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青:“偶然”时代的“必然”大师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w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明青,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多次举行独奏及室内乐音乐会,多次率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团代表国家赴欧洲各国和美国演出,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讲学。
  时光回溯至半个世纪前……
  1966年,十岁的俞明青已经无师自通地学会演奏竹笛和二胡了。刚上小学时,他就迷上了竹笛。当时一位比他年长七八岁的街坊家里经济条件较好,不仅会演奏二胡、竹笛,还会拉手风琴。俞明青很喜欢他吹奏竹笛的声音,跑回家告诉母亲自己也想学。母亲买了一支竹笛给他。“一毛五一支,很漂亮也很简易,回家我就能吹响了。”后来母亲对他说:“你要真想学的话,就学个二胡吧,二胡不费气。”于是,吹了几年竹笛后,俞明青就改学二胡了。诸如《赛马》等曲子他都是靠偷听街坊拉琴学会的,并没有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再后来,他只要自己能唱出什么就能拉出什么,首调的概念非常强。
  正经练了两年二胡后,俞明青去考了红小兵宣传队。“有百分之八九十当年的红小兵,现在都在各大乐团和军区从事文艺工作。”当时身高已经一米七的俞明青,在红小兵里是个子最高的,宣传队的老师因此建议他学习大提琴。“大提琴长什么样?”当天,俞明青第一次见到了大提琴,那是宣传队里仅有的一把大提琴。等到比他年长六七岁的大提琴手毕业走了,俞明青就可以用这把琴了。
  从此,俞明青天天盼着能拉这把大提琴,而在触碰到这把真正的大提琴之前,他每天扛着一把老式革胡回家当作大提琴练习。这样一练就是一年多,在琴上找到了把位,那位年长的大提琴手也毕业走了。
  拿到大提琴后,俞明青开始研究五线谱。“当时好像就没有找老师的概念,自己琢磨高音谱号,琢磨了很久。”他琢磨出了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也琢磨出了这些音在大提琴上的位置。他问人借来连夜抄写的练习曲乐谱有好几纸箱,如今还存放在青岛的家中,今天拿出来看依然很正规。



  “我母親是普通工人,面粉厂的化验员,我父亲是制镜厂的技术人员。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家里根本没有搞音乐的。”母亲到处托人找到一位青岛歌舞团的大提琴手叶征,他是俞明青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人,不仅在专业上,更在人品上影响了俞明青。“他很善良,而且教我拉琴分文学费不收。”叶征告诉俞明青一些专业的、正确的方法,即使是一些他本人拉不出来的东西,也能给俞明青指导。因为喜欢音乐,喜欢大提琴,技巧的东西不在话下,俞明青很快就一一学会了。
  十四五岁时,俞明青对大提琴的热爱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时家里总共只有二十四平米的两间房子,他和父母以及两个姐姐五口人同住。“我特别怀念那个时候,也没有感觉生活有多苦,因为大家都一样。”俞明青很爱练琴,一天有六七个小时都在练琴,家里的洋灰地几乎快被大提琴的尾柱杵透了。“‘文革’时根本不上学,在家没事干就拉琴。”那几年夏天,青岛炎炎酷暑,家里买不起电风扇,俞明青练琴时,母亲就在他旁边扇着芭蕉扇,他练多长时间,母亲就给他扇多长时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每练一弓都是真的,含金量要高,不然真的辜负了母亲。”



  学了三年大提琴,俞明青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不期而遇,那时他在青岛拉大提琴已经很有名气了。在学习大提琴的三年间,他考过几个部队文工团,考过铁道兵,考过北海舰队,考过总政,每一次都考上了,但最后却都不了了之了,因为他妈妈的家庭背景,所以他无法通过政审——俞明青的外公早年从农村带出了很多人到青岛学文化、学外语,他的家庭因此也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当时我苦恼极了,向往着要去搞专业。”
  1973年,中央音乐学院并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成立了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之前招收的学生都是白丁或已经工作了的知青。邓小平刚刚复出那时,五七艺术大学允许从中学招生了。”俞明青思忖着校名,“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面有“音乐学院”这几个字,一定就是“中央音乐学院”了。他决意必须考进去。
  招生考试当天的情景颇有戏剧性。在青岛的考试已经进行了多日,但俞明青却不知道。一天正在上课,中学的广播喇叭里传来通知:“中央音乐学院正在大庙山的少年宫进行招生考试。”俞明青急忙回家取了琴,再跑去大庙山。途中有三个大坡路,爬坡就像爬山一样。走了很远的路,到大庙山时刚好五点整,他的白衬衣已经完全被汗水浸湿了,紧贴在身上。负责考试叫号的孔老师见他匆匆忙忙地跑来,对他说:“结束了!回去吧!”眼看就要与考试擦肩而过了,俞明青沮丧地嘟囔道:“我跑了这么远,还爬了几个大坡呢。”
  当时去青岛招生的老师包括朱工一、王祥、邵元信等名家,王祥就是俞明青后来的老师,时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俞明青被叫号老师拒之门外的一幕刚好被王祥撞见,他箭步上前说:“好不容易碰见一个大提琴,不能放,进来拉吧!”俞明青坐定,拉了《梦幻曲》和《叙事曲》,老师们听后很赏识他的乐感,尽管他的技术不是太好,还是当即让他填写了入学的表格。
