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改编、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2013年上半年给中国电影、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致青春》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从青春创伤的角度呈现了青春与爱情镜像,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痕迹与心路历程,把青春定格为永恒的记忆。
【关键词】《致青春》;青春;记忆;定格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由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改编、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2013年上半年给中国电影、给我们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部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突破了6亿,成为中国电影史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从电影的主题上来看,《致青春》摆脱了之前青春片的晦涩残酷和边缘化,让观影者在爱情观、价值观、事业观上有所呼应,找到共鸣,释放焦虑。”[1]203这部电影以温柔、亲切的笔触恢复了八零后这一代人对青春的追忆,激起了众多观众的情感共鸣,激活了了人们对自己青春、爱情的记忆。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十八岁的女主人公郑微怀着梦想考上了大学。当她进入大学之后,她发现她心目中的林静已经离开了学校。一日,她与同学陈孝正发生了矛盾,几番冲突过后,她发现自己爱上了陈孝正。但是陈孝正以学业为重,不想在大学里谈恋爱,在几经周折之后赢得了陈孝正的爱情。然而,毕业前夕,陈孝正为了自己的学业前途,瞒着郑微争取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二人的关系戛然而止。毕业后,郑微成为一名职业白领,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与陈孝正相继回到郑微所在的城市,要求重拾昔日的爱情,郑微最终离开了林静,与陈孝正保持美好的青春记忆。
《致青春》让我们重温昔日最美好的大学生活,编导通过郑微的眼睛呈现了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那巍峨、古朴的大学校门,迎新同学的热情,安静的图书馆让我们感到大学的神圣;邋遢的男生宿舍让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肮脏,也让我们想到了大学的宽松的气氛;奇异的服装让我们领悟到大学的张扬。影片也揭示了大学课堂的枯燥与无聊,很多同学有课不上,老师不得不以挂科相威胁,旷课大学生们人数太多,以至于他们在解释理由时竟然编出了雷同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给人一种轻松与幽默。这部电影对大学生活的呈现可以使那些上过大学的观众重温大学生活的美好,虽然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大学生活只是大学生活的一点一滴,反映的大学生活也并不完全符合大学生活的事实。也许他们的大学生活并不美好,关键是这种追忆可以满足观众的一种身份认同感。“无疑,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同一感。缺乏归属感,也就没有了生存感,就没有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的历程。”[2]196电影对大学生活的追忆可以激活观众的大学情愫,激发他们自己的大学生身份认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由于中国教育模式的限制,在中学阶段,我们只有拼命地学习才能通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在中学阶段我们不得不压抑我们的天性,只有进入大学,我们才可以找回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才能找回青年人的张扬、自由与狂放。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我们昔日的影子,当然,我们不同于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有他们性格中的一个侧面。徐开阳为了追求郑微可以跳湖,可以与陈孝正打架。郑微为了心中所爱的人,不惜違背传统“男追女”模式,不惜以极端方式追求陈孝正,甚至撒泼、耍赖,闹得沸沸扬扬。朱小北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时冲动砸坏了校园小卖部的货架被学校开除。电影对他们的轻狂、冲动、冷漠、躁动、迷茫、叛逆展示得特别真实、自然,影片对他们弱点的展示并没有引起我们对青春的非议,因为我们都特别渴望我们也有放肆的青春,我们也向往自己能干出出格的事情来宣示我们的与众不同。这些弱点我们身上都曾经存在过、甚至永远都没有摆脱这些弱点,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到人性的真实与温暖。
