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时代下悲剧新闻的理性建设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l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面对沉重的悲剧新闻,面对敏感的围观群众,主流媒体和平台自媒应时刻保持理性头脑,坚守道德底线,客观报道事实,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悲剧新闻的积极作用,维护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转。
  【关键词】悲剧新闻  围观心理  舆论引导  新闻伦理
  悲剧新闻杭州女童案件梳理:2019年6月29日,两名租客以酒店太贵为由,向章子欣爷爷奶奶租住房屋,住进章子欣家。7月4日,租客以赴上海喝喜酒为由,携9岁章子欣从家中离开,说是希望让孩子当朋友婚礼的花童,并承诺在7月6日将孩子送回。7月8日2时,两名租客跳湖自杀。7月8日10时许,章子欣奶奶报案。7月13日,疑似被害女童遗体在象山县石浦海域被发现,经刑侦确认为失联女童章子欣。
  一、悲剧新闻:个人之悲,社会之痛
  悲剧新闻是新闻中的悲剧故事,它报道关于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客观事实。其独有的悲剧性能引起人类心灵的不适与痛感,激发人们怜悯、愤慨、恐惧之情,进而引发对社会现有问题的批判与思考。
  悲剧新闻往往有极高的传播效率和反馈效率,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事发突然,事涉关切,事非常态,受害者遭遇常人不该承受的厄运。这些客观特征决定了这类新闻一经报道,就可以迅速抓住受众眼球。例如杭州淳安女童章子欣遇害案,该事件直戳社会痛点——留守儿童归置问题,因此全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纵观这起女童失联遇害案,扑朔迷离,疑点重重。调查到今天,部分真相并未水落石出,其实已经少有往下调查的余地。但就这悲剧性的结局,就足以为社会敲响警钟。然而,真的只有敲响警钟这么简单吗?在这个信息网络高速发达的复杂时代,有太多额外的问题需要我们边总结边思考。比如:如何确保警钟在嘈杂爆炸的环境中依旧鸣声洪亮,震慑有力?
  二、全民脑补:围观心理异化变形
  “中国式围观”由来已久。旧时社会的街头、闹市、天桥下、菜市口,总是上演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戏码,而在旁边也会围上一圈爱赶场凑热闹,嫉恶如仇满腔正义的中国人。2010年后,社会步入智能全媒体时代,“中国式围观”被原封不动地挪到万千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上,升级成规模巨大的“全民围观”。
  新式围观舆论影响力霸气强大,并有着过去不可比拟的杀伤力。在旧时社会,群众的杀伤力不过是“破口大骂”“烂菜叶”“臭鸡蛋”“硬石块”,向恶人砸过去也是他“罪有应得”。但在今天,愤怒的枪火也对准那些无辜的受害者,让他们在原有的苦痛上饱受二次伤害。
  杭州女童遇害,群众在围观过程中不断焦点跑偏,使得这个本就悲痛绝望、愁云惨雾的家庭,无端承受着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几天时间里,他们抓着无关紧要的细节,责骂章子欣爷爷奶奶“看护不力”“重男轻女”,章子欣爸爸妈妈“不负责任”“演戏做秀”,觉得整个家庭“不够悲伤”,对章子欣“漠不关心”。更有偏激者,将章子欣死因全部推到这个家庭,最后得出一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荒诞结论。
  这样的网络暴力是因为围观者在看到信息后,非理性因素充斥大脑,很难对悲剧事件进行专业分析,形成戏剧性、情绪化、非黑即白、一秒定性的围观心理。该心理的形成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围观者高压情绪的释放发泄。网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利益追求的困扰若在心中积压已久,就会在虚拟的社会公共话语平台利用负面新闻进行排解释放。这属于正常现象,造成的影响不会巨大持久,故不做多余赘述。二是围观者“戏剧性”的认知基模。这是围观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存在的认知偏差,分析如下:
  对于处理不完整不确定的信息,人们总倾向于先依据常识和经验将信息脑补完整,然后用惯用的思维模式判断信息的性质。例如,由于杭州女童事件初期的信息模糊性,网络流传出“冥婚”“邪教”“拐卖儿童”和“亲妈策划”等版本不同的作案动机,有的已被事实证伪,有的则真假莫辨。
  对于处理已有的信息,围观者也有着错误的解码方式。错误一:“阅读障碍”。我们先暂时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多义多解放在一边,由于悲剧新闻自身的特点,会引起与受害者有着相同背景的围观者神经敏感,对事件过度关注。关心则乱的结果,是对信息中的文字进行双重解读与错误理解。错误二:“合理即存在”。是否滿足想象中的合理,是围观者判断是非的标准。例如,在杭州女童事件中,围观者脑中的合理是“琼瑶式”悲剧:只有“茶饭不思”“哭天抢地”才是悲伤,只有受到百分百的伤害才是无辜,事件中出现的所有情节都必须与结果有必然联系……那些“脱离合理”而存在的事实,就会在曲解后遭到围攻。
  三、媒介失范:非理性风暴的推波助澜
