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x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建筑的生态性体现在设计和使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对设计师生态观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生态观的培养,使之渗透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分析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生态观,并从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了解和运用生态设计策略。
  【关键词】生态观;建筑设计;教学模式
  · 【中图分类号】TU201.5-4;G642
  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生态环境的研究已经延伸到与人们相关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开放式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在改变原有生态系统之后建立的新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人口规模的增加、建筑的大量修建,能源的消耗,同时也产生大量无法自行消化的垃圾,势必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生态保护的重要主题。
  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基于最大限度维持原有生态法则的建筑系统,能够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最大程度减轻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态建筑则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使建筑在建造、使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无论是能耗还是对环境的影响都降到最低,但同时又能很好地满足功能的使用和美学要求。
  上世纪80年代起,部分西方高校就已创办了以生态思想作为教学基础的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上世纪90年代,生态建筑的概念已逐渐走入了各大专院校的培养教育体系中。到2006年底,全世界范围内已有80多所建筑院校设立了生态建筑方向的学位,生态建筑教育开始受到建筑业内的全面关注。
  但在我国的工程实践中,生态建筑实践的发展进程却十分缓慢,少有优秀的工程实例出现。特别是在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建设项目中,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这与设计师在设计时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迎合甲方口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并未真正融入到设计者的潜意识当中。“生态”二字更像是一句“口号”或者仅仅是一个“噱头”,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我国建筑设计教育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本科教育体系中,生态建筑教育缺乏系统性,相关理论涉及较少。很多院校在安排建筑设计课程的时候,并没有设置相关的生态建筑课程,或者仅将其纳入到选修课的状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只能通过简单的资料收集来获得相关的信息,而这样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缺乏实用性。学生在设计中对于生态思想的运用也只是对现有的生态建筑工程进行简单模仿,没有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教学模式是经过组织化和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将教学重心放在设计课程上,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关专业课程安排上如建筑材料、建筑构造、设计原理等课程,往往很难保证与设计课程的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做设计时设计方法技巧与理论知识相互分离,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过度追求方案造型,忽略功能性,更别说考虑生态因素。这样的设计成果可行性低,实用性较差。所以,我们需要将生态思想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中。
  二、建立与生态设计思想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
  1、树立开放式的建筑教育观
  吴良镛先生曾提出,要建立包括社会学、环境学、美学、工程技术等诸多要素的,将城市、建筑和景观综合与一体的“广义建筑学”。旨在倡導建筑学发展的多元性,交叉性及开放性。就建筑教育而言,开放式的教育观也有助于训练学生全方位把握建筑设计的各个要素,去解决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专业教师需具有整体观和开放式的教育思想,积极组织和协调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介入到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课程。这样有利于及时解答学生在设计中出现的疑问,正确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成果的表达。
  教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加入一定的生态建筑教学课时,以强化学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意识,巩固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时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地主动探索。
  2、建立以生态思想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并提出设计方案的能力。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态建筑教育的同时也应坚持以建筑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教学体系上,融入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我们需要更关注设计的过程,一种基于生态思想的理性推导过程。学生在设计方案的创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态视角综合分析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多方案的对比,最终推导出最佳方案。
  至于教学目标的考核,除了对设计方案进行传统的建筑功能、造型等方面的评价之外,还需参考相应的生态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等。
  在设计题目的设置上,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建筑生态观的体现,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阶段设置不同难度的设计课题。如:农村生态自住房、都市立体公园设计等。
  小结
  正如当年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界兴起关于功能的革命一样,今天我们对建筑设计中生态要素的思考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时,应在学生建筑观形成之处,就帮助其树立建筑设计的生态意识。就像我们当初对待功能和美学一样,使其成为每个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贯穿始终考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曾鑫,熊惠华.建筑设计综合实践式教学环境改革[J].安徽建筑,2014年第4期.
  2、周坚.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年18卷第4期.
  3、王春梅.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9年第35卷第2期.
  4、陈喆,刘刚,张建.生态思想与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变革[J].建筑学报,2007(1).
其他文献
福建行洛坑钨矿属花岗岩细脉型含钼黑、白钨矿床。原矿品位低、矿物组成复杂、嵌布粒度细。但矿床储量大,开采条件好(可露天开采),有工业价值。为了开发利用该矿区钨矿资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人才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向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性人才,因此担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多采用创新的形式,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合企业发展,又能体现出综合素质的人才。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体育、政治思想等都需要参考的方法,因此把体育和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提高人才的各项能力是目前高职应该分析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处在市场经济下的职业中学如何求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以“以人为本抓管理,创建特色求发展”为主要观点,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建实践型
明人洪应明编的小书《菜根潭》中有两句格言:“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读来发人深省。 智,乃进德之基;学,为立身之本。一个领导干部要想不让贪
摘要:学校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完成的,小学班主任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在选择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时候与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平等地对待他们,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好榜样,用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真诚的爱心协调好与其他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师生关系  【分类号】G625.1  一、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职业教育逐渐出现人们的视野中,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职高专教学目标的创新及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高职高专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则十分必要。本文以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出发,阐述了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专业课程 改革 措施方法  【分类号】G712.4  1 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的转变 
据报道,浙江省某市实施领导干部“述廉制度”三年以来,部分“冷衙门”的领导干部对此已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在这三年当中,该市每年都有几名在述廉评议中表现“非常的好”
【内容摘要】:当师爱一次次受到学生挑衅,当师爱广泛撒播后无济于事,当师爱遭受家长无端的误解时,是放弃还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值得尝试与探讨。本文摘取日常教学中的几个案列充分证明,德育离不开师爱,而师爱中的耐心尤为重要。  【关键词】:反省 矛盾 施展 信心  【分类号】G451.1  都说师爱是德育之魂,育人之本,然而当师爱一次次受到学生挑衅,当师爱广泛撒播后无济于事,当师爱遭受家长无端的误解时,我们
【分类号】G642.0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的提出,地方高校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有所调整。如何准确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新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更加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功能。但是随着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家
现代军事战争的伤员中,大部分是爆炸伤伤员。过去几十年来,国际恐怖主义爆炸袭击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资料表明,恐怖主义爆炸事件在1999年至2006年期间在世界范围内上升了4倍,与这些行为有关的伤害在同一时间内增加了8倍。因此爆炸伤不仅是军队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传统的颌面部爆炸伤研究模型多采用动物、尸体及人工材料等,由于实验动物的解剖结构与人体相差较大,实验结果难以推及人体,尸体作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