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及体会,通过总结以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教学探讨小学语文
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认为,提问应“适时”,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或者错失时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设问题情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异优化;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明确教学重点,开发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注意问题的启发性,穷根究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设问题情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的能动“对流”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燕子》一课,文后有道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文中原句,与去掉修饰成分的句子对比,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因此,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众口一词”,毫无“标新立异”。但我并不就此罢休,我是这么说的:“原句写得生动,具体,你们的回答也能说得生动、具体一点吗?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请思考一下。”一位学生受到启示,说:“读原句就像加了油盐酱醋的菜,色香味具全。而缩减后的句子则显得干巴巴的,没味道!”我及时表扬了他。于是,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原句是加了方糖的咖啡,越喝越有味;有的说,原句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有的说,原句中的燕子就像我阿姨那条美丽的花裙子,真漂亮。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生收益匪浅。
二、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异优化
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由前台的“演员”角色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从讲台下走上去,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影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坏。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君子引而不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三、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对一些高层次,教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少年润土》一文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意思非常含蓄。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由于問题大而抽象,使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一脸茫然。显然,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思维受阻,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时教师及时变换了提问的角度,设置了如下铺垫性的问题:作者笔下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他和闰土之间的感情怎样?作者说自己是少爷,少爷是什么意思?“高墙”和“天空”是指什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答了这些问题后,整个句子的含义也就迎韧而解了。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明确教学重点,开发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现实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优化课堂体问。所以,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再如《月光曲》联想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1、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2、(承接问题1的答案)兄弟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晓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郭辉雄.利用课文空白,开发思维潜能[J].
[2] 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教学探讨小学语文
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认为,提问应“适时”,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或者错失时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设问题情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异优化;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明确教学重点,开发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注意问题的启发性,穷根究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设问题情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的能动“对流”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燕子》一课,文后有道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文中原句,与去掉修饰成分的句子对比,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因此,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众口一词”,毫无“标新立异”。但我并不就此罢休,我是这么说的:“原句写得生动,具体,你们的回答也能说得生动、具体一点吗?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请思考一下。”一位学生受到启示,说:“读原句就像加了油盐酱醋的菜,色香味具全。而缩减后的句子则显得干巴巴的,没味道!”我及时表扬了他。于是,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原句是加了方糖的咖啡,越喝越有味;有的说,原句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有的说,原句中的燕子就像我阿姨那条美丽的花裙子,真漂亮。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生收益匪浅。
二、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异优化
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由前台的“演员”角色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从讲台下走上去,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影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坏。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君子引而不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三、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对一些高层次,教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少年润土》一文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意思非常含蓄。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由于問题大而抽象,使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一脸茫然。显然,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思维受阻,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时教师及时变换了提问的角度,设置了如下铺垫性的问题:作者笔下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他和闰土之间的感情怎样?作者说自己是少爷,少爷是什么意思?“高墙”和“天空”是指什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答了这些问题后,整个句子的含义也就迎韧而解了。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明确教学重点,开发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现实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优化课堂体问。所以,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再如《月光曲》联想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1、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2、(承接问题1的答案)兄弟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晓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郭辉雄.利用课文空白,开发思维潜能[J].
[2] 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