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文素质创新教育要树民主的教风、建开放的课堂、走实践的道路。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创新;教育
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向全体,改进教法,走一条民主、开放、实践、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下面是我对当今中学语文素质创新教育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诸位专家与学者。
1 树民主的教风
教学民主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民主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美丽折射,它体现为教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待放的智慧、丰富的情感和迥异的志趣,也尊重他们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已和谐的同质思维,也尊重他们创新有余、成熟不足的异质思维,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能力发展、素质提高为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树民主的教风,首先要求教师“洗脑子”,要肯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丢掉“惟我独尊”的权威观,树立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理念。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上课时,师生平等,没有陈腐的规矩,没有所渭的师道尊严。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人人参与其中,个个畅所欲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 建开放的课堂
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生活,语文就失去了丰盈的魅力,变得干瘪乏味。诚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譬如作文教学,利用春游、秋游及寒暑假,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到工矿企业,去部队,上街头,走向自然,游历山川名胜,走人缤纷的生活,融人七彩的社会,去观察社会百态、人间万象,去体验斑斓的生活、百味人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米”,通过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欢乐的放飞中,学生思如泉涌,枯涩日久的笔写出了意想不到的佳词丽句,写出了生动活泼、文采飞扬的美文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把教学渠道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问,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让语文学习植根生活的沃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素质教育还应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课内课外相互衔接,立足课内,经营课外。例如阅读教学,教师通过课内的拓展,或选读一本书的精彩片段,或介绍书中某一典型人物,或介绍书的主要内容……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激励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中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几篇文章,仅仅满足课堂上所学,是远远不够的。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历代名家名作以及凝聚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厚人文精神和情感的名篇佳作,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铸造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底子”(北大钱理群语)。
让语文学习走向课外,还应开设选修课(如举办唐诗宋词讲座,开设文学欣赏课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文学社团。开展朗诵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办刊物,开展社会研究,进行人物专访……总之,让一切场所,整个社会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
3 走实践的道路
实践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素质教育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重视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训练中去体验语言、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训练出能力,实践出素质。“实践”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金钥匙,抓住了“实践”,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要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可以遵循由易到难、从繁互简、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开始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话,不限内容,不定时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在练胆。学生敢说以后,可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身边实际,或紧扣时代脉搏,选定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对学生从语言的简明流畅、语态的从容大方、声调的抑扬顿挫等方面提出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举办辩论会,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取材选材,善于联系想像,巧于挖掘发挥,巧于结构表达,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通过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针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薄弱这一现状,不妨以教学周为单位,开展语文实践训练活动,创设多种环境,拓展多种渠道,为学生听、说、读、写、思创造机会。如演讲辩论,阅读交流,创办班刊,佳作欣赏等,只要重视实践,就可“听”出味道,“说”出信心,“读”出韵味,“写”出佳篇,真正形成语文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质。
收稿日期:2011-10-11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创新;教育
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向全体,改进教法,走一条民主、开放、实践、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下面是我对当今中学语文素质创新教育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诸位专家与学者。
1 树民主的教风
教学民主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民主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美丽折射,它体现为教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待放的智慧、丰富的情感和迥异的志趣,也尊重他们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已和谐的同质思维,也尊重他们创新有余、成熟不足的异质思维,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能力发展、素质提高为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树民主的教风,首先要求教师“洗脑子”,要肯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丢掉“惟我独尊”的权威观,树立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理念。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上课时,师生平等,没有陈腐的规矩,没有所渭的师道尊严。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人人参与其中,个个畅所欲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 建开放的课堂
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生活,语文就失去了丰盈的魅力,变得干瘪乏味。诚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譬如作文教学,利用春游、秋游及寒暑假,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到工矿企业,去部队,上街头,走向自然,游历山川名胜,走人缤纷的生活,融人七彩的社会,去观察社会百态、人间万象,去体验斑斓的生活、百味人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米”,通过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欢乐的放飞中,学生思如泉涌,枯涩日久的笔写出了意想不到的佳词丽句,写出了生动活泼、文采飞扬的美文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把教学渠道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问,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让语文学习植根生活的沃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素质教育还应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课内课外相互衔接,立足课内,经营课外。例如阅读教学,教师通过课内的拓展,或选读一本书的精彩片段,或介绍书中某一典型人物,或介绍书的主要内容……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激励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中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几篇文章,仅仅满足课堂上所学,是远远不够的。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历代名家名作以及凝聚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厚人文精神和情感的名篇佳作,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铸造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底子”(北大钱理群语)。
让语文学习走向课外,还应开设选修课(如举办唐诗宋词讲座,开设文学欣赏课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文学社团。开展朗诵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办刊物,开展社会研究,进行人物专访……总之,让一切场所,整个社会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
3 走实践的道路
实践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素质教育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重视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训练中去体验语言、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训练出能力,实践出素质。“实践”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金钥匙,抓住了“实践”,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要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可以遵循由易到难、从繁互简、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开始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话,不限内容,不定时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在练胆。学生敢说以后,可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身边实际,或紧扣时代脉搏,选定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对学生从语言的简明流畅、语态的从容大方、声调的抑扬顿挫等方面提出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举办辩论会,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取材选材,善于联系想像,巧于挖掘发挥,巧于结构表达,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通过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针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薄弱这一现状,不妨以教学周为单位,开展语文实践训练活动,创设多种环境,拓展多种渠道,为学生听、说、读、写、思创造机会。如演讲辩论,阅读交流,创办班刊,佳作欣赏等,只要重视实践,就可“听”出味道,“说”出信心,“读”出韵味,“写”出佳篇,真正形成语文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质。
收稿日期: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