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怀旧、残酷青春与暴力美学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un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台湾本土电影而言,《艋胛》的意义并不是破票房纪录,而是为台湾电影产业提供了一个小成本商业电影的良好范例。从电影本文的角度分析,《艋胛》的成功是有意无意地遵循了台湾电影产业发展的文化脉络,与台湾本土思想、青春电影类型的繁荣等不无关系。
  【关键词】 台湾电影;《艋胛》;本土怀旧;残酷青春;暴力美学《艋舺》在台湾本土票房近2.6亿元,超过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对台湾电影产业与电影人来说,《艋胛》的叫好又叫座是一大盛事。这部电影对于台湾本土电影来说,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破票房纪录,而是为台湾电影产业提供了一个小成本商业电影的良好范例。
  2008年《海角七号》取得巨大成功,随后《情非得以生存之道》、《九降风》、《练习曲》等的跟进让人看到台湾电影产业复兴的希望。但是,2009年台湾本土影片又一片沉寂,反响平淡,让人怀疑《海角七号》的成功也许只是偶然的。《艋胛》的再度走红,让人明白台湾本土影片还是有一定的观众的,只是如何吸引观众走入影院呢?《艋胛》有意为之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复制并参照的。《海角七号》更多无心插柳的行为,是故事本身暗合社会情绪引起的口碑效应,所以票房是逐渐累积的。而《艋胛》从一开始就极具商业意识,无论是电影策划、行销等都考虑市场需求,以商业模式运作。《艋胛》在放映前就已为大众为所知,吊足胃口,放映六天票房即破亿,成为破亿速度最快的台湾本土电影。
  台湾新浪潮电影极具艺术气息,在此影响下台湾电影人普遍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而忽视其产业性格,更注重创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对受众不够重视。《艋胛》依然延续台湾电影关注现实的人文传统,但是钮承泽导演等主创人员开始意识到观众、市场对电影的意义,有意识地进行商业化探索并取得成功。《艋胛》最鼓舞人心的是,证明了台湾本土电影具备商业运作能力和票房实力,是可以艺术与商业双赢的。
  什么样的故事,怎么讲述故事?这是电影成败与否的基础。失去“故事”的依附,电影行销是无源之水。《艋胛》的成功与其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不无关系,但是故事本身对台湾观众的吸引力是其成功的关键,而且在主题内容上也有合理的选择。
  一、本土题材:“台湾主体性”隐喻
  因为特殊的历史境遇,相比中国其他省份,台湾特别强调“本土”以及所谓的“主体性”。尽管台湾岛内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对主体性有其不同的理解,但是“本土”几乎成为最大的正确。在政治宣导、报刊媒介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台湾民众对“台湾主体性”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文艺创作方面看,本土题材相对而言就具有某种“主体性”隐喻的味道。台湾近期比较红火的影视或表演艺术,倾向于本土题材:例如,电影《海角七号》、《练习曲》,话剧《宝岛一村》则是表现外省族群如何融入台湾本土的。在电影题材与场景上,《艋胛》讨巧地选择了台湾观众喜闻乐见、倍感亲切的本土老城区——艋胛。
