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阅读小说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从小说当中积累的名言名句等又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小说阅读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当前对小说的分析基本上还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来展开的,但是想要深入学习小说结构,就必须要打破“三要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小说教学
高中小说教学为什么要提出超越“三要素”?答案是:当前我们教学依傍的“情节、人物、环境”的“小说三要素”理论,存在“贫乏”与“陈旧”两大弊端,已远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小说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是研究三要素,那么小说必然会显得干瘪,离开了内在逻辑的支撑,学生在阅读当中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高中小说教学想要提高深度,还是要打破三要素模式,积极研究新方式。
一、重视小说的逻辑性,而不是纯叙述教学
“小说三要素”的广泛应用,表明其确有理论价值。但它也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那就是无论“情节”、“人物”还是“环境”,都属于“写了什么”,也即“讲了什么故事”的范疇。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双重价值:一重是“信息价值”,即文本“写了什么”,我们日常阅读主要是获取此种价值;另一重则是“教学价值”,即文本“如何传播信息”,也就是“如何写”。我们的核心教学内容只能是后者而非前者。正如教《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教的是科学小品是“如何写”的,而不是让我们改行去教物理;教《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一文,教的是调查报告是“如何写”的,而不是让我们改行去教思想政治。同理,小说阅读教学也主要是教小说“如何讲故事”,而非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故事”。如在鲁迅小说《药》的教学中,不能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在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教学中,也不能把“对虚荣心的批判”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否则,语文课又上成了历史课或德育课。优秀的小说剧情一定是诱人的,但是只关注剧情也是一种肤浅,想要深刻地理解小说,就必须要挖掘其内在的逻辑性。
二、从分析小说到引导阅读
传统的小说教学大多是问学生这本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人物性格是什么?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就讲解这些内容,那么就好像是“剧透”,学生在接下来的小说阅读当中自然会向教师讲解的方向阅读,这就失去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的乐趣。因此教师小说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去阅读,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观点。所谓“引导阅读”,是指教学目标不再定位于“是什么”,而是定位于“怎么读”。至于学生对小说到底“作何解”,并不是最重要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文本阅读理念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转移到了“读者中心”。接受理论提出的“期待视野”和“文本召唤结构”等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所谓“唯一正确的解读”饱受质疑。新课程倡导“师生对话”以及对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控制文本阐释权的“合法性”问题。所以,“解读”二字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读”,而不在于“解”。怎样“引导阅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细读”。“细读”既是一种阅读态度,又是一种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细读”的方法,养成了“细读”的习惯,才可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
三、从单篇阅读到多篇阅读
很多教师之所以不重视学生的小说阅读教学,就是因为虽然小说阅读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这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很难起到效果。因此教师在小说教学当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篇小阅读说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最好的方法是将课内外的知识串联起来,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我们也可以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在《祝福》文本教学之后,我带领学生重读了初中学过的鲁迅小说《故乡》。通过对这两篇经典作品的比较探究,学生发现了两篇小说有一个相似的情节结构——那就是故事叙述者“我”的经历。在两篇小说中,“我”都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是离开多年之后返回故乡,都是在故乡感到深深的失落和隔膜,最后也都是在孤独中再次离开故乡。这样一个情节模式可以归入“还乡”主题。这一方法可以扩展到古今中外众多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歌中就有大量“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还乡诗歌,现代小说中也有很多“还乡”主题的作品。在理解这一主题后,我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了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等“还乡”小说。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学的需求了,必须要打破这种教学思维的局限性,拓宽视野。想要深入进行小说教学,就必须重视小说的逻辑性,重视对小说阅读的引导而非分析,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触类旁通,通过作者的某一类型小说扩展到其他小说,注重课内外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沈芸.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反思与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34.
[2]郝先英.重视文本与读者关系——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9(28):79-8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小说教学
高中小说教学为什么要提出超越“三要素”?答案是:当前我们教学依傍的“情节、人物、环境”的“小说三要素”理论,存在“贫乏”与“陈旧”两大弊端,已远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小说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是研究三要素,那么小说必然会显得干瘪,离开了内在逻辑的支撑,学生在阅读当中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高中小说教学想要提高深度,还是要打破三要素模式,积极研究新方式。
一、重视小说的逻辑性,而不是纯叙述教学
“小说三要素”的广泛应用,表明其确有理论价值。但它也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那就是无论“情节”、“人物”还是“环境”,都属于“写了什么”,也即“讲了什么故事”的范疇。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双重价值:一重是“信息价值”,即文本“写了什么”,我们日常阅读主要是获取此种价值;另一重则是“教学价值”,即文本“如何传播信息”,也就是“如何写”。我们的核心教学内容只能是后者而非前者。正如教《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教的是科学小品是“如何写”的,而不是让我们改行去教物理;教《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一文,教的是调查报告是“如何写”的,而不是让我们改行去教思想政治。同理,小说阅读教学也主要是教小说“如何讲故事”,而非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故事”。如在鲁迅小说《药》的教学中,不能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在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教学中,也不能把“对虚荣心的批判”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否则,语文课又上成了历史课或德育课。优秀的小说剧情一定是诱人的,但是只关注剧情也是一种肤浅,想要深刻地理解小说,就必须要挖掘其内在的逻辑性。
二、从分析小说到引导阅读
传统的小说教学大多是问学生这本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人物性格是什么?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就讲解这些内容,那么就好像是“剧透”,学生在接下来的小说阅读当中自然会向教师讲解的方向阅读,这就失去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的乐趣。因此教师小说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去阅读,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观点。所谓“引导阅读”,是指教学目标不再定位于“是什么”,而是定位于“怎么读”。至于学生对小说到底“作何解”,并不是最重要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文本阅读理念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转移到了“读者中心”。接受理论提出的“期待视野”和“文本召唤结构”等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所谓“唯一正确的解读”饱受质疑。新课程倡导“师生对话”以及对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控制文本阐释权的“合法性”问题。所以,“解读”二字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读”,而不在于“解”。怎样“引导阅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细读”。“细读”既是一种阅读态度,又是一种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细读”的方法,养成了“细读”的习惯,才可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
三、从单篇阅读到多篇阅读
很多教师之所以不重视学生的小说阅读教学,就是因为虽然小说阅读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这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很难起到效果。因此教师在小说教学当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篇小阅读说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最好的方法是将课内外的知识串联起来,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我们也可以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在《祝福》文本教学之后,我带领学生重读了初中学过的鲁迅小说《故乡》。通过对这两篇经典作品的比较探究,学生发现了两篇小说有一个相似的情节结构——那就是故事叙述者“我”的经历。在两篇小说中,“我”都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是离开多年之后返回故乡,都是在故乡感到深深的失落和隔膜,最后也都是在孤独中再次离开故乡。这样一个情节模式可以归入“还乡”主题。这一方法可以扩展到古今中外众多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歌中就有大量“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还乡诗歌,现代小说中也有很多“还乡”主题的作品。在理解这一主题后,我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了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等“还乡”小说。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学的需求了,必须要打破这种教学思维的局限性,拓宽视野。想要深入进行小说教学,就必须重视小说的逻辑性,重视对小说阅读的引导而非分析,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触类旁通,通过作者的某一类型小说扩展到其他小说,注重课内外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沈芸.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反思与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34.
[2]郝先英.重视文本与读者关系——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9(2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