  一些传统媒体、网站平台与自媒体,站在围观队伍的最前排。他们顶着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的帽子,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制作,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附上他们的立场左右舆论。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多元,流量经济驱使下八仙过海,其间不乏有违背伦理道德,扰乱场域秩序的现象发生。
  (一)自媒体:伦理失范的重灾区
  部分以商业利益为重的自媒体,为了赢得点击,收割流量,会扭曲事实,渲染气氛,煽动群众非理性情绪。在杭州女童事件中,以“周冲的影像声色”为代表的自媒体,所发推文处处挑衅煽情,歪解“家庭关系”与“人际信任”,残忍消费死者及其家人。
  (二)平台网站:社会责任感频频掉线
  中国一流互联网公司百度,近年来被丑闻缠身,深遭万众质疑,“百度又摊上事了?”更为近日新梗。“竞价排名”“名誉侵权”的风波刚过,百度又身陷“假新闻”“隐私泄露”的泥淖里。杭州女童事件,百度于7月10日注册“章子欣父亲”账号,谎称账号已被授权。7月13日,百度账号“章子欣父亲”发表不实信息。大蹭热点的结果是大跌眼镜,百度虽然道歉并将责任编辑开除,但也没能挽救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传统媒体:为拼速度捕风捉影
  媒介融合后的传统媒体,逐渐适应了智媒时代的要求,但时常在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之间应接不暇。7月13日,《新京报》“我们视频”旗下的“我们直播”发文称女童裸死,并于17:05分在殡仪馆前直播。7月15日,澎湃新闻发布“家人预将女童海葬”的不实新闻。在热点事件面前,急于追求独家而疏于事实求证,传统媒体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波澜。   四、建设理性:新闻乱剧的解困之思
  悲剧新闻报道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教育警示公民,同时集结社会力量,抚慰受害者身心伤痛。可前有于欢案,后有江歌案,今有女童案,群魔乱舞扰乱社会秩序,干预司法独立,悲剧新闻报道的初衷已严重背离。
  先抛开养成非一日之功的公众媒介素养,舆论空间的理性建设应重在媒体自身。只有主流媒体、平台自媒体在突发悲剧事件面前理性为先,才能引导正确,矫正有力,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媒介环境。
  (一)引导方向要坚定正确
  悲剧新闻正确的舆论走向,是媒体最终让社会各界深度思考:我们怎样才能不让这种悲剧再次发生?基于这种理性思考,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态度坚定目标明确。例如杭州女童事件,舆论的焦点不应该在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上,而是在留守儿童的保护与教育上。《北京青年报》的评论:《女孩失联:让社会保护的触角离孩子更近些》,文章观点立意鲜明,分析透彻深刻,最后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农村地区兴建适合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设施,开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鼓励以村小为单位开展更多暑期活动等等。科学专业,令人信服。
  (二)矫正偏差要及时有力
  围观群众的戏剧性想象不必迎合。事实就是最有力量的存在,媒体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去刻意放大渲染悲剧细节,制造无需存在的焦点。同时坚守阵地,做好把关守门,回击网络暴力,澄清不实信息,及时遏制住舆论空间中的不正之风,保护受害者不受二次伤害。例如《解放日报》的《在章子欣家守了几天之后,我想替没有被看见的痛苦辩护》,文章以记者的视角客观理性描述这场悲剧后的故事,其中两句最为经典:“很多痛苦你根本看不见,看见了你也不会懂,所以,请不要随意指责。”“关于人性,永远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而媒体有义务去澄清一些猜测。”
  (三)流量获取要专业负责
  流量经济,媒体注重吸引眼球是常理之情,但在话语自由中“规规矩矩”才是长远之道,因为受众长久的目光会落在他们信任的地方。“咪蒙”们能在一夜之间站起来,也能在一夜之间彻底倒下。因此获取流量的正确方式,不是靠哗众取宠与挑战道德底线火热一时,而是依靠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的技能赢得掌声一片。
  在这里,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论被再次召唤。
  五、结语
  时至今日,在这个主体多元的传播系统中,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不应只有新闻工作者在遵守,大到网站平台,小到组织个人,只要承揽传递社会信息功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传播主体,都应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社会需要传播温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谷玲. 悲剧新闻报道的审美意义探究[D].山东大学,2017.
