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夜,飞机盘旋在伊宁的上空,凌晨12点,夜空下星星点点的光,勾勒出城市神秘的轮廓。记得有谁说过,去一座陌生的城,一定要在夜晚抵达,趁着黑色悄然潜入,如同潜入陌生人的梦。走出机舱的那一刻,手机有那么几秒自动切换到了喀什葛尔时区,时间倒退了两个小时,仿佛飞到了另一个时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让我遇见那两个小时的余光。
伊犁州的夜是奢侈的,晚上10点半太阳刚刚准备落山,6点不到,天边又蒙蒙亮起来。伊宁的时区在东五区,乌鲁木齐向西约700公里,越靠西边,太阳落得越晚,即使时差一样是2小时,但太阳要落得更晚些。幸而,我们并不需要倒这样2个小时的时差,换句话说,我们得到的是超过15个小时的漫漫天光。
“多出来的”时间被我们贪恋在触云可及的高山、一望无际的湖泊以及沃野千里的草原上。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正是因为有着疆外难得一见且绝对壮丽的山水景观。在伊犁四天的旅程中,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每去一处,向导兼司机的段师傅都会跟我们讲:“咱们翻过前面这座山啊,就到了!”那些连绵不绝的山脉,每一座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取自少数民族的古语,或直译形状,或寓意吉祥。山的皱褶处,乳白色的雪从山顶蔓延,及至山腰,化作山泉顺流而下;泉水滋润了山野,有牛、羊、马穿行其间;独在天山山脉生长的雪岭云杉,笔挺挺地竖立在岩石里。峰回路转,海拔越来越高,从山的阳面行至阴面,从大路行至小路,直至我们的目的地,如此反复。
而至始至终吸引我的,就是这些长到看不见尽头的公路。不论是自驾绕赛里木湖的环行,还是转乘区间车往返于东喀拉峻大草原与阔克苏大峡谷之间,抑或是那拉提空中草原“再行10公里”才能触到的雪岭。路,一直在脚下延伸;即使到达了景点的“最后一站”,仍旧会有牧民向山的深处策马扬鞭。从山这头望去,你能清楚地看到山那头车行道、马道上走过的车马,却望尘莫及。
有多远的路,便有多长的山,山愈长,草愈阔,草越阔,天越蓝。
山何以谓之“长”呢?因为这里所能见到的高山,并不像我们熟知的五岳那样奇险陡峭,也没有郁郁葱葱的“多元化”植被,大自然赋予它们最纯净的草与木,又塑造一块块向南倾斜的高台地貌,才得以让牛、羊、马悠然自得地行走其上,汲取天然营养。喝着矿泉水,吃着中草药,牲畜们用粪便回馈大地,使得来年的草木更加旺盛。想来,若是把大都会里用营养液浇灌,再由人工铺设的草皮搬来,那些吃“叼嘴”的牛儿马儿羊儿们,大概看都不会看上一眼。我坐在阔克苏大峡谷的山道上,白云低得仿佛要掉下来,我抬起双肘,想要把云托上蓝天;周遭的草地上,新鲜的、晒干的动物的粪便散发着熟悉的味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
伊犁的牧场分为春秋草场、夏草场和冬草场,我们去特克斯的时候正值6月中旬,哈萨克牧民刚从冬窝子转场到水草丰美的喀拉峻夏牧场大草原,牲畜们开始了一年中避暑养膘的最美好时光。喀拉峻大草原哈萨克语意为“黑色肥沃辽阔的莽原”,位于特克斯县的南部天山之中,库尔代河由东向西横贯草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赛马场“汗草原”所在地、西域乌孙的夏都。冬窝子是游牧地区严冬为畜群所选防寒避风的地方,一般会建在冬草场的周围,材料则以较为坚固的土木为主。每年的11月以后,牧民们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天。如今牧民们早已在夏牧场搭起了一顶顶白色的毡房,而冬窝子已然空空荡荡,一块块干羊粪整齐地垒在冬窝子周围,据说干羊粪是除干牛粪之外,也是冬天上好的燃料,经过一个夏天的晾晒,可以为牧民冬天的供暖提供可靠保障。
同为游牧民族,哈萨克牧民的毡房与蒙古族的蒙古包很像,但更加简易小巧。在东喀拉峻大草原上,有专门为游客搭建的小毡房,毡房大大小小地散布在主人的毡房四周,由牧主人提供一天的吃食。毡房内的垫子被褥一应俱全,一间大的毡房大约能同时容纳15—20人居住,精致的纯手工绣垫、迷你型的民族服饰,以及具有穆斯林宗教色彩的挂件,挂满了整个房屋。毡房内还有特色民乐冬不拉、哈萨克男人的毡帽、女人的镂空织绣披肩,越是传统的东西在我们眼里越是新鲜,哈萨克人的传统小吃包尔萨克(炸油果子)、奶疙瘩(牛奶发酵成的酸奶块)在这里都可以吃到。