  好事多磨,俞明青又一次经历了政审风波。开学在即,中央音乐学院在青岛招的八个学生除了俞明青以外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如果上不了音乐学院,俞明青只有两个选择——上山下乡或是顶替母亲去当工人。绝望中,俞明青只得孤注一掷,最后努把力。姐姐带着俞明青和十五斤粮票从青岛奔赴北京,辗转联系上王祥老师,在老师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俞明青就随老师一起坐班车前往朱辛庄,同车的人包括林耀基、隋克强等名师。俞明青在朱辛庄住了一个星期,每到晚上,他就被老师们围住,拉琴给大家听。“你这个小孩经历了什么?怎么拉得如此动人!”老师们都被这个青岛男孩的琴声感动了,为他入学的事写了联名信。   十几天后,俞明青回到了青岛,到家第三天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经过一番波折,他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王祥老师的夫人全如给俞明青发来了三个字的电报“贺录取”。十月,俞明青和七个青岛小伙伴一起赴京上学,那成了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条件,即使你再热爱音乐,也很难学有所成。”俞明青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进入音乐学院后,他比以往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大提琴专业有五年制、三年制两个班,俞明青被老师放在了五年制的班里,以便多学两年。“一人一个琴房不用抢,每天早晨六点钟有一个军事训练,跑完步回来洗完脸就练琴到八点,很快去食堂吃完饭就开始上课。”入学后,俞明青的当务之急是改方法、改握弓。他每天在一号楼上完课就跑到琴房练长弓,方法对了,拉长弓甚至会上瘾,成为一种享受。“我很感谢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们发现了我。他们非常忘我地去寻找有才能的人。”
  再后来“批判无标题音乐”开始了,奏鸣曲、协奏曲之类无标题的音乐绝不能拉。我们后来只能拉由样板戏改成的大提琴曲,倒也能练一些东西。我的老师很聪明,他说有一个东西可以钻空子拉,那就是练习曲。”身处社会大环境,俞明青依旧完全沉浸在音乐里。他很快把博帕尔等练习曲从头到尾都学了,期间学工学农,走到哪里拉到哪里,毕业后没了琴房就在外面练,在煤堆里练。正是当年吃过的苦、经受的锻炼,造就了俞明青今天的“能上能下”。



  俞明青教书从小孩教起,边教边积累。“文革”结束后,直到1980年,突然有了一个机会,自称“运气好”的俞明青成了公派留學生,赴比利时留学。“我当时印象中的法比学派就是一面旗帜。”通过考试,1980年12月,俞明青离开中国,赴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深造。
  “到了比利时,我就像来到了天堂。”对俞明青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现代化得让人不适应。他把自己冷静下来,像海绵一样汲取法比学派的养分。“我在比利时的老师对我后半生的演奏和教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到了那儿,我才知道用欧洲的演奏法去演奏巴赫、贝多芬是什么样的。”在比利时学习了三年,俞明青却连比利时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因为他一天到晚都在练琴,从来没有出去旅游过。1983年,俞明青获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大提琴一等文凭,同时荣获比利时国王陛下名誉颁发的大提琴最高等文凭及室内乐最高等文凭。最后一个文凭的考试,俞明青拿到了九十六分,这样的高分在他入学前十几年里都没有人得到过。
  学成回国,俞明青为自己的首场音乐会选择了哈恰图良的《大提琴协奏曲》。之后,比利时的文凭在他的皮箱里沉睡了五六年,他也一度消沉。1988年,俞明青的学生在第一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他被学校从附中调到大学当老师。第二届比赛,他又有学生获得第一名,此后他的学生们陆续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在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六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中,他的学生四次获得第一名。在2002年南非举办的第九届国际弦乐比赛中,他的学生获得了第三名。在2005年第五届中国金钟奖第一届大提琴比赛中,他的学生分获金奖和铜奖。
  1991年俞明青升任副教授,1992年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作为全国第一个拿回室内乐文凭的人,他带领室内乐团在全国各地巡演,还推动促成了将管弦系学生的室内乐成绩纳入学分的举措实施。
  四十多年来,俞明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他们在全国各地的主要乐团担任首席、演奏员,是各大乐团的中流砥柱。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的音乐学院,成为新一代的大提琴教学骨干。从教多年,俞明青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音乐。“技术是必然的,要训练学生走上一条非常简单的路,达到技术的高点。但最重要的是做人。学会做人,音乐就有了。”俞明青和他的学生们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为人厚道。学生们口口相传着俞老师的“三部曲”:第一会做人,第二会喝点儿酒,第三才是会拉琴。俞明青班上的学生很本分,互相帮助。他对每个学生一碗水端平,也不允许学生们互相妒忌,他说这也来自他老师王祥教授的言传身教。
  而在教学之外,俞明青一直致力于以室内乐为主的演出,并为学生们创造演出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他总是鼓励他们保持住这样的个性。“有时候你根本不要破坏他们的拉法。我不会苛刻地要求他们,但有些科学的东西要告诉他们。”俞明青的女儿俞佳自六岁起随父亲学习大提琴,后来出国深造,如今女承父业,也在教学上取得了成绩。
  俞明青希望把更多既能拉、又会教的大提琴家请到中央音乐学院给学生们上课,比如华人大提琴家王健、秦立巍等。他也鼓励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出国学习、观察,感受国外的文化、音乐氛围,呼吸当地的空气。“音乐就像聊天、喝咖啡、喝茶,有了氛围你就不认为音乐那么难,那时你再回来理解,很多东西就真的不一样了。”贝多芬《第二大提琴奏鸣曲》是俞明青很喜爱的作品,也是他赴比利时学习后自然而然有了更深体会的作品,现在这首作品成了他教学中的众多保留曲目之一。“当学生在音乐上开始有情感、有色彩、有修养的时候,我一定会拿贝多芬《第二大提琴奏鸣曲》给他。这部作品中的每一个音都是有味道的,我希望他们通过这部作品把哲理、修养提炼出来。”