  “艋胛”进入影视视野,导演钮承泽表示,艋舺是一个古老的城区,从最早唐山过台湾的移民时代,到日本人统治台湾,艋胛可以说是台北市的缘起。“艋胛一直是一个丰富、瑰丽的、生猛的,一个简直可以是北台湾的一个代表!所以我觉得很感谢艋胛带给我们所有人不管是历史上、生活上、想象上的一种图腾一般的地位,所以有一部电影要讲艋胛,我觉得那首先就已经是相当能和大家沟通了。尤其电影中丰富的视觉色彩和动作,所有的元素和情感的表達方式,都是最原汁原味的台湾味道。”[1]影片镜头从未离开艋胛,灯红酒绿的玩乐场所、烧香拜佛的寺庙、赵又廷妈妈开的发廊。艋胛是当时台北的中心地带,是昔日之繁华世界的缩影,而大大小小的帮派在这里滋生蔓延。影片中镜头扫过整片整片的街区、艋胛的菜市场、狭窄的巷弄、低矮的围墙等,这些都是台湾老城区旧日风貌的影像再现。《艋胛》选择老台北城区作为表现对象与故事场景,以这个贯串台湾历史的生猛老街区作为台湾故事的隐喻。
  对于“艋胛”这块地方的氛围重现,是影片的本土情怀体现。艋胛极具生活的热情与动力:灯红酒绿的玩乐场所与烧香拜佛的寺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黑帮成员与普通民众,这一切都是那么协调。对于台湾本土观众来说,这的确是一部极“台湾化”的影片,片中大段闽南语对白、太子帮成员们身上花花绿绿的衬衫、巷道里的摊位小店都可能引起强烈共鸣。艋胛虽然黑帮势力浓厚,但黑帮在这里是一个保护者的角色,颇受到一般大众的尊重。这里的黑白与大众想象中的无恶不作不同,面对草民他们是强者,但对外来者则处于弱势。艋胛黑帮更多是盗亦有道的地方老大。在《艋胛》中,黑帮老大与常人似乎无异。电影中,蚊子(赵又廷饰)第一次被带到大仔家里去吃饭,发现黑帮原来是寻常人家,也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有人默默送来一个东西,放在大仔面前,赵又廷故意站起身来去看,是一个手指头,大仔面无表情继续吃饭看报纸,这就是黑帮,砍手不耽误吃饭。当蚊子第一次见到如此市井气的黑帮大家族时,白猴为他的解释很经典,他说:“这是正港的台湾黑道,俗搁有力。”而影片中,黑帮老大和儿子唱歌的一幕场景,更是充满亲情的韵味,父子之间其乐融融;这让蚊子倍感羡慕,后来他应邀加入合唱。
  二、怀旧基调:坚守与断裂
  可以说《海角七号》的成功和怀旧基调、集体记忆是分不开的,《艋胛》显然也洞察到了这一点。当前的台湾社会弥漫着一股怀旧情绪。回溯近两年在台湾本岛风靡一时的文艺作品,电影《海角七号》、电视剧《光阴的故事》、话剧《宝岛一村》等,表现形式虽然不同,题材也不尽相同,所刻画的族群有本省人也有外省人,但是一致的是“怀旧”的基调。《艋胛》延续了这股怀旧潮,影片以20世纪80年中学生堕入黑帮的故事带出少年成长史,以及80年代的艋胛社区华丽生猛鱼龙混杂的生活空间。《艋胛》虽然是年轻人的故事,讲的却不是青春,而是记忆,是对台湾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怀的纪念。最主要的是,电影里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艋胛》是钮承泽蓦然回首的一盏灯,就像他上片前说:“那是一段年轻、无惧、相信友谊与梦想的岁月,我把它找回来、纪录下来。”他拍《艋胛》,照亮自己,更点燃观众心中年轻、纯粹的梦想。《艋胛》是一部怀旧电影,透过淡淡的黄色滤镜显露的怀旧风,慢镜头打斗时的舒缓音乐,衣裳服饰道具布景的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豆导对80年代青春时光的无限深情。整部影片的色调基本上以黄和黑为主,给一种炎热和残酷的感觉,从背景色调的冷来烘托演员表演的热,故事的时代背景的两次提示也让我们感觉影片的时代气息:80年代的台北风情。可以说,《艋胛》成功勾连起观众的成长记忆和怀旧情绪。   《艋胛》之所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与该剧真实再现台湾20世纪80年代的老城区风情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与台湾社会现状不无关系,该剧暗合台湾社会的怀旧热潮。怀旧往往是因为不满现实,希望从过去寻找慰藉和力量。记忆有两种,都是指向与现在不同的过去。“对过去事情的怀恋总是以当下的恐惧、不满、焦虑或不安为背景出现的,即使这些东西并未在意识中凸显出来;正是这些情感和认知状态带来了认同断裂的威胁,而怀旧试图通过运筹我们在连续性上的心理资源,来消除或者转移这种威胁。”