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初中学生作文往往表现出这样的通病:或千篇一律,言之无物;或拾人牙慧,一味模仿;或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究其原因,那是学生在作文材料上的“贫血”现象所致。众所周知:材料积累是写作的前提,是第一要素,缺少材料的作文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阅读积累,才能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所说:“作文要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个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去寻找写作所必需的“源头活水”,做到“胸藏万汇”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一、关注现实生活,厚积薄发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组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网络,投射给学生以立体的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积累素材,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收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让人拍案称奇的《包身工》。对于学生来说,小到街头巷议,身边琐屑;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都可以成为诉之笔下的素材。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感悟生活的匠心,叙写生活的激情时,特别要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丰富创作的源泉。可要求学生多看新闻,利用早、中、晚饭时间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去挖掘生活的深层内涵:老年人带墨镜,骑电瓶车很常见,反映的是他们对时尚的追求,融入快节奏生活的激情;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中间固然有附庸风雅,盲目追求富贵之风者,但也反映了人们善待动物的意识在加强;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对秩序的漠视,对生命的淡漠……总之,学生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去伪存真,吹尽沙砾得真金,厚积而薄发。
二、开展多彩活动,有感而发
直接获得生活体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获得外,还可以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开展综合性语言活动。后者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经历、体验生活,获得富有个性化的体验。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我们也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更让他们留心校外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初一上学期我让学生留意往返路途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店铺名,揣摩店主起名的心思、用意及与本店经营范围的关联等,有学生指出在学校门口的路上就有一家卖包点的店铺叫“李点记”,可让人联想到主人姓“李”,该店经营包点,读起店名还可让人联想到“任你点”的意思,以反映该店包点品种的繁多、齐全。一个小小的店名就可包括这么多的内容,可见语言含义的丰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素材。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编写族谱,当然要求不是很严格,只是尽自己能力,能追溯到哪代就到哪代。以此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语文的元素,她就像是位老朋友一样时刻在我们身边。又如汶川地震期间,让学生将报纸上感人的画面剪下来,在班中举行一次图片展,让真实画面震撼学生心灵,情感被触动了,创作的热情也就有了。
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则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主渠道,学生可以借此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丰富阅历。例如让学生到野外踏青,感受春的气息;参与农村活动,体验“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走进敬老院,体会孤寡老人对亲情的渴望;访问下岗职工,明白知识在竞争中的意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心有所动,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烟波浩淼溢真情。
三、重视课外阅读,贮存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可能人人做到,尤其是中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毕竟有限。但一定要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提笔成文。“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有针对性、指导性、周期性的阅读,特别是深层次的阅读,为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因而,作为语文老师,应提倡学生多阅报纸,看杂志,读美文。我在具体实践中,通常采用这样几种方法:做读书摘要、开展剪报活动、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熟读识记美文、读书交流等。这样做,主要在于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读好书,从而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贮存素材。作文时,这些沉淀的记忆一旦被唤醒、激活,就可能为文章添上华彩的一笔。
此外,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能以生活为基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究民俗风情,提炼文化的精品,使之成为写作时丰富的源泉之一。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学生“胸藏万汇”“笔有千钧”就一定能在作文中“凭吞吐”“任翕张”。
一、关注现实生活,厚积薄发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组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网络,投射给学生以立体的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积累素材,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收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让人拍案称奇的《包身工》。对于学生来说,小到街头巷议,身边琐屑;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都可以成为诉之笔下的素材。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感悟生活的匠心,叙写生活的激情时,特别要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丰富创作的源泉。可要求学生多看新闻,利用早、中、晚饭时间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要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去挖掘生活的深层内涵:老年人带墨镜,骑电瓶车很常见,反映的是他们对时尚的追求,融入快节奏生活的激情;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中间固然有附庸风雅,盲目追求富贵之风者,但也反映了人们善待动物的意识在加强;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对秩序的漠视,对生命的淡漠……总之,学生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去伪存真,吹尽沙砾得真金,厚积而薄发。
二、开展多彩活动,有感而发
直接获得生活体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获得外,还可以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开展综合性语言活动。后者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经历、体验生活,获得富有个性化的体验。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我们也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更让他们留心校外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初一上学期我让学生留意往返路途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店铺名,揣摩店主起名的心思、用意及与本店经营范围的关联等,有学生指出在学校门口的路上就有一家卖包点的店铺叫“李点记”,可让人联想到主人姓“李”,该店经营包点,读起店名还可让人联想到“任你点”的意思,以反映该店包点品种的繁多、齐全。一个小小的店名就可包括这么多的内容,可见语言含义的丰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素材。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编写族谱,当然要求不是很严格,只是尽自己能力,能追溯到哪代就到哪代。以此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语文的元素,她就像是位老朋友一样时刻在我们身边。又如汶川地震期间,让学生将报纸上感人的画面剪下来,在班中举行一次图片展,让真实画面震撼学生心灵,情感被触动了,创作的热情也就有了。
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则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主渠道,学生可以借此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丰富阅历。例如让学生到野外踏青,感受春的气息;参与农村活动,体验“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走进敬老院,体会孤寡老人对亲情的渴望;访问下岗职工,明白知识在竞争中的意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心有所动,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烟波浩淼溢真情。
三、重视课外阅读,贮存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可能人人做到,尤其是中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毕竟有限。但一定要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提笔成文。“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有针对性、指导性、周期性的阅读,特别是深层次的阅读,为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因而,作为语文老师,应提倡学生多阅报纸,看杂志,读美文。我在具体实践中,通常采用这样几种方法:做读书摘要、开展剪报活动、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熟读识记美文、读书交流等。这样做,主要在于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读好书,从而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贮存素材。作文时,这些沉淀的记忆一旦被唤醒、激活,就可能为文章添上华彩的一笔。
此外,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能以生活为基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究民俗风情,提炼文化的精品,使之成为写作时丰富的源泉之一。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学生“胸藏万汇”“笔有千钧”就一定能在作文中“凭吞吐”“任翕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