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族室内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和表现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目前被视为我国民族音乐主要的体裁和呈现形式之一,其发展状况也是专家学者们所重点关注的。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升,人们的视听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室内乐新作涌现,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为做好民族室内乐的传承与发展,我将就我国目前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模式及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
西方室内乐最早起源于十六世纪,顾名思义,指的是在较小的室内空间里,由几件乐器分别独立担任一个声部的演奏,是一种区别于大型管弦乐队的小型编制的音乐体裁。现代对于室内乐的定义则一般指的是小型的器乐合奏,其形式和组合具有多样性,如小提琴二重奏、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甚至小乐队都属于室内乐的范畴,其应用十分广泛,发展十分成熟。与动辄数十人的大型编制的交响乐相比,室内乐虽没有磅礴辉煌的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却能够让观众听清楚每一个声部的交错与绝妙的配合,这也是大多数作曲家钟情于室内乐的主要原因之一。
类似于西方室内乐的音乐体裁,中国的民族音乐中也早已有了类似的乐器组合模式。中国的民族室内乐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房中乐”,这是我国民族室内乐的雏形。隋唐时期出现了“立部伎”和“坐部伎”,对演奏员的表演姿势进行了区分。宋元时期出现了“细乐”和“清乐”的民族室内乐体裁,对乐器种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细乐”是由箫、管等乐器进行组合的音乐,“清乐”则是由笛、笙等乐器组合而成的。进入明清时期,我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其乐器种类和形制、乐队组合的样式也趋于多样化和民俗化。在一些民间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仪式上,小型民族室内乐队都会出现。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福建南音、弦索十三套、十番锣鼓、八大套等乐队组合形式,其中以“丝竹”乐最为典型,《礼记·乐记》云:“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江南丝竹和弦索十三套都是丝竹乐的重要代表。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yahz/yahz201906/yahz20190616-1-l.jpg)
谭盾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早期发展中更多地注重于横向旋律线条,因此在传统的室内乐体裁中,我们一般见到的合奏形式都是齐奏或兼有轮奏,从本质上来讲乐器的音乐语言有着极强的同质性,在纵向的和声与乐器之间的配合安排上相较于西方和声学与配器法的多声音乐完善体系则要落后许多,其音响张力相较于西方管弦乐队也要弱许多。
中国的民族室内乐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十九世纪末),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逐渐分为两派:一派为保守派,以继承和改良民族乐器、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为己任,以“大同乐会”为主要代表;另一派则是改良派,他们更倾向于去学习西方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以此来完善我国的传统音乐体系,达到中西融合的目的。不论是保守派还是改良派,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民乐的认识和深入挖掘的态度都是如一的,他们的工作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献。
民族室内乐这种音乐体裁在名称上实际是借用了西方类似的音乐体裁,中国本土的民族室内乐真正意义上的走上舞台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最初的民族室内乐是由数件民族乐器组成的,甚至加入人声,形成我们常说的重奏。民族室内乐不同于民族管弦乐队之处是,每一种乐器都是一个单独的声部,而不是多人担任一个声部,其各个乐器声部都要求具有个性特征,每件乐器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相较于民族管弦乐队而言,在细节上更加细腻,同时也更具表现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雷雨声先生创作了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这首曲子在乐器的配置上使用了一把高胡和两架古筝,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形式实际上就已经打开了民族室内乐创作的局面。而中国民族室内乐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应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教授创立了一种由二胡(高胡)、琵琶、扬琴、柳琴(中阮)、古筝五件乐器组成的丝弦五重奏的乐队配置方式,并创作了大量曲目,因此丝弦五重奏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室内乐的一种新体裁。它的确立使得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台阶,被认为是民族室内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任何一种音乐体裁的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的作品为依托,而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在创作的同时也带动了民族室内乐乐团的成立与蓬勃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上海音乐学院丝弦五重奏的影响愈来愈大,全国各大院校也纷纷成立了新型的民族室内乐乐团,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弦索十三套’民族室内乐团”“‘昕悦’组合——江南丝竹”、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先生组建的“‘五朵金花’女子弹拨五重奏乐团”、沈阳音乐学院的“八音组合”以及“华夏民族室内乐团”等,这些优秀的室内乐团对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在中国民族乐器的组合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全新的探索,比如谭盾创作的《双阙》《南乡子》、郭文景创作的《西藏的声音》、朱践耳创作的《和》、周龙创作的《空谷流水》、陈其钢创作的《三笑》、陈怡创作的《宁》、徐昌俊创作的《寂》《凤点头》、高为杰创作的《风声》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他们将西洋的作曲技法与中国的民族乐器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民族音乐创造出了全新的音乐语言与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众所周知,在西方的音乐学院中,室内乐作为一种演奏专业的常设课程和必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之相较,我国的民族室内乐则起步较晚,教学体系也相对欠完善,因此在各大音乐院校的民族音乐专业中开设民族室内乐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完善民族室内乐的教学与演奏体系,推进民族室内乐的深入研究及创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促进我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及民族音乐传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是扎根传统,从传统走向现代。