[2]107-108台湾社会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近年政党恶斗、族群撕裂,人们普遍不满现状。令人失望的现实使得台湾民众频频回顾过去,本土怀旧题材成为热门,这与电影《海角七号》、话剧《宝岛一村》、电视剧《光阴的故事》等的爆红有异曲同工之妙。《艋胛》透过怀旧的方式,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唤起更多当年的记忆。导演钮承泽认为,这部电影是一股社会情绪的抒解。《艋胛》虽然是黑帮背景,但更主要的却是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义气与温情。正如近年热衷于怀旧题材的台湾电视鬼才王伟忠所说的:“怀旧风、温暖风的故事是有共鸣的,台湾在蓝绿斗争,看看以前的人给人什么样的温暖、什么样的团结,友情、亲情、爱情是如何单纯等。”
  《艋胛》有着台湾历史的痕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社会,伴随着经济起飞经历了一场社会变迁。转型时期总会有阵痛所伴随,无论是宏观的社会还是微观的人。这就是《艋胛》现实社会生态,影片通过这种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从而令电影有着厚实的历史感,剧中人物被历史与文明的车轮所碾碎的梦想和生活,则贴近了现实中多少有所磕磕碰碰的观众的感受。变通与否,传统族群的秩序维护和年轻一代的友情义气就在这种背景下迎来生死考验,恰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局势。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总会面临种种选择,在传统与现代、坚守与改变的种种纠结中究竟何去何从?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也许就转变了方向,改变了未来面貌。《艋胛》中主人公为了保住艋胛这块地盘,选择了与外来侵入者合作,但最终的结局却不是他想要的,最终却毁灭了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艋胛传统的社会关系已经没落,自然而然受到新的或外来势力的冲击,无视枪,不认同枪的威力是不合时宜的。但从道义上讲,枪不符合传统帮派的道义,因为直面死亡、过于惨烈。父辈人物角色的引入让《艋胛》拥有一定的历史感,年轻人不想走上一辈走过的老路,却还是落入帮派兄弟间反目成仇的窠臼。艋胛传统的黑道秩序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威胁,外省人灰狼(钮承泽饰)要求和艋胛的老大们合作遭到拒绝。此时,和尚由于得知父辈们之间的事情对本土庙口帮的老大心怀不满,在另一本土帮派叛逆年轻世代文谦的怂恿下陷入一场阴谋。面对选择时的无奈挣扎不仅仅表现在是坚守自身传统还是与往来者合作上,也表现在本土黑帮的老一辈与年轻一辈的代沟上。老一辈的黑帮大佬坚持过去的管理模式,选择传统刀枪认为西式枪支是罪恶的。但年轻一代的文谦、和尚则开始意识到先进技术装备的重要性,他们倾向与外省黑帮合作。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新旧世代对艋胛本土帮派历史命运的不同认识,导致艋胛街区的动荡不安。从某种程度上,《艋胛》是风雨飘摇的台湾80年代命运的写照。
  三、流行元素:残酷青春物语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品格,这也是电影与流行文化相契合的点。流行文化可能带来某种类型影片的繁荣,而影片也会带动某些流行文化风潮。流行文化是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生产,青春年华里爱情、友情的迷茫困惑都是流行文化常用的重要元素,而这些都可以在《艋胛》里若隐若现。青春往往与梦想、追求等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大众文化所追逐的对象。青春电影与偶像明星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一切又与流行文化元素息息相关。
