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足。全民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而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本文在阐述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两者的现状,再就促进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文艺创作;艺术普及
一、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意义
(一)产出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需要有丰富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丰富的精神食粮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群众文艺创作为全民艺术普及提供了源泉,无数民间文艺作品争相涌现,丰富了艺术普及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全民艺术普及的覆盖面;全民艺术普及又带动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在艺术普及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群众文艺创作环节。
(二)促进群众间的交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也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不仅如此,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个性鲜明,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就像说到白娘子,就会想到西湖,说到刘三姐,就会想到宜州。而现在,快速发展的交通为各地域、各民族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群众间的沟通日益频繁,这一过程中,各种艺术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带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各个产升级转型的当下,文化产业的升级也不容忽视。我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亮点不仅需要专业团队的参与,也急需群众的力量。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掘历史文化亮点的方式之一,全民艺术普及则是从吸引关注度的角度切入,将人们的目光焦距到文化产业上。两者相加,自下而上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二、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现状
(一)組织较为分散。群众文艺创作大多依托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载体来开展,少部分是群众自发组成的创作交流小团体。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组织,导致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不足。同时在全民艺术普及方面,资源缺乏更为合理的调配,艺术资源无可避免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古城倾斜,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距。仅仅依靠群众自身或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不仅难以实现文艺创作作品的大规模传播与文化资源的合理调配,也会给对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良性循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活动,专业人员的需求缺口较大。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群众文艺创作的水平提升受限,全民艺术普及易陷入瓶颈期。经济发达地区对专业人员早以求贤若渴,基层更是一才难求,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专业人员的缺口也越大。
(三)缺乏长效的沟通机制。畅通长效的沟通机制有利于政府了解群众的需求,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区别,而且对不同群体,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的形式也要有所侧重,这些信息都是要通过长效的沟通机制来获取的。在收集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避免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对象张冠李戴、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效果大打折扣。现如今,长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健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四)平台、渠道欠缺。平台、渠道在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中发挥的作用较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平台、渠道贯穿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的各环节,良好的平台、渠道为有利于开阔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路,也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反之亦然。乡镇缺少平台、渠道的问题更为突出,开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重复,群众的参与度不高,难以完全地让全民艺术普及落地生根。
三、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思路
(一)加宽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桥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积极承担责任。在完善原有与民间沟通机制的基础之上,加宽与民间的沟通桥梁,利用大数据采集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的样本,及时安排专家队伍分析样本。或可通过发布线上问卷或是定期调研等方式,深入一线,走入基层,倾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
(二)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训。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包含多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从源头着手,学校要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艺术培,专业技能培养,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将实践与理论能够相结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尽可能的为专业人才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专业人才引进来。同时也要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上继续深入学习,扩展视野,提升专业技能。
(三)加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丰富全民艺术普及和群众文艺创作的形式,重点关注节假日的传统庆祝方式,打造文化名片。傣族的泼水节、端午节的赛龙舟就是一种文化名片。相关部门前期要结合当地风俗与特色做好活动的安排与策划,组织开展与传统庆祝方式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助力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文化普及。
(四)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资源。“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不法分子以骗取财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文化活动信息,侵害群众的合法利益。另一面,可让人们快捷便利地获取海量的文化资源,迸发创作灵感。为此,急需提升“互联网+”的安全性,从技术层面来操作,需要整合各部门力量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信息筛选问题等各类问题。同时,宣传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安全意识的宣传,引导人们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理性利用互联网资源,防止上当受骗。进而消除群众对“互联网+”文化工作的偏见,扩大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
(五)加大资金的投入,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投资建设更多的相关平台渠道以及设施,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现如今,数字文化馆就是一个良好的整个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借助网络直播、在线展览等方式,让群众们获取资源。未来数字文化馆不仅要考虑线上的资源整合,也要将线上与线下的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立线上线下活动体验区,利用VR等先进技术,增加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此外,可考虑借助抖音和快手这类短视频、直播平台,做好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的宣传推广,为群众提供一个接地气的展示窗口。
(六)完善创作与普及的激励机制。艺术来源于生活,群众文艺创作者常深入基层创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题材鲜明的艺术作品,完善的创作与普及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调动群众文艺创作者和参与普及者的积极性。同时,应当重视对文艺创作者创作的保护,定期展示优秀作品,从而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进程。
四、结语
综上,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缩小文化活动城乡活动差距,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资源,打通群众艺术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张莎莎.“互联网+”时代下群众文化工作创新路径[J].《时代人物》,2019(20):116-117.
[2]刘飞飞.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策略探讨[J].《中华传奇》,2019(09):177-177,179.
[3]李伟.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助力和谐社会文化建设[J].《中华传奇》,2019(11):67-68.
