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使众多行业受到重创。然而,文化产业却逆势而长:不但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也受到民间资本的热情追捧。2011年,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大量资本和热钱涌入,诸多投资人到该领域挖掘机会。
最明显的现象是大批文化产业基金拔地而起。2011年7月6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揭牌,它是我国成立的首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是由财政部、中银国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目标规模200亿元。与此同时,各投资机构、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文化产业基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月1日,我国文化产业基金至少已经有40家。
文化投资热景
众多资本和热钱接连涌入文化产业,形成一派不差钱的盛景。
2011年11月3日,东方集团宣布与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亿元设立北京太阳火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各地方也纷纷成立文化产业基金,以浙江为例,几年内累计超过1300亿元民营资本进军浙江文化产业。
根据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在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从资本活跃度看,2010年,有多只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整体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文化产业中上市企业超过10家。
在此盛景下,保守的银行资本也加入文化产业的投资中,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向文化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与此同时,截至2011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630多亿元,为3300多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截至2011年10月,中国银行对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55.8亿元。
2011年末,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火爆银幕,背后是民生银行为其提供的1.5亿元巨额贷款支撑电影拍摄。电影《龙门飞甲》亦获得北京银行力挺,获得了1亿元贷款。银行业与电影产业的结合正在走向一个转折点。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共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电影票房比2010年增长了30%。
除了银行支持文化产业之外,房地产业、煤炭业和创投的热钱均对电影表现出更大的兴趣。IDG成为“触电”的明星机构,熊晓鸽因个人情结投拍电影《高考1977》之后,这位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文化产业,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时尚》杂志集团、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之后,又开始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随着保利博纳的上市,IDG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之路又多了一座里程碑。
除了影视投资,热钱还在传媒、出版、动漫等领域汹涌澎湃。尽管如此,文化产业的诸多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2012年,文化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领域。
投资机构“文”风动
1月5日,在2012首届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高成长高峰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经理徐康表示,该基金预期自2012年起,每年在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
各投资机构亦将文化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以湖南广电为背景的达晨创投一向重视文化产业,达晨创投北京分公司副总司理徐慧曾表示,达晨创投预计2012年在文化产业投资规模为5-8亿元。
文化产业之所以收到如此热捧,是因为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所需资金规模较小,在国家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内容产业进行鼓励之时,资本得以大规模涌入获取超额回报。
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例,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可低至1000万元以下,高至6亿元以上,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规模为5000万元至2亿元左右;而达晨创投的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度也仅在1亿元左右。
事实上,尽管投资人将文化产业视为挖掘真金白银的宝地,但在投资时仍然有其标准。
管理资金105亿元,投资企业累计140余家的达晨创投在文化产业领域曾成功投资蓝色光标,推动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成为“中国公关第一股”。徐慧以其经历为例,表示投资文化产业公司,团队管理能力是她的第一考量因素。“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主要靠人。这个行业的黏着度较低,如何黏住客户,在于团队做出来的东西和售后服务要强。” 其实,将团队管理和整合资源能力作为首要考察对象,是投资机构面对文化企业时的惯常做法。
在2012首届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高成长高峰论坛中,诸多投资机构表示在文化产业领域将会有新动作。博大创投、浙商创投等投资基金纷纷表示,开始重视影视文化,并希望加大投资。
尽管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机遇广泛存在,但随着投资机构大量进入该领域,项目争夺已经十分激烈。未来,文化产业领域或将会展开激烈的项目战。
隐藏的担忧
尽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值投资热点,但亦有业内人士对产业泡沫和投资风险产生担忧。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黄知才表示:“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些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
黄知才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跟随一个国家级调研项目走访了不少地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发现只有极少数园区经营得比较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黄知才发现:“这些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意义要超过实质意义,聚焦文化创意内容的不多。大多数园区的占地面积不小,但吸引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有些沦为圈地的借口。”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崛地而起,但众多产业园区仅停留在盖楼、收取租金等层面。文化产业园实际上要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和内容。“文化产业发展的泡沫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思路和模式存在问题。”黄知才认为,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内容的关注不够,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产业运行模式需要转变,资源整合的水平有待提高。
火眼金睛的投资人在投资文化产业时,更加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以电影为例,对电影的投资开始向海外延伸。有海外背景的基金在获得更多中国电影版权的同时在国外推广经营和深度开发。
在文化产业,基金身影日趋活跃,不仅仅局限在上游内容生产领域,还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掘金。
纵观整个文化产业,要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完整有效的文化产业链是有效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价值不断创新和增值的过程,包括创意的生成、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供应链管理、消费者服务等方面,价值链的整合将成为新的看点。