援疆的朋友卞大哥给我讲诉过一段住在毡房里的经历。高山草甸草场的昼夜温差很大,天黑以后,毡房湿冷,需要通过生火来取暖。大家在毡房里弹着冬不拉喝酒吃肉,大快朵颐,喝到兴奋之时,他们走出毡房,在草地上打滚,边吃马草边看星星。毫无灯火的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天空中繁星点点,银河近在眼前,远嫁至乌孙的汉人公主说的那句“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骑马或徒步在草原上,看日出日落,鹰击长空,这样的“牧家乐”体验,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草原牧民的人间烟火。我们原本计划从“五色草甸”徒步至“猎鹰台”,却遭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高山上时常会有暴雨倾注,熟悉当地天气的段师傅,早在当天上午就预测到草原会有一场“逃不过”的大雨。随着一片黑云飘来,气温骤降,雨点也开始越来越大。我们随身携带的衣服完全抵御不了寒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登上草甸的高台。高台上黑云压顶,对面山头的云成下泄状,可见大雨已至。突然间,一个闪电打在了云里,吓煞了我;镇定心智后再次远眺,黑云破了一个洞,在看似很远很远的地方,蓝天白云下的雪山就像海市蜃楼,悬挂在天地之间。不由得感叹一声,好美!
一直以为,生与死是不可预见的,而走与留,也大多无法由自己决定。我以为登上了这座山顶便可君临天下,我以为走完了这段路便可停留,却不想山的外面还是山,路,从没有尽头。
高山长,长长长长,万物生。
车子在暴雨中往山下开,刚刚还在山坡上吃草的牛羊,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式,被定住了一般动也不动,盘山路上不间断地滑下泥石,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土丘。及至山下,天亮了,仍有小雨淅淅沥沥,忽然,段师傅往窗外一指:“看,彩虹!”
这是我在伊犁,最美的奇遇。
伊犁州的夜是奢侈的,晚上10点半太阳刚刚准备落山,6点不到,天边又蒙蒙亮起来。伊宁的时区在东五区,乌鲁木齐向西约700公里,越靠西边,太阳落得越晚,即使时差一样是2小时,但太阳要落得更晚些。幸而,我们并不需要倒这样2个小时的时差,换句话说,我们得到的是超过15个小时的漫漫天光。
“多出来的”时间被我们贪恋在触云可及的高山、一望无际的湖泊以及沃野千里的草原上。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正是因为有着疆外难得一见且绝对壮丽的山水景观。在伊犁四天的旅程中,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每去一处,向导兼司机的段师傅都会跟我们讲:“咱们翻过前面这座山啊,就到了!”那些连绵不绝的山脉,每一座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取自少数民族的古语,或直译形状,或寓意吉祥。山的皱褶处,乳白色的雪从山顶蔓延,及至山腰,化作山泉顺流而下;泉水滋润了山野,有牛、羊、马穿行其间;独在天山山脉生长的雪岭云杉,笔挺挺地竖立在岩石里。峰回路转,海拔越来越高,从山的阳面行至阴面,从大路行至小路,直至我们的目的地,如此反复。
而至始至终吸引我的,就是这些长到看不见尽头的公路。不论是自驾绕赛里木湖的环行,还是转乘区间车往返于东喀拉峻大草原与阔克苏大峡谷之间,抑或是那拉提空中草原“再行10公里”才能触到的雪岭。路,一直在脚下延伸;即使到达了景点的“最后一站”,仍旧会有牧民向山的深处策马扬鞭。从山这头望去,你能清楚地看到山那头车行道、马道上走过的车马,却望尘莫及。
有多远的路,便有多长的山,山愈长,草愈阔,草越阔,天越蓝。