  杨德昌曾说过,台湾电影只有两种青春电影和非青春电影。虽然台湾电影在华语圈中处于弱势,但与大陆、香港相比,青春成长题材的电影则如同一股暗流绵延不断成绩卓著,可谓一枝独秀。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浪潮时期的侯孝贤的《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风柜里来的人》,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台湾电影人就已注重通过少年儿童的成长困惑来反映整个社会。对青春题材台湾电影人可谓孜孜不倦的关注,从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到大热的“黑马”《海角七号》,都是青春题材的,其他诸多《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练习曲》、《九降风》、《渺渺》等一系列表现不俗的电影都是中学生题材的。《艋胛》的主人公同样是学生。
  校园生活是台湾青春片的杀手锏。每个人都曾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过,残酷的青春和成长的痛楚都让人记忆犹新。《艋胛》讲述20世纪80年代,台湾艋胛地区的几个年轻人的故事,几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街头少年成长史,以他们青春的灿烂与幻灭为叙述主轴。在艋胛鱼龙混杂的老城区,暗潮汹涌、危机四伏,在黑道与友情、背叛与义气、断裂与坚守中他们或喋血街头或玩命天涯。电影有着钮承泽的青春痕迹,导演把自己的青春情怀投射在片中“太子帮”阮经天、赵又廷、凤小岳等一众少年身上,演绎热血往事,《艋胛》也被称为“生猛而华丽的青春动作片”。
  “17岁那年,我们一起走进大人的世界,并且一去不回。”《艋胛》中“蚊子”17岁搬到艋胛,因为一根鸡腿而踏入黑道,加入由和尚(阮经天饰)、志龙太子(凤小岳饰)等组成的“庙口”,并结为太子帮。故事由此开始,对母亲的责问,蚊子如此解释自己加入黑帮回答:“我从小就没有朋友……”显然,这里的黑帮混杂着友情义气,年少的他們并不知道江湖险恶,他们希望的只是拥有朋友不孤单。与此前的校园小混混题材的《九降风》相比,《艋胛》的学生生活更具暴力和血腥,因为出身自黑帮家庭,所以也更接近真实的黑帮。影片中,黑帮的打斗被美化与虚化处理,但青春的转瞬即逝、不堪一击还是令人扼腕。《九降风》中新竹少年的青春在误会、车祸、退学等等中流逝;台北艋胛的少年,他们的青春在老庙的高香结拜、街头打杀中泯灭。浑浑噩噩中误入青春歧途:围墙标志着蚊子告别校园,踏入黑道的一刻。这个桥段并不陌生,在日本残酷青春片《蓝色青春》里出现过。热爱棒球的不良少年木村在翻越校园和外界之间的铁丝网时也回头留恋的张望了一下。而在《艋胛》中,围墙分别出现在开头和末尾,踏入围墙意味着进入另一个世界。   表现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与误入歧路的题材并不少见,大多充斥着成长的痛楚与无奈。正因为这些纠结无比的抉择,那些误入歧途的灵魂才让观众想起自己曾经的迷茫郁结与勇敢无畏,而那未经世事沾染的单纯更是弥足珍贵而令人怀念。尽显无知无畏奔烈的极限。残酷青春题材之所以长演不衰,是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友情和背叛都是如影随形。但人们不再轻易受伤害,开始更多考虑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长大了”——进入成人的世界,开始诸多顾虑。《艋胛》从开始到结尾,在两辈、两派、两地黑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因为友情与义气,青春年少的他们义无反顾地出手,赔上自己的未来甚至生命。
  四、文艺黑帮:暴力美学