这部影片既是对我们逝去的青春的怀念,也是对我们逝去的爱情的悼念。这部影片通过几个年轻人的情感经历展现了青年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也表达了导演对爱情的思考。从电影来看,电影中并没有多少细腻、缠绵、旖旎的爱情描写,大多是描写爱情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感与挫折感。郑微为了与青梅竹马的邻家哥哥林静会合,考上了林静所在的大学。林静在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情况下出国留学,这让郑微非常痛苦、惆怅,她无所事事、心情很坏。后来她发现她爱上了出身于贫苦家庭、自闭、敏感的同学陈孝正,电影并没有太多的镜头书写他们爱情的甜蜜,而是渲染了他们情感的冲突,陈孝正对她非常冷淡,甚至严厉地训斥她。她开始以耍泼、自虐的方式引起陈孝正的注意。毕业前夕,陈孝正出国留学,郑微因为陈孝正的未来设计中没有自己愤怒地与陈孝正分手。多年后,成为一位白领丽人的郑微再度放弃了林静与陈孝正的爱情,继续寻找自己的爱情。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美丽、温柔、大方、聪慧的阮莞爱上了自己的中学同学赵世永,她对赵世永的坚守使她拒绝了众多的追求者。赵世永的背叛让她非常痛苦,但是她原谅了他的背叛。毕业之后,她怀上了赵世永的孩子,遭到了赵世永的斥责。阮莞发现了她在赵世永心目中的地位,毅然离开赵世永,决定与一位医生结婚。这时,她对爱情的感觉已经麻木,只是找一个结婚的人而已。当赵世永约她去看她盼望已久的演唱会时,她怀着对美好爱情的追忆决定赴约,在慌乱中遭遇车祸身亡。来自小县城的女孩黎维娟学习认真,聪明漂亮,也不乏善良,她很懂得保护自己。她决定与爱她几年的没有考上大学的中学同学分手,最后与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富翁结婚,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许开阳苦恋郑微没有结果,后来与门当户对的副校长的女儿曾毓结婚。张开暗恋阮莞一辈子,但不敢向阮莞表白,他怕表白之后便失去了与阮莞接近的机会。朱小北芳心暗许许开阳,但把爱深藏在心底。这部电影揭示了爱情的美好与残酷,爱情犹如精美的瓷器一样,美丽却容易破碎。女神一样的阮莞却爱上了一个浅薄、庸俗、自私、冷酷的赵世永,而且还爱得一往情深。赵世永非常自私、庸俗、冷酷,他与阮莞相爱,又与他的同学发生关系,致使那个女同学怀孕。我们不是谴责赵世永的背叛,而是谴责他的不敢负责,自己让别的女同学怀孕,却让自己的女友处理;因为他怕自己的母亲的反对,他与所爱的女人在一起,却不敢与她结婚。这是一个极端自私、卑鄙、毫无羞耻感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可能在社会上活得比其他人更自由自在。这真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随着时代的变化,爱情是否离我们渐行渐远渐无书。 从人的生长阶段来看,青春是固定的,但对于叙述者来说,青春本身不是一个凝固的、静止的概念,它自身内部存在着种族、性别、阶级、政治的差异。赵薇书写了自己对青春的理解,书写自己对青春的记忆,“当然,一旦事件发生,它们就会成为过去并永远逝去,永远不可能如它们当初发生时那样被准确重现,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记忆这一中介获取它们”[3]38。虽然回忆并不能重现当时的事件,但毕竟还是使我们在想象中重温它们。青春是美好的,又是残酷的,青春没有惯性,稍不珍惜,就过去了。我们虽然说年轻可以失败,年轻可以胡闹、叛逆,但那只不过是安慰人的话语而已,如果你真的肆意浪费你的青春,那么你将浮出惨重的代价。但我们哪个人在青春时期没有胡闹过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都有关于青春的创伤性记忆。这部影片对于青春创伤性记忆的恢复“其目的在于透过移除社会压迫和恢复记忆,来复原集体心理健康。为此,社会科学家强调必须找寻一些集体手段,透过公共纪念活动、文化再现和公共政治斗争,来消除压抑,让遭受幽禁的失落和哀伤情绪得以表达。”[4]17《致青春》和传统的励志青春片不同,这部影片书写的是创伤性记忆。其它青春电影书写的是青年人的勤奋、刻苦、奋斗,宣扬青春无悔。这部电影书写的是青年人挫折与失败。陈孝正可以说是个成功者,但他在人格上他失败了,他说他自己成了一个“残疾人”。他说:“我现在的样子,连我自己都反感。我是个残疾人。如果我还残存一点点良知的话,我知道你是我唯一爱过的人,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个爬行动物,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直立行走的。”郑微成长为一个白领丽人,但她被爱情伤得头破血流。黎维娟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但她失去了她的独立价值。张开成为一个并不成功的写手。现在,我们面对高房价、就业难、分配不公的巨大压力,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一种沉重的挫败感。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在揭开别人创伤的同时,我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转移,情感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提升。《致青春》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从青春创伤的角度呈现了青春与爱情镜像,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痕迹与心路历程,把青春定格為永恒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陶然.《致青春》对中国大陆青春类型片的转折意义[J].小说评论,2013(S1).
