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此病的发病率高,其中一岁以内的患儿约占婴幼儿发病人数的一半。小儿腹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见。若治疗不当可使该病迁延不愈,易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喂养不当和病菌感染是主要因素。尤其是年轻的妈妈,平时特别关注宝宝的饮食而又缺乏相关经验,总是怕宝宝饿着,喂得过多、过杂,或添加辅食过早;而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却相对较差,因此这样喂养很容易引起宝宝腹泻。一旦发生腹泻,患儿每天大便少则5-6次,多则十多次甚至数十次。有些患儿还会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此时,患儿的家长往往很着急,但又不知道怎么办。那么,治疗小儿腹泻,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简单地说,治疗小儿腹泻应掌握“一多四不”这5个要点。一多,就是要多补水;四不,就是不禁食、不止吐、不止泻、不滥用抗生素。
1.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小儿腹泻的严重后果是可导致患儿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患儿出现呕吐或饮水较少,就很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病情加重。所以,多补充水和电解质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关键。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拉水样大便,误以为是喝水多引起的,就不敢再给其喂水,这就更易造成患儿失水,加重其机体脱水乃至酸中毒等症状。因此,治疗小儿腹泻的同时,必须给患儿补充足够的水和电解质。一般情况下,患儿每天的补液量应为每公斤体重100毫升,其中含糖2克、含盐0.5克。可通过给患儿随意喂服这种液体来补液。目前常用的液体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失水严重的患儿还应通过静脉滴注来补液。
2.不要禁食:有些家长在孩子发生腹泻后,就不给孩子喂奶了,只喂点温开水、米汤或稀饭,认为这样有助于治疗腹泻。其实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婴幼儿机体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而腹泻时排出量增加,此时如果再给患儿禁食,就会导致其营养不足,致使其体内代谢紊乱,以致使腹泻加重或使病情迁延不愈。有学者认为,腹泻患儿仍有消化能力,应继续给其喂食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其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补充疾病的消耗,促进疾病的康复。
奶类制品是最适合婴幼儿的食物。因此,在治疗小儿腹泻期间,家长应继续给患儿喂奶,以保证患儿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对于严重腹泻的患儿,可以把要喂的奶适当稀释,或减少每次喂奶的量,或暂时停喂一次,但不应长时间地停止喂奶。对于已加辅食的患儿,可停喂一部分辅食,或全部停喂,然后视患儿的病情慢慢添加,直至使患者恢复正常饮食。
3.不要随意止吐:呕吐可能是腹泻的早期症状。当不洁食物、有毒食物或感染病菌的食物进入人的消化道后,人的机体会产生自我保护反应,把食物从胃内吐出,出现反复呕吐的现象。如果是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不但不应止吐,还应该洗胃,以促进有毒食物的排出。所以,对于小儿腹泻引起的呕吐,不应随便制止,而应通过反复多次少量喂水的方法,及时给患儿补充液体,以纠正患儿机体由于呕吐引起的体液缺失。如果强行止吐,可能使毒物留在消化道内,加重患儿的病情,不利于其疾病的恢复。
4.不用止泻药:有些年轻父母看到宝宝腹泻不止,就急着要求医生把腹泻止住或自作主张地买止泻药给宝宝吃。结果不但患儿的腹泻没有止住,还可能加重其病情。其实,腹泻同呕吐一样,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排除体外。因此,治疗小儿腹泻时不应急于止泻,而应先治疗因腹泻引起的机体脱水和营养不足。所以,家长不要随意给腹泻患儿服用止泻剂,尤其不能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易蒙停等。