最明显的现象是大批文化产业基金拔地而起。2011年7月6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揭牌,它是我国成立的首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是由财政部、中银国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目标规模200亿元。与此同时,各投资机构、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文化产业基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月1日,我国文化产业基金至少已经有40家。
文化投资热景
众多资本和热钱接连涌入文化产业,形成一派不差钱的盛景。
2011年11月3日,东方集团宣布与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亿元设立北京太阳火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各地方也纷纷成立文化产业基金,以浙江为例,几年内累计超过1300亿元民营资本进军浙江文化产业。
根据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在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从资本活跃度看,2010年,有多只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整体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文化产业中上市企业超过10家。
在此盛景下,保守的银行资本也加入文化产业的投资中,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向文化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与此同时,截至2011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630多亿元,为3300多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截至2011年10月,中国银行对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55.8亿元。
2011年末,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火爆银幕,背后是民生银行为其提供的1.5亿元巨额贷款支撑电影拍摄。电影《龙门飞甲》亦获得北京银行力挺,获得了1亿元贷款。银行业与电影产业的结合正在走向一个转折点。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共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电影票房比2010年增长了30%。
除了银行支持文化产业之外,房地产业、煤炭业和创投的热钱均对电影表现出更大的兴趣。IDG成为“触电”的明星机构,熊晓鸽因个人情结投拍电影《高考1977》之后,这位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文化产业,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时尚》杂志集团、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之后,又开始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随着保利博纳的上市,IDG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之路又多了一座里程碑。
除了影视投资,热钱还在传媒、出版、动漫等领域汹涌澎湃。尽管如此,文化产业的诸多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2012年,文化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领域。
投资机构“文”风动
1月5日,在2012首届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高成长高峰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经理徐康表示,该基金预期自2012年起,每年在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
各投资机构亦将文化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以湖南广电为背景的达晨创投一向重视文化产业,达晨创投北京分公司副总司理徐慧曾表示,达晨创投预计2012年在文化产业投资规模为5-8亿元。
文化产业之所以收到如此热捧,是因为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所需资金规模较小,在国家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内容产业进行鼓励之时,资本得以大规模涌入获取超额回报。
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例,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可低至1000万元以下,高至6亿元以上,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规模为5000万元至2亿元左右;而达晨创投的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度也仅在1亿元左右。
事实上,尽管投资人将文化产业视为挖掘真金白银的宝地,但在投资时仍然有其标准。
管理资金105亿元,投资企业累计140余家的达晨创投在文化产业领域曾成功投资蓝色光标,推动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成为“中国公关第一股”。徐慧以其经历为例,表示投资文化产业公司,团队管理能力是她的第一考量因素。“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主要靠人。这个行业的黏着度较低,如何黏住客户,在于团队做出来的东西和售后服务要强。” 其实,将团队管理和整合资源能力作为首要考察对象,是投资机构面对文化企业时的惯常做法。
在2012首届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高成长高峰论坛中,诸多投资机构表示在文化产业领域将会有新动作。博大创投、浙商创投等投资基金纷纷表示,开始重视影视文化,并希望加大投资。
尽管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机遇广泛存在,但随着投资机构大量进入该领域,项目争夺已经十分激烈。未来,文化产业领域或将会展开激烈的项目战。
隐藏的担忧
尽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值投资热点,但亦有业内人士对产业泡沫和投资风险产生担忧。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黄知才表示:“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些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
黄知才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跟随一个国家级调研项目走访了不少地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发现只有极少数园区经营得比较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黄知才发现:“这些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意义要超过实质意义,聚焦文化创意内容的不多。大多数园区的占地面积不小,但吸引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有些沦为圈地的借口。”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崛地而起,但众多产业园区仅停留在盖楼、收取租金等层面。文化产业园实际上要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和内容。“文化产业发展的泡沫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思路和模式存在问题。”黄知才认为,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内容的关注不够,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产业运行模式需要转变,资源整合的水平有待提高。
火眼金睛的投资人在投资文化产业时,更加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以电影为例,对电影的投资开始向海外延伸。有海外背景的基金在获得更多中国电影版权的同时在国外推广经营和深度开发。
在文化产业,基金身影日趋活跃,不仅仅局限在上游内容生产领域,还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掘金。
纵观整个文化产业,要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完整有效的文化产业链是有效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价值不断创新和增值的过程,包括创意的生成、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供应链管理、消费者服务等方面,价值链的整合将成为新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