民族室内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体裁和表现形态,其音乐和乐器组合本身就是紧密结合的,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弦索十三套、福建南音等民族室内乐的组合形态,在确定了乐器组合的同时也确定了相应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民族室内乐本身就有着传统文化的标签,是牢牢扎根于传统的。但传统不等于故步自封,民族室内乐应该在扎根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同时,将现代文化中的优秀表现形式融入到传统音乐当中去,并以开放的姿态向外来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多样性特征,民族室内乐也应当如此。以继承、发展的态度来进行传承,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这才是民族民间音乐真正能够汲取新鲜血液、继续弘扬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是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专业设立了民族室内乐课程,这在提高了学生器乐演奏能力的同时,还通过多个时期、多种风格的民族室内乐作品演奏,丰富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与认识,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加深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乐器之间的配合与平衡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民族室内乐课程恰恰能够补足这一方面的短板,教给他们如何控制和把握每个乐器之间的默契与平衡,同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对于他们的演奏能力和综合素养皆有提升的作用。
中国民族乐器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在其漫長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乐器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并发展,是因为其不断的创作与创新,中国民族室内乐同样需要如此。在当代全世界文化与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室内乐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部分专业作曲家在受到西方音乐艺术思想的影响下,运用新的思想,结合中国民族器乐的特性,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但就其作品数量,与西方室内乐作品相比较,实在是少之甚少。无论何时何地,民族室内乐作品始终是促进中国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作品数量的提高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其主要特征就是来自于民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和较强的民族色彩,能够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如若在发展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视听需求,那就是脱离了民族音乐的本体。因此,发展民族音乐须扎根民间,挖掘优秀的创作素材,用中国人自己的音乐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同时,还应当发挥专业院校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与民族音乐创作、研究体系,推动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双向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这样既保留了民族音乐应当有的民族色彩,又保证了民族音乐能够以专业的姿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在专业音乐院校,可以通过与作曲或民族音乐作曲学科的协同合作,举办民族室内乐作品征集比赛或民族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双方专业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出更多的民族音乐创作人才。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yahz/yahz201906/yahz20190616-2-l.jpg)
华夏民族室内乐团
中国民族音乐之所以能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而不消失,与如今我国强调文化自信、国家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良性发展给予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任何一门艺术或音乐品种、音乐体裁即使再优秀,如果没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的演奏人才进行推广与普及,其发展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终将走向没落。因此,发展民族室内乐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加大作品的创作支持力度,作品是民族室内乐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有新作、佳作出现,才能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民族室内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独有的音乐体裁,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意义。我们创作民族室内乐,推动民族室内乐的教学与发展,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我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相关创作者对民族室内乐作品的大力支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室内乐能够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标签,登上国际舞台,与西洋室内乐平分秋色,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代名词。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升,人们的视听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室内乐新作涌现,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为做好民族室内乐的传承与发展,我将就我国目前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模式及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