[4]王轶洋.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展现特色文化魅力[J].《营销界》,2019年(22):47-48.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文艺创作;艺术普及
一、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意义
(一)产出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需要有丰富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丰富的精神食粮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群众文艺创作为全民艺术普及提供了源泉,无数民间文艺作品争相涌现,丰富了艺术普及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全民艺术普及的覆盖面;全民艺术普及又带动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在艺术普及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群众文艺创作环节。
(二)促进群众间的交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也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不仅如此,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个性鲜明,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就像说到白娘子,就会想到西湖,说到刘三姐,就会想到宜州。而现在,快速发展的交通为各地域、各民族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群众间的沟通日益频繁,这一过程中,各种艺术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带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各个产升级转型的当下,文化产业的升级也不容忽视。我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亮点不仅需要专业团队的参与,也急需群众的力量。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掘历史文化亮点的方式之一,全民艺术普及则是从吸引关注度的角度切入,将人们的目光焦距到文化产业上。两者相加,自下而上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二、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现状
(一)組织较为分散。群众文艺创作大多依托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载体来开展,少部分是群众自发组成的创作交流小团体。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组织,导致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不足。同时在全民艺术普及方面,资源缺乏更为合理的调配,艺术资源无可避免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古城倾斜,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距。仅仅依靠群众自身或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不仅难以实现文艺创作作品的大规模传播与文化资源的合理调配,也会给对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良性循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活动,专业人员的需求缺口较大。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群众文艺创作的水平提升受限,全民艺术普及易陷入瓶颈期。经济发达地区对专业人员早以求贤若渴,基层更是一才难求,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专业人员的缺口也越大。
(三)缺乏长效的沟通机制。畅通长效的沟通机制有利于政府了解群众的需求,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区别,而且对不同群体,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的形式也要有所侧重,这些信息都是要通过长效的沟通机制来获取的。在收集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避免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对象张冠李戴、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效果大打折扣。现如今,长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健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四)平台、渠道欠缺。平台、渠道在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中发挥的作用较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平台、渠道贯穿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的各环节,良好的平台、渠道为有利于开阔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路,也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反之亦然。乡镇缺少平台、渠道的问题更为突出,开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重复,群众的参与度不高,难以完全地让全民艺术普及落地生根。
三、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思路
(一)加宽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桥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积极承担责任。在完善原有与民间沟通机制的基础之上,加宽与民间的沟通桥梁,利用大数据采集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的样本,及时安排专家队伍分析样本。或可通过发布线上问卷或是定期调研等方式,深入一线,走入基层,倾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
(二)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训。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包含多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从源头着手,学校要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艺术培,专业技能培养,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将实践与理论能够相结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尽可能的为专业人才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专业人才引进来。同时也要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上继续深入学习,扩展视野,提升专业技能。
(三)加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丰富全民艺术普及和群众文艺创作的形式,重点关注节假日的传统庆祝方式,打造文化名片。傣族的泼水节、端午节的赛龙舟就是一种文化名片。相关部门前期要结合当地风俗与特色做好活动的安排与策划,组织开展与传统庆祝方式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助力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文化普及。
(四)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资源。“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不法分子以骗取财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文化活动信息,侵害群众的合法利益。另一面,可让人们快捷便利地获取海量的文化资源,迸发创作灵感。为此,急需提升“互联网+”的安全性,从技术层面来操作,需要整合各部门力量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信息筛选问题等各类问题。同时,宣传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安全意识的宣传,引导人们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理性利用互联网资源,防止上当受骗。进而消除群众对“互联网+”文化工作的偏见,扩大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
(五)加大资金的投入,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投资建设更多的相关平台渠道以及设施,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现如今,数字文化馆就是一个良好的整个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借助网络直播、在线展览等方式,让群众们获取资源。未来数字文化馆不仅要考虑线上的资源整合,也要将线上与线下的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立线上线下活动体验区,利用VR等先进技术,增加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此外,可考虑借助抖音和快手这类短视频、直播平台,做好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的宣传推广,为群众提供一个接地气的展示窗口。
(六)完善创作与普及的激励机制。艺术来源于生活,群众文艺创作者常深入基层创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题材鲜明的艺术作品,完善的创作与普及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调动群众文艺创作者和参与普及者的积极性。同时,应当重视对文艺创作者创作的保护,定期展示优秀作品,从而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进程。
四、结语
综上,群众文艺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缩小文化活动城乡活动差距,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资源,打通群众艺术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张莎莎.“互联网+”时代下群众文化工作创新路径[J].《时代人物》,2019(20):116-117.
[2]刘飞飞.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策略探讨[J].《中华传奇》,2019(09):177-177,179.
[3]李伟.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助力和谐社会文化建设[J].《中华传奇》,2019(11):67-68.
[4]王轶洋.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展现特色文化魅力[J].《营销界》,2019年(2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