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普遍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人格、情感、个性、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缺乏自主的参与实践,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科学的课堂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提倡师生互动,让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本文试从物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情景创设等方面来谈谈对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境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互动;情境;教学
1.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至近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学科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二是初步推动了在统一基础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八套半教材),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发了教育实践的改革。(唐晓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
2.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对当前学科教学的意义。
针对当前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教而不重学的现象,提倡互动的教学模式很有现实意义,而在互动的模式中,师生互动无疑应是更重要的方面。而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更应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自觉、自主、高效地学习。
2.1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
2.1.1 两个“改变”
(1)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意识,调整好“放”与“学”的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从教育的发生来说,教育者不过是一种‘工具’,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不可能永远包办代替,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受教育者是有能动性的人,施加的教育影响需要经过受教育者内化才成为影响。”(陈桂生《教育原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是教师努力的目标。
(2)改变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树立“平等”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因为自己的学识、角色、地位等对学生保持着某种程度的优越感,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在人格精神上师生是平等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有“优先权”、“最终解释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享有同等的权利。
2.1.2 三个“重视”
(1)重视让学生课堂活动。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是在教学内容的策划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习动机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2)重视启发引导、质疑点拨。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愤”“悱”之时教师不去启发他们。语文课本“学生粗略都能看懂”,所以“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知得少、知得深与知得浅的矛盾,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全盘授予”,只需“相机引导”。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学生借助于工具书或者通过自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指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启发他们思考,并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或者可提供借鉴的方法,更要让学生在看似明白处,于无疑处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形成师生的互动的生动局面。
(3)重视学生的意见。
传统的教学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教学参考的,教参承袭前人的。”教育呼唤创新,教育的创新首先应体现在课堂上。虽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解作品前已经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期待,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陋见”、“异见”、“怪见”,应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拘泥与作者的创作原意,通过对话,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2.2 学生对教师的作用
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说过,“教学相长”。活到老、学到老,学生在学习,教师也需要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师生互动蕴藏巨大的发展潜能,同学之间接触交往机会更多、时间更长,学生受同伴的影响会更大,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更重倾听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想法,以便即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3.探究课堂情境教学活动,如何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3.1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主体性和主动性是物理课堂情境活动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因此,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展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1.1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情境活动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物理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物理学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动机。这样,活动课就成为连贯的、有一定次序的活动。前一次活动为后一次活动打下基础,后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以积累的方式向前推进。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堂;互动;情境;教学
1.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至近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学科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二是初步推动了在统一基础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八套半教材),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发了教育实践的改革。(唐晓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
2.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对当前学科教学的意义。
针对当前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教而不重学的现象,提倡互动的教学模式很有现实意义,而在互动的模式中,师生互动无疑应是更重要的方面。而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更应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自觉、自主、高效地学习。
2.1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
2.1.1 两个“改变”
(1)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意识,调整好“放”与“学”的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从教育的发生来说,教育者不过是一种‘工具’,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不可能永远包办代替,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受教育者是有能动性的人,施加的教育影响需要经过受教育者内化才成为影响。”(陈桂生《教育原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是教师努力的目标。
(2)改变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树立“平等”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因为自己的学识、角色、地位等对学生保持着某种程度的优越感,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在人格精神上师生是平等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有“优先权”、“最终解释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享有同等的权利。
2.1.2 三个“重视”
(1)重视让学生课堂活动。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是在教学内容的策划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习动机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2)重视启发引导、质疑点拨。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愤”“悱”之时教师不去启发他们。语文课本“学生粗略都能看懂”,所以“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知得少、知得深与知得浅的矛盾,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全盘授予”,只需“相机引导”。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学生借助于工具书或者通过自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指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启发他们思考,并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或者可提供借鉴的方法,更要让学生在看似明白处,于无疑处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形成师生的互动的生动局面。
(3)重视学生的意见。
传统的教学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教学参考的,教参承袭前人的。”教育呼唤创新,教育的创新首先应体现在课堂上。虽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解作品前已经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期待,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陋见”、“异见”、“怪见”,应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拘泥与作者的创作原意,通过对话,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2.2 学生对教师的作用
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说过,“教学相长”。活到老、学到老,学生在学习,教师也需要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师生互动蕴藏巨大的发展潜能,同学之间接触交往机会更多、时间更长,学生受同伴的影响会更大,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更重倾听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想法,以便即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3.探究课堂情境教学活动,如何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3.1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主体性和主动性是物理课堂情境活动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因此,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展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1.1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情境活动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物理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物理学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动机。这样,活动课就成为连贯的、有一定次序的活动。前一次活动为后一次活动打下基础,后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以积累的方式向前推进。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