历史溯源
西方室内乐最早起源于十六世纪,顾名思义,指的是在较小的室内空间里,由几件乐器分别独立担任一个声部的演奏,是一种区别于大型管弦乐队的小型编制的音乐体裁。现代对于室内乐的定义则一般指的是小型的器乐合奏,其形式和组合具有多样性,如小提琴二重奏、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甚至小乐队都属于室内乐的范畴,其应用十分广泛,发展十分成熟。与动辄数十人的大型编制的交响乐相比,室内乐虽没有磅礴辉煌的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却能够让观众听清楚每一个声部的交错与绝妙的配合,这也是大多数作曲家钟情于室内乐的主要原因之一。
类似于西方室内乐的音乐体裁,中国的民族音乐中也早已有了类似的乐器组合模式。中国的民族室内乐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房中乐”,这是我国民族室内乐的雏形。隋唐时期出现了“立部伎”和“坐部伎”,对演奏员的表演姿势进行了区分。宋元时期出现了“细乐”和“清乐”的民族室内乐体裁,对乐器种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细乐”是由箫、管等乐器进行组合的音乐,“清乐”则是由笛、笙等乐器组合而成的。进入明清时期,我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其乐器种类和形制、乐队组合的样式也趋于多样化和民俗化。在一些民间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仪式上,小型民族室内乐队都会出现。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福建南音、弦索十三套、十番锣鼓、八大套等乐队组合形式,其中以“丝竹”乐最为典型,《礼记·乐记》云:“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江南丝竹和弦索十三套都是丝竹乐的重要代表。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yahz/yahz201906/yahz20190616-1-l.jpg)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早期发展中更多地注重于横向旋律线条,因此在传统的室内乐体裁中,我们一般见到的合奏形式都是齐奏或兼有轮奏,从本质上来讲乐器的音乐语言有着极强的同质性,在纵向的和声与乐器之间的配合安排上相较于西方和声学与配器法的多声音乐完善体系则要落后许多,其音响张力相较于西方管弦乐队也要弱许多。
中国的民族室内乐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十九世纪末),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逐渐分为两派:一派为保守派,以继承和改良民族乐器、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为己任,以“大同乐会”为主要代表;另一派则是改良派,他们更倾向于去学习西方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以此来完善我国的传统音乐体系,达到中西融合的目的。不论是保守派还是改良派,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民乐的认识和深入挖掘的态度都是如一的,他们的工作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献。
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
民族室内乐这种音乐体裁在名称上实际是借用了西方类似的音乐体裁,中国本土的民族室内乐真正意义上的走上舞台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最初的民族室内乐是由数件民族乐器组成的,甚至加入人声,形成我们常说的重奏。民族室内乐不同于民族管弦乐队之处是,每一种乐器都是一个单独的声部,而不是多人担任一个声部,其各个乐器声部都要求具有个性特征,每件乐器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相较于民族管弦乐队而言,在细节上更加细腻,同时也更具表现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雷雨声先生创作了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这首曲子在乐器的配置上使用了一把高胡和两架古筝,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形式实际上就已经打开了民族室内乐创作的局面。而中国民族室内乐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应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教授创立了一种由二胡(高胡)、琵琶、扬琴、柳琴(中阮)、古筝五件乐器组成的丝弦五重奏的乐队配置方式,并创作了大量曲目,因此丝弦五重奏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室内乐的一种新体裁。它的确立使得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台阶,被认为是民族室内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任何一种音乐体裁的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的作品为依托,而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在创作的同时也带动了民族室内乐乐团的成立与蓬勃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上海音乐学院丝弦五重奏的影响愈来愈大,全国各大院校也纷纷成立了新型的民族室内乐乐团,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弦索十三套’民族室内乐团”“‘昕悦’组合——江南丝竹”、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先生组建的“‘五朵金花’女子弹拨五重奏乐团”、沈阳音乐学院的“八音组合”以及“华夏民族室内乐团”等,这些优秀的室内乐团对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在中国民族乐器的组合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全新的探索,比如谭盾创作的《双阙》《南乡子》、郭文景创作的《西藏的声音》、朱践耳创作的《和》、周龙创作的《空谷流水》、陈其钢创作的《三笑》、陈怡创作的《宁》、徐昌俊创作的《寂》《凤点头》、高为杰创作的《风声》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他们将西洋的作曲技法与中国的民族乐器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民族音乐创造出了全新的音乐语言与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推进民族室内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在西方的音乐学院中,室内乐作为一种演奏专业的常设课程和必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之相较,我国的民族室内乐则起步较晚,教学体系也相对欠完善,因此在各大音乐院校的民族音乐专业中开设民族室内乐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完善民族室内乐的教学与演奏体系,推进民族室内乐的深入研究及创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促进我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及民族音乐传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是扎根传统,从传统走向现代。