山何以谓之“长”呢?因为这里所能见到的高山,并不像我们熟知的五岳那样奇险陡峭,也没有郁郁葱葱的“多元化”植被,大自然赋予它们最纯净的草与木,又塑造一块块向南倾斜的高台地貌,才得以让牛、羊、马悠然自得地行走其上,汲取天然营养。喝着矿泉水,吃着中草药,牲畜们用粪便回馈大地,使得来年的草木更加旺盛。想来,若是把大都会里用营养液浇灌,再由人工铺设的草皮搬来,那些吃“叼嘴”的牛儿马儿羊儿们,大概看都不会看上一眼。我坐在阔克苏大峡谷的山道上,白云低得仿佛要掉下来,我抬起双肘,想要把云托上蓝天;周遭的草地上,新鲜的、晒干的动物的粪便散发着熟悉的味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
伊犁的牧场分为春秋草场、夏草场和冬草场,我们去特克斯的时候正值6月中旬,哈萨克牧民刚从冬窝子转场到水草丰美的喀拉峻夏牧场大草原,牲畜们开始了一年中避暑养膘的最美好时光。喀拉峻大草原哈萨克语意为“黑色肥沃辽阔的莽原”,位于特克斯县的南部天山之中,库尔代河由东向西横贯草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赛马场“汗草原”所在地、西域乌孙的夏都。冬窝子是游牧地区严冬为畜群所选防寒避风的地方,一般会建在冬草场的周围,材料则以较为坚固的土木为主。每年的11月以后,牧民们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天。如今牧民们早已在夏牧场搭起了一顶顶白色的毡房,而冬窝子已然空空荡荡,一块块干羊粪整齐地垒在冬窝子周围,据说干羊粪是除干牛粪之外,也是冬天上好的燃料,经过一个夏天的晾晒,可以为牧民冬天的供暖提供可靠保障。
同为游牧民族,哈萨克牧民的毡房与蒙古族的蒙古包很像,但更加简易小巧。在东喀拉峻大草原上,有专门为游客搭建的小毡房,毡房大大小小地散布在主人的毡房四周,由牧主人提供一天的吃食。毡房内的垫子被褥一应俱全,一间大的毡房大约能同时容纳15—20人居住,精致的纯手工绣垫、迷你型的民族服饰,以及具有穆斯林宗教色彩的挂件,挂满了整个房屋。毡房内还有特色民乐冬不拉、哈萨克男人的毡帽、女人的镂空织绣披肩,越是传统的东西在我们眼里越是新鲜,哈萨克人的传统小吃包尔萨克(炸油果子)、奶疙瘩(牛奶发酵成的酸奶块)在这里都可以吃到。
援疆的朋友卞大哥给我讲诉过一段住在毡房里的经历。高山草甸草场的昼夜温差很大,天黑以后,毡房湿冷,需要通过生火来取暖。大家在毡房里弹着冬不拉喝酒吃肉,大快朵颐,喝到兴奋之时,他们走出毡房,在草地上打滚,边吃马草边看星星。毫无灯火的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天空中繁星点点,银河近在眼前,远嫁至乌孙的汉人公主说的那句“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骑马或徒步在草原上,看日出日落,鹰击长空,这样的“牧家乐”体验,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草原牧民的人间烟火。我们原本计划从“五色草甸”徒步至“猎鹰台”,却遭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高山上时常会有暴雨倾注,熟悉当地天气的段师傅,早在当天上午就预测到草原会有一场“逃不过”的大雨。随着一片黑云飘来,气温骤降,雨点也开始越来越大。我们随身携带的衣服完全抵御不了寒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登上草甸的高台。高台上黑云压顶,对面山头的云成下泄状,可见大雨已至。突然间,一个闪电打在了云里,吓煞了我;镇定心智后再次远眺,黑云破了一个洞,在看似很远很远的地方,蓝天白云下的雪山就像海市蜃楼,悬挂在天地之间。不由得感叹一声,好美!
一直以为,生与死是不可预见的,而走与留,也大多无法由自己决定。我以为登上了这座山顶便可君临天下,我以为走完了这段路便可停留,却不想山的外面还是山,路,从没有尽头。
高山长,长长长长,万物生。
车子在暴雨中往山下开,刚刚还在山坡上吃草的牛羊,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式,被定住了一般动也不动,盘山路上不间断地滑下泥石,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土丘。及至山下,天亮了,仍有小雨淅淅沥沥,忽然,段师傅往窗外一指:“看,彩虹!”
这是我在伊犁,最美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