  [2]刘慧,丁晓旭.“围观时代”新闻取向的嬗变[J].新闻世界,2012(05):85-86.
  [3]喻国明.社会话语能量的释放需要“安全阀”——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社会场域的转换说起[J].新闻与写作,2009(09):56-57.
  [4]徐漪.网络围观:网络时代的社会参与[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8):97-99.
  [5]倪建均.羊群效应: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围观”集群行为社会心理分析和引导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17,26(04):39-44.
  [6]付彪.女孩失聯:让社会保护的触角离孩子更近些[N].北京青年报,2019-7-12.
  [7]社论.杭州女童失踪案:关注而不窥私,警惕而不恐慌[N].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894397,2019-7-11.
  [8]顾杰.在章子欣家守了几天后:替没有被看见的痛苦辩护[N].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19-7-15.
  作者简介:李禹彤,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其他文献
正值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简称:中甲联赛)火热进行之际,4月30日,《内蒙古日报(汉文报)》推出“草原足球”特刊,利用生动鲜活的图文形式,从小切口入手报道大赛事,用“小”足球传递“大”意义,以小章节的音符奏响了大时代的旋律。  如今,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用户养成了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习惯,他们对“长篇大论”的内容正逐渐失去耐心。对于报纸的读者来说,由于时间关系,人们很难将一张报纸从头到尾一字不
期刊
【内容提要】社会化报刊也是党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做好管理和引导至关重要。本文以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所属报刊管理为例,探讨和分析社会化报刊管理的路径与模式,以期更好地发挥社会化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探索 社会化报刊 管理  按照原新闻出版署《关于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调整报刊结构的意见》(新出报刊[1999]1299号),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为管理各厅局分离出来的社会化报刊,成立了
期刊
新闻报道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是新闻报道类节目的努力方向。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联合全区12个盟市电视台和部分旗县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全媒体新闻报道类特别节目《祖国 我是你的骄傲》,以生动鲜活的内容、新颖独特的形式展示70年内蒙古的沧
期刊
【内容提要】自2018年10月重庆发生公交坠江事件之后,国内陆续出现多起类似事件,这符合社会感染理论中的“感染效应”。大众传媒是“感染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其產生的负面效果表现有三:制造心理认同;满足成名欲求;提供模仿样板。对媒体而言,避免产生负面感染的对策有三:避免对当事人的个人情况作过多的描述;在事件真相尚未落实之前少做定性式报道;以悲剧事件为由头加强安全教育。  【关键词】重庆公交坠江 社会
期刊
【内容提要】如何精准扶贫,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有必要助力脱贫攻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紧紧扣住“精准扶贫”四个字,将“产业脱贫”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之中,用节目内容创新、扶贫方式创新和传播效果创新探索出了扶贫节目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扶贫节目 精准扶贫 《我们在行动》 互联网+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期刊
【内容提要】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说,过去的几年来,新技术层出不穷,既带来了机遇,也使得行业面临种种挑战。作为移动通信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正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夺的技术高地。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在新闻出版业这一领域,如何發展及应用5G技术,仍然需要参考和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本文选取在新闻出版业应用5G技术方面较为典型的发达国家及地区,介绍其主要情况,并以此为
期刊
【内容提要】根据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梳理,可以发现,古代报纸的产生源自执政者对政治统治的需要,其基本功能是宣扬“君权至上”的封建思想。经笔者考察,中国古代报纸在履行发布朝政信息的同时,无意间承接了儒家倡导的“公是非于天下”的“民本思想”,客观上还促进了信息的公开,为信息的知晓、监督和士大夫们的参政、议政提供了机会,形成了民间舆论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多元能力的实现。  【关键词】多元能力理论
期刊
短视频、直播等新的视听传播形态的强势崛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接受习惯,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视听传播研究,加强与国际视听传播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第四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4月19-21日在浙江宁波举办。此次会议由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和宁波大学主办,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宁波大学现代传播研究院承辦,来自北京大学
期刊
【内容提要】我们正在走进算法时代:信息的聚合、分类、过滤和排序越来越依赖算法自动化完成。在算法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的大势所趋之下,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以三所大学——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为例,探讨了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在师资设置、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内容设置三个方面的经验,并针对中国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更好地应对蓬勃而至的智媒化浪潮。  【关键词】算法 大数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关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一书的出版,认为本书是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领域中一本具有创新意义及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新作。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加强大众传媒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道德传媒的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 道德失范 治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