  关于《艋胛》究竟是青春题材还是黑帮电影,争论不休。为了舆论视听,影片在宣传中,一再强调“太子帮”:“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义气。”这种辩解让人觉得,《艋胛》就是一部黑帮电影,只是影片的叙事对象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少年仔”,再借由这个角度,慢慢撕开整个黑帮交迭的兴衰。大众离黑帮的距离较为遥远,但不管承认与否,在华语圈中,黑帮电影素来是香港的强项,《古惑仔》影响了几乎一代人,《无间道》等相关电影亦表现不俗。与大陆、香港的黑帮电影的不同,《艋胛》有着台湾电影的惯有的唯美文艺范。台湾这类电影似乎蛮多,画面有些唯美,是青涩的年少韵味。
  用“暴力美学”来言说《艋胛》中的黑帮打斗场面一点都不过分。其实,《艋胛》的文本叙事是一个非常典型化的黑帮电影的模式,从兄弟间的亲密无间开始,最终分裂到相互对立的位置之上。剧中主角以热血青年的身份为友情、爱情或者亲情挥洒着青春的血泪,但是在当下观众追求真实感的审美状态的背景之下,影片的难度在于如何让这种“戏剧性”看起来真实可信。于是导演钮承泽为影片添加了诸多情感描写的细节,比如剧中“蚊子”对少爷父亲的错位感情,以及和尚对“蚊子”超出了友情的付出。利益纷争的帮派,生命鲜活的个体,形成了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了《艋胛》的别具一格。《艋胛》没有跟大片之风去过度追求场面的恢弘,而是更加凸显了这些台湾电影一直以来的诗意现实色彩,才让它有了能够让台湾本土观众跳出电影本身而去回味影片背后那个年代的魅力。[3]唯美的画面、优雅的情调、舒缓的音乐,使《艋胛》的打斗场面有着一种力的美。为了打出台湾人的移民性格,为了生动表现街头打斗的特质,钮承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们专门请来了韩国片《老男孩》和《怪物》的动作指导,“我想把台湾人打架的那种狠劲、移民性格和肾上腺素拍出来”。《艋胛》的打斗动作有着极强的真实感,节奏明显,紧凑而充满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的场面并不是让人觉得恐惧,反而有一种力度与美感。这应该归功与电影的配乐与画面布局。
  电影配乐与唯美画面是《艋胛》区别于一般黑帮电影而具有小清新风格的另一因素。与台湾文艺片相同的是,除去台湾的旧风情,精心制作的电影原声也是《艋胛》一大亮点。片中丝丝入扣的音乐的确为略显缓慢的影片节奏加分,当太子帮五人来到山上,结束了一整天集训后,还有人抱着吉他通过音乐传达复杂微妙的情绪。这些配乐不仅唯美浪漫,同时还填补了画面和对白之间的空隙,有着欲说还休的淡淡忧愁。影片另一出色的是面画的色彩感。做偶像剧导演多年的豆导,对镜头的唯美运用,以及灯光的处理,确实很美好很梦幻,大光圈背景虚化外带深焦以及镜外成像的精确运用,在画面叙事效果上确实很引人入胜。电影中,“樱花”多次出现,别有用心者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是台湾日本情结的体现。但是这里我仅仅谈论樱花的画面感。父亲在日本寄给母亲一张印着樱花的明信片,蚊子把它贴在衣柜的镜子上。这一方面是蚊子对父爱的渴望,另一方面则为后来外省帮老大“灰狼”发现“蚊子”是自己儿子埋下伏笔。随后的打斗中“樱花”又出现了两次,其一是白猴打架后吐出的牙血,另一次则是和尚被砍中时喷溅在空中的鲜血。因为影片的叙述者是“蚊子”,通过蚊子的眼睛去看去感受,所以蚊子看见的樱花是血红的漫天飞舞。这个时候,蚊子的女友望着妓院蚊帐上的樱花憧憬,想起蚊子带她去看电影的承诺,她还不知蚊子已血溅街头。不可否认,“樱花”在电影中代表了美好的憧憬。闷骚的配乐与飞舞的樱花,使得街头打斗不仅仅是血腥与残酷,而有着一种浪漫感伤。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艋胛》虽然是以黑帮为表现题材和故事背景,但是却延续了台湾电影浓重的人文主义情怀,关注现实人生与唯美的艺术追求在影片中依然一脉相承、可圈可点。这可以说是《艋胛》的台湾特色,也使其不受家長排斥,为其商业上的成功助力。
  [1]《艋胛》再创国片奇迹 台湾商业电影跨出重要一步[EB/OL].(2010-2-12). http://www.ethan168mn.com/bbs/simple/?t18278.html.
