。电影当中的地域歧视也让我们以小见大,看到现实当中关于地域歧视的问题。各个地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各有差异,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有很大不同。
然而,我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将这些不同,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而是作为歧视各个地区的证据。比如“广东人是不是什么都吃啊”“河南人都偷井盖”等等,而河南作为地域歧视最严重的省份,在去年“和颐酒店女生遭袭”事件中,又被送上了舆论顶峰。
电影中的十一号审判员是河南的落榜生,在大学里当了保安,然而十号审判员却一直拿他是外地人什么都不懂,作为反驳的理由。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已经对整个省的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每个地区都是平等的,经济的发达与否不代表这个省市人民的素质高低。电影中通过对地域歧视的反映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地域歧视给人造成的伤害。
最后,关于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的讨论。蹲过冤狱的混混、五号陪审,一个被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哥哥挨过刀子,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痛苦岁月的感同身受的怜悯”与“对过去不堪生活的抛弃”。他从自己被误判八年的亲身经历出发,揭示了当代中国法律执法过程中的问题。在法律问题上,千分之一的错误就会造成一个人百分之百的悲剧。
关于《十二公民》这部电影,存在许许多多的争议,但是我想说,电影是一种声音,它所反映的或者说它所记录的是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十二公民》将社会的负面撕开一个小口,好让我们顺着小口去找到病根。或许有的人觉得它与一般的商业电影比,少了炫丽刺激的视觉效果,少了配乐的感染烘托。
但是,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艺术,它更像是一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社会全貌的画卷,它将社会微缩于荧屏之上,它用或讽刺或纪实的方法让人去关注,去思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或微笑或叹息之后,明白影片真正要传达给我们的意图。
作者简介:钱芳莹(1996-),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