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算是一堂课?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评价也应有所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应该整齐划一。教有法但教无定法,但是我们对一节课的评价还是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的,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应很好地把握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对于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总结自己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个人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谈谈自己对一堂好课的认识。对于一堂好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把握:
一、基本素质、基本教态
语言准确、简洁、亲切、自然,有亲和力;衣着端庄得体,仪表大方;面带微笑,精神饱满;举止优雅,能适时、适度地应用肢体语言;能用信任和鼓励的眼神注视每一位学生;板书工整、美观,层次清楚;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二、教材处理、教学目标
领会课程标准所蕴涵的理念,能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教材的深度、广度、难易度把握得当。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午教材。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综合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将教材与课程资源进行恰当地有机整合,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目标准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到位,目标达成意识强。
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科学严谨、主线明朗、层次分明,知识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能引领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去体验。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能充分体现出“智力与非智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去创新。内容的安排要有梯度、有层次,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活而不乱;师生对话积极主动,师生互动真实有效;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流畅,知识间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极其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长期建立的师生互信、互助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气氛的活跃还要有“度”,既要学生“动”,又不能让学生 “乱”。教师要用一根“线”始终牵住学生的活动,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要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设疑,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由此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潜能,而并非“做秀”式的“一问一答”。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要体现训练意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其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能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教师还应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要有多元化的智能评价标准,要能给有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认可自我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促进和强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特别是要体现出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自尊心的保护,真正落实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六、教学“生成”情况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才是丰实的课。一堂好课不仅要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和谐自然,师生互动真实有效,还要有较好的“教学生成”,即不仅要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生成”,还应有预料外的“生成”。既要能通过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临时“生成”,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准确地捕获时机,精彩“生成”。一堂好课应是全面的、多方位的,可从教师的基本功、学生的参与面、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生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要看这堂课是否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高度一致性,是否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达到了新课标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要求。
一、基本素质、基本教态
语言准确、简洁、亲切、自然,有亲和力;衣着端庄得体,仪表大方;面带微笑,精神饱满;举止优雅,能适时、适度地应用肢体语言;能用信任和鼓励的眼神注视每一位学生;板书工整、美观,层次清楚;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二、教材处理、教学目标
领会课程标准所蕴涵的理念,能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教材的深度、广度、难易度把握得当。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午教材。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综合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将教材与课程资源进行恰当地有机整合,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目标准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到位,目标达成意识强。
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科学严谨、主线明朗、层次分明,知识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能引领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去体验。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能充分体现出“智力与非智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去创新。内容的安排要有梯度、有层次,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活而不乱;师生对话积极主动,师生互动真实有效;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流畅,知识间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极其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长期建立的师生互信、互助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气氛的活跃还要有“度”,既要学生“动”,又不能让学生 “乱”。教师要用一根“线”始终牵住学生的活动,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要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设疑,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由此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潜能,而并非“做秀”式的“一问一答”。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要体现训练意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其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能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教师还应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要有多元化的智能评价标准,要能给有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认可自我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促进和强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特别是要体现出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自尊心的保护,真正落实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六、教学“生成”情况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才是丰实的课。一堂好课不仅要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和谐自然,师生互动真实有效,还要有较好的“教学生成”,即不仅要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生成”,还应有预料外的“生成”。既要能通过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临时“生成”,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准确地捕获时机,精彩“生成”。一堂好课应是全面的、多方位的,可从教师的基本功、学生的参与面、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生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要看这堂课是否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高度一致性,是否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达到了新课标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