5.不滥用抗生素:小儿腹泻多数是由非感染性因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引起的,若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往往并无效果。有些小儿腹泻虽然是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但还有病毒性和细菌性的区别。病毒性腹泻用抗生素治疗也是无效的。如果患儿的大便中有黏液、脓血等,则多为细菌性感染所引起,可针对该致病菌选用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滥用抗生素或频繁更换抗生素,均会导致患儿肠道的菌群失调,使腹泻长期不愈。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喂养不当和病菌感染是主要因素。尤其是年轻的妈妈,平时特别关注宝宝的饮食而又缺乏相关经验,总是怕宝宝饿着,喂得过多、过杂,或添加辅食过早;而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却相对较差,因此这样喂养很容易引起宝宝腹泻。一旦发生腹泻,患儿每天大便少则5-6次,多则十多次甚至数十次。有些患儿还会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此时,患儿的家长往往很着急,但又不知道怎么办。那么,治疗小儿腹泻,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简单地说,治疗小儿腹泻应掌握“一多四不”这5个要点。一多,就是要多补水;四不,就是不禁食、不止吐、不止泻、不滥用抗生素。
1.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小儿腹泻的严重后果是可导致患儿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患儿出现呕吐或饮水较少,就很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病情加重。所以,多补充水和电解质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关键。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拉水样大便,误以为是喝水多引起的,就不敢再给其喂水,这就更易造成患儿失水,加重其机体脱水乃至酸中毒等症状。因此,治疗小儿腹泻的同时,必须给患儿补充足够的水和电解质。一般情况下,患儿每天的补液量应为每公斤体重100毫升,其中含糖2克、含盐0.5克。可通过给患儿随意喂服这种液体来补液。目前常用的液体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失水严重的患儿还应通过静脉滴注来补液。
2.不要禁食:有些家长在孩子发生腹泻后,就不给孩子喂奶了,只喂点温开水、米汤或稀饭,认为这样有助于治疗腹泻。其实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婴幼儿机体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而腹泻时排出量增加,此时如果再给患儿禁食,就会导致其营养不足,致使其体内代谢紊乱,以致使腹泻加重或使病情迁延不愈。有学者认为,腹泻患儿仍有消化能力,应继续给其喂食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其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补充疾病的消耗,促进疾病的康复。
奶类制品是最适合婴幼儿的食物。因此,在治疗小儿腹泻期间,家长应继续给患儿喂奶,以保证患儿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对于严重腹泻的患儿,可以把要喂的奶适当稀释,或减少每次喂奶的量,或暂时停喂一次,但不应长时间地停止喂奶。对于已加辅食的患儿,可停喂一部分辅食,或全部停喂,然后视患儿的病情慢慢添加,直至使患者恢复正常饮食。
3.不要随意止吐:呕吐可能是腹泻的早期症状。当不洁食物、有毒食物或感染病菌的食物进入人的消化道后,人的机体会产生自我保护反应,把食物从胃内吐出,出现反复呕吐的现象。如果是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不但不应止吐,还应该洗胃,以促进有毒食物的排出。所以,对于小儿腹泻引起的呕吐,不应随便制止,而应通过反复多次少量喂水的方法,及时给患儿补充液体,以纠正患儿机体由于呕吐引起的体液缺失。如果强行止吐,可能使毒物留在消化道内,加重患儿的病情,不利于其疾病的恢复。
4.不用止泻药:有些年轻父母看到宝宝腹泻不止,就急着要求医生把腹泻止住或自作主张地买止泻药给宝宝吃。结果不但患儿的腹泻没有止住,还可能加重其病情。其实,腹泻同呕吐一样,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排除体外。因此,治疗小儿腹泻时不应急于止泻,而应先治疗因腹泻引起的机体脱水和营养不足。所以,家长不要随意给腹泻患儿服用止泻剂,尤其不能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易蒙停等。
5.不滥用抗生素:小儿腹泻多数是由非感染性因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引起的,若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往往并无效果。有些小儿腹泻虽然是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但还有病毒性和细菌性的区别。病毒性腹泻用抗生素治疗也是无效的。如果患儿的大便中有黏液、脓血等,则多为细菌性感染所引起,可针对该致病菌选用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滥用抗生素或频繁更换抗生素,均会导致患儿肠道的菌群失调,使腹泻长期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