[2]陈旭光,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大卫·格罗斯.逝去的时间:论晚期现代文化中的记忆与遗忘[J]//陶东风.文化研究(第1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杰弗里·C·亚历山大.迈向文化创伤理论[J]//陶东风.文化研究(第1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文诺,文学博士,陇东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耿艳艳,陇东学院文学院讲师。
【关键词】《致青春》;青春;记忆;定格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由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改编、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2013年上半年给中国电影、给我们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部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突破了6亿,成为中国电影史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从电影的主题上来看,《致青春》摆脱了之前青春片的晦涩残酷和边缘化,让观影者在爱情观、价值观、事业观上有所呼应,找到共鸣,释放焦虑。”[1]203这部电影以温柔、亲切的笔触恢复了八零后这一代人对青春的追忆,激起了众多观众的情感共鸣,激活了了人们对自己青春、爱情的记忆。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十八岁的女主人公郑微怀着梦想考上了大学。当她进入大学之后,她发现她心目中的林静已经离开了学校。一日,她与同学陈孝正发生了矛盾,几番冲突过后,她发现自己爱上了陈孝正。但是陈孝正以学业为重,不想在大学里谈恋爱,在几经周折之后赢得了陈孝正的爱情。然而,毕业前夕,陈孝正为了自己的学业前途,瞒着郑微争取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二人的关系戛然而止。毕业后,郑微成为一名职业白领,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与陈孝正相继回到郑微所在的城市,要求重拾昔日的爱情,郑微最终离开了林静,与陈孝正保持美好的青春记忆。
《致青春》让我们重温昔日最美好的大学生活,编导通过郑微的眼睛呈现了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那巍峨、古朴的大学校门,迎新同学的热情,安静的图书馆让我们感到大学的神圣;邋遢的男生宿舍让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肮脏,也让我们想到了大学的宽松的气氛;奇异的服装让我们领悟到大学的张扬。影片也揭示了大学课堂的枯燥与无聊,很多同学有课不上,老师不得不以挂科相威胁,旷课大学生们人数太多,以至于他们在解释理由时竟然编出了雷同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给人一种轻松与幽默。这部电影对大学生活的呈现可以使那些上过大学的观众重温大学生活的美好,虽然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大学生活只是大学生活的一点一滴,反映的大学生活也并不完全符合大学生活的事实。也许他们的大学生活并不美好,关键是这种追忆可以满足观众的一种身份认同感。“无疑,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同一感。缺乏归属感,也就没有了生存感,就没有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的历程。”[2]196电影对大学生活的追忆可以激活观众的大学情愫,激发他们自己的大学生身份认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由于中国教育模式的限制,在中学阶段,我们只有拼命地学习才能通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在中学阶段我们不得不压抑我们的天性,只有进入大学,我们才可以找回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才能找回青年人的张扬、自由与狂放。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我们昔日的影子,当然,我们不同于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有他们性格中的一个侧面。徐开阳为了追求郑微可以跳湖,可以与陈孝正打架。郑微为了心中所爱的人,不惜違背传统“男追女”模式,不惜以极端方式追求陈孝正,甚至撒泼、耍赖,闹得沸沸扬扬。朱小北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时冲动砸坏了校园小卖部的货架被学校开除。电影对他们的轻狂、冲动、冷漠、躁动、迷茫、叛逆展示得特别真实、自然,影片对他们弱点的展示并没有引起我们对青春的非议,因为我们都特别渴望我们也有放肆的青春,我们也向往自己能干出出格的事情来宣示我们的与众不同。这些弱点我们身上都曾经存在过、甚至永远都没有摆脱这些弱点,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到人性的真实与温暖。