  [2]弗雷德·戴维斯.怀旧和认同[G]//周宪.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达达先生.艋胛:商业的气魄,文艺的气质[EB/OL].
  http://zone.ku6.com/viewfilm/7081.html.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星球》是英国BBC公司历时四年拍摄完成的大型专题纪录片。该片用镜头探寻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探讨人类与自然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本片精致而优美的镜头语言与音乐语言融汇交集,美妙的视听语汇连缀,将纪录片这一多维时空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 记录片;《人类星球》;视听语汇    在制作过《地球脉动》与《生命脉动》等成功的纪录片系列之后,BB
期刊
【摘要】 “圆”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客家土圆楼作为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是客家人将其人格理想倾注其中的精神殿堂。土楼形态的方圆轨迹演绎、圆融美学的八卦布局构造、向心有序的内部建筑空间,处处体现出尚圆文化对客家土圆楼的渗透。  【关键词】 尚圆;客家;土圆楼中国人崇尚圆形是千百年不变的传统,客家人尚圆就源于对中原的文化认同与一种自觉的传承。这种尚圆心理不仅渗透到客家人的语言、风俗习惯
期刊
【摘要】朱光潜将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作了区分。然而在此基础上,他仍然无法解释悲剧的崇高感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回到康德关于崇高是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观点,发现对于崇高感而言,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在发生机制上是相同的;并利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描述了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过程,将苦情戏的大团圆结局解释为这一过程在剧本创作上的心理沉淀。  
期刊
【摘要】歌剧是综合性艺术,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在综合性特点方面发掘不够。本文以原创歌剧《红河谷》对题材选取与创作、音乐、导演、演员等方面的创作为例,说明综合性特点的挖掘和歌剧各部门综合协作在打造原创歌剧的重要性。    【关键词】 歌剧;综合性;中国原创歌剧;创作    歌剧之所以被称为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水平象征的艺术形式,就在于它有其他舞台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综合
期刊
【摘要】功能和形式一直是产品设计永远的话题,两者究竟哪一居于主要地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之下都有所不同,这与消费者的心态、偏好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特定时期,人们摒弃华而不实追求功能至上,过一段时间人们又对有着优美外观的设计万分追捧。经典的设计作品都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既能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又能在形式上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北欧的设计风格,在近现代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广泛认可,
期刊
【摘要】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本文从古法、笔情、刀趣、新意四个方面着手,对篆刻创作之道进行阐述。  【关键词】 古法;笔情;刀趣;新意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就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
期刊
【摘要】首届中国歌剧节在福州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我国歌剧创作的繁荣景象,也留下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在观摩了歌剧节的所有剧目后,从歌剧音乐创作的角度对中国歌剧的创作进行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 歌剧节;反思;中国歌剧;西方歌剧    一  在福建举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获得圆满成功,歌剧展开了笑颜,作曲家们乐开了怀,这是个收获的时节!  西方歌剧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两百多年的辉煌后,在2
期刊
【摘要】喜剧电影《人在囧途》通过呈现困境中身份地位迥然各异的两个人的磨合,试图达到对社会上弥漫的贫富之间矛盾的和解:这一意图隐含在回家/返乡这一有关“家”的隐喻当中,因而使得电影别具温情;但问题是这一和解并非真的和解,而只是中产阶级一厢情愿式的想象,其以底层迈向中产阶级的方式表现出对两个阶(级)层间矛盾的遮蔽:底层作为底层的结构性存在一仍其旧,改变的只是底层中往上升的个体性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影片
期刊
编者按: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是赵薇从演员到導演一次华丽转身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由海峡两岸当红影星赵又廷、杨子姗、韩庚、江疏影等领衔主演。该片于2013年4月开始在全国公映,最终创下7亿多的票房佳绩,使赵薇成功跻身内地导演“亿元俱乐部”。《致青春》表现出了强大的票房能力,其浓浓的怀旧气息掀起一股全民缅怀青春的热潮。但作为赵薇的处女作,影片似
期刊
【摘要】福建著名戏曲剧作家郑怀兴先生的《青蛙记》,几经修编后改为歌仔戏剧本,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演出,前后以实验剧《荷塘梦》与镜框式舞台《荷塘蛙声》两种方式表演,历经不同导演的编排手法与诠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出样貌。同时在本剧的编排演出过程中,亦引发歌仔戏音乐创作上的许多改革之处:其一是音乐设计的巧思,近年来作曲家试图在不同剧目中,为营造角色情绪与渲染气氛的音乐安排上,有意突显“剧种性特色”乐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