民族室内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体裁和表现形态,其音乐和乐器组合本身就是紧密结合的,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弦索十三套、福建南音等民族室内乐的组合形态,在确定了乐器组合的同时也确定了相应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民族室内乐本身就有着传统文化的标签,是牢牢扎根于传统的。但传统不等于故步自封,民族室内乐应该在扎根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同时,将现代文化中的优秀表现形式融入到传统音乐当中去,并以开放的姿态向外来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多样性特征,民族室内乐也应当如此。以继承、发展的态度来进行传承,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这才是民族民间音乐真正能够汲取新鲜血液、继续弘扬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是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专业设立了民族室内乐课程,这在提高了学生器乐演奏能力的同时,还通过多个时期、多种风格的民族室内乐作品演奏,丰富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与认识,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加深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乐器之间的配合与平衡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民族室内乐课程恰恰能够补足这一方面的短板,教给他们如何控制和把握每个乐器之间的默契与平衡,同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对于他们的演奏能力和综合素养皆有提升的作用。
完善民族室内乐作品,推动民族室内乐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民族乐器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在其漫長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乐器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并发展,是因为其不断的创作与创新,中国民族室内乐同样需要如此。在当代全世界文化与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室内乐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部分专业作曲家在受到西方音乐艺术思想的影响下,运用新的思想,结合中国民族器乐的特性,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但就其作品数量,与西方室内乐作品相比较,实在是少之甚少。无论何时何地,民族室内乐作品始终是促进中国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作品数量的提高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其主要特征就是来自于民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和较强的民族色彩,能够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如若在发展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视听需求,那就是脱离了民族音乐的本体。因此,发展民族音乐须扎根民间,挖掘优秀的创作素材,用中国人自己的音乐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同时,还应当发挥专业院校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与民族音乐创作、研究体系,推动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双向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这样既保留了民族音乐应当有的民族色彩,又保证了民族音乐能够以专业的姿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在专业音乐院校,可以通过与作曲或民族音乐作曲学科的协同合作,举办民族室内乐作品征集比赛或民族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双方专业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出更多的民族音乐创作人才。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yahz/yahz201906/yahz20190616-2-l.jpg)
中国民族音乐之所以能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而不消失,与如今我国强调文化自信、国家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良性发展给予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任何一门艺术或音乐品种、音乐体裁即使再优秀,如果没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的演奏人才进行推广与普及,其发展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终将走向没落。因此,发展民族室内乐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加大作品的创作支持力度,作品是民族室内乐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有新作、佳作出现,才能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民族室内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独有的音乐体裁,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意义。我们创作民族室内乐,推动民族室内乐的教学与发展,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我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相关创作者对民族室内乐作品的大力支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室内乐能够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标签,登上国际舞台,与西洋室内乐平分秋色,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