这部影片既是对我们逝去的青春的怀念,也是对我们逝去的爱情的悼念。这部影片通过几个年轻人的情感经历展现了青年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也表达了导演对爱情的思考。从电影来看,电影中并没有多少细腻、缠绵、旖旎的爱情描写,大多是描写爱情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感与挫折感。郑微为了与青梅竹马的邻家哥哥林静会合,考上了林静所在的大学。林静在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情况下出国留学,这让郑微非常痛苦、惆怅,她无所事事、心情很坏。后来她发现她爱上了出身于贫苦家庭、自闭、敏感的同学陈孝正,电影并没有太多的镜头书写他们爱情的甜蜜,而是渲染了他们情感的冲突,陈孝正对她非常冷淡,甚至严厉地训斥她。她开始以耍泼、自虐的方式引起陈孝正的注意。毕业前夕,陈孝正出国留学,郑微因为陈孝正的未来设计中没有自己愤怒地与陈孝正分手。多年后,成为一位白领丽人的郑微再度放弃了林静与陈孝正的爱情,继续寻找自己的爱情。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美丽、温柔、大方、聪慧的阮莞爱上了自己的中学同学赵世永,她对赵世永的坚守使她拒绝了众多的追求者。赵世永的背叛让她非常痛苦,但是她原谅了他的背叛。毕业之后,她怀上了赵世永的孩子,遭到了赵世永的斥责。阮莞发现了她在赵世永心目中的地位,毅然离开赵世永,决定与一位医生结婚。这时,她对爱情的感觉已经麻木,只是找一个结婚的人而已。当赵世永约她去看她盼望已久的演唱会时,她怀着对美好爱情的追忆决定赴约,在慌乱中遭遇车祸身亡。来自小县城的女孩黎维娟学习认真,聪明漂亮,也不乏善良,她很懂得保护自己。她决定与爱她几年的没有考上大学的中学同学分手,最后与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富翁结婚,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许开阳苦恋郑微没有结果,后来与门当户对的副校长的女儿曾毓结婚。张开暗恋阮莞一辈子,但不敢向阮莞表白,他怕表白之后便失去了与阮莞接近的机会。朱小北芳心暗许许开阳,但把爱深藏在心底。这部电影揭示了爱情的美好与残酷,爱情犹如精美的瓷器一样,美丽却容易破碎。女神一样的阮莞却爱上了一个浅薄、庸俗、自私、冷酷的赵世永,而且还爱得一往情深。赵世永非常自私、庸俗、冷酷,他与阮莞相爱,又与他的同学发生关系,致使那个女同学怀孕。我们不是谴责赵世永的背叛,而是谴责他的不敢负责,自己让别的女同学怀孕,却让自己的女友处理;因为他怕自己的母亲的反对,他与所爱的女人在一起,却不敢与她结婚。这是一个极端自私、卑鄙、毫无羞耻感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可能在社会上活得比其他人更自由自在。这真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随着时代的变化,爱情是否离我们渐行渐远渐无书。 从人的生长阶段来看,青春是固定的,但对于叙述者来说,青春本身不是一个凝固的、静止的概念,它自身内部存在着种族、性别、阶级、政治的差异。赵薇书写了自己对青春的理解,书写自己对青春的记忆,“当然,一旦事件发生,它们就会成为过去并永远逝去,永远不可能如它们当初发生时那样被准确重现,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记忆这一中介获取它们”[3]38。虽然回忆并不能重现当时的事件,但毕竟还是使我们在想象中重温它们。青春是美好的,又是残酷的,青春没有惯性,稍不珍惜,就过去了。我们虽然说年轻可以失败,年轻可以胡闹、叛逆,但那只不过是安慰人的话语而已,如果你真的肆意浪费你的青春,那么你将浮出惨重的代价。但我们哪个人在青春时期没有胡闹过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都有关于青春的创伤性记忆。这部影片对于青春创伤性记忆的恢复“其目的在于透过移除社会压迫和恢复记忆,来复原集体心理健康。为此,社会科学家强调必须找寻一些集体手段,透过公共纪念活动、文化再现和公共政治斗争,来消除压抑,让遭受幽禁的失落和哀伤情绪得以表达。”[4]17《致青春》和传统的励志青春片不同,这部影片书写的是创伤性记忆。其它青春电影书写的是青年人的勤奋、刻苦、奋斗,宣扬青春无悔。这部电影书写的是青年人挫折与失败。陈孝正可以说是个成功者,但他在人格上他失败了,他说他自己成了一个“残疾人”。他说:“我现在的样子,连我自己都反感。我是个残疾人。如果我还残存一点点良知的话,我知道你是我唯一爱过的人,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个爬行动物,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直立行走的。”郑微成长为一个白领丽人,但她被爱情伤得头破血流。黎维娟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但她失去了她的独立价值。张开成为一个并不成功的写手。现在,我们面对高房价、就业难、分配不公的巨大压力,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一种沉重的挫败感。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在揭开别人创伤的同时,我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转移,情感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提升。《致青春》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从青春创伤的角度呈现了青春与爱情镜像,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痕迹与心路历程,把青春定格為永恒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陶然.《致青春》对中国大陆青春类型片的转折意义[J].小说评论,2013(S1).
[2]陈旭光,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大卫·格罗斯.逝去的时间:论晚期现代文化中的记忆与遗忘[J]//陶东风.文化研究(第1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杰弗里·C·亚历山大.迈向文化创伤理论[J]//陶东风.文化研究(第1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文诺,文学博士,陇东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耿艳艳,陇东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