其他文献
作为2019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其作品阵容当然是不可小觑的。在即将到来的盛夏时节,除了有冰爽的可乐陪你度过炎夏之外,还有纽约爱乐乐团的两场音乐会伴你享受暮夜。  此次开幕式两场演出的四部作品,将全部由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音乐总监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担任指挥。演出将分为两天进行,如果说第一场音乐会的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C小调第
期刊
提到当代作曲家的音乐会,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是尖锐的不协和音,无调性的旋律,破碎复杂的节奏,还是特殊的演奏法和极端的乐器音色?但无论如何,在史蒂夫·赖希的这场作品音乐会中,听到的绝不会是以上所说的这些声音。  简约主义(minimalism)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一个流派,最初出现在视觉艺术领域,之后这个术语也被用于描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简约主义音乐的特点是有意识地简化音乐的
期刊
许是痴迷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笔下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情节,沉醉于挪威作曲家格里格那将民族音乐语言与浪漫主义养料融为一炉的细腻情感,《培尔·金特》早已列入每一位乐迷必听的曲目清单。  今年的夏季音乐节,《培尔·金特》将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不过这次并非是以往组曲中的部分小曲,而是由中国台湾资深乐评人焦元溥全新改编的单人戏剧说唱版《培尔·金特》。这必定会是一场“刺激连连”的音乐会,它的“刺激”来源于易卜生的
期刊
由于音乐节主办方做了周详的安排和宣传,音乐会当天晚上除了APU本校的学生外,还吸引了众多在洛杉矶地区极具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界人士:APU大学音乐学院键盘研究系主任乔尔·克里夫(Joel Clifft),柯蒂斯音乐学院硕士、茱莉亚音乐学院博士、现任APU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尤金·阿尔克莱(Eugene Alcalay),美籍韩裔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安德鲁·帕克(Andrew Park)等。
期刊
上海大学OMC原创音乐社是一个活跃在上海大学校园的音乐社团,以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释为主。其社员不仅拥有一定的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基础,还具有音乐创作热情,作品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大奖,来看一下吧! 01演唱 馬亦戈 02演唱 孔文雅 03演唱 李怡澜 04演唱 张宇佳 05演唱 王子依 06作词 何舒妤 07作曲 王汐让  轻快的节奏、强劲的节拍、欢快的旋律,歌曲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校园气息,表现了小
期刊
在网络信息日趋发达快捷的时代,办纸质期刊难,办好专业类音乐期刊更难。《音乐爱好者》杂志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地坚持创办了四十年,更觉不易和可贵。  二十世纪末,《音乐爱好者》创刊时是普通三十二开本,一季度一刊,由新华书店发行。“简洁而不简单”,是我对这本杂志最初的认识,一见钟情,可以说不为过。  它“简洁”,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如雷贯耳的刊名,更没有艰深莫测、难读拗口的文论,连刊物稿约都简明扼要。“名
期刊
第四届中国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在京举行  第四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波兰、匈牙利等九个国家的两百余名选手共计四百余件乐器参与,其规模比第三届比赛扩大了30%。本届比赛分为提琴组和琴弓组,其中提琴组包含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琴弓组则包含小提琴琴弓、中提琴琴弓和大提琴琴弓,共计六类参赛项目。  比赛组委会邀请了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主席Olivier Pérot
期刊
利兹比赛第一位华人首奖得主  1961年,音乐家范妮·沃特曼(Fanny Waterman)和马里恩·索普(Marion Thorpe)在英国北部城市利兹(Leeds)发起并成立了“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两年后,第一届比赛成功举办,之后每三年举办一届。创办至今,利兹钢琴比赛见证了穆雷·佩拉亚(Murray Perahia)、拉杜·鲁普(Ladu Rupu)、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
期刊
周广仁,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1928年12月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51年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荣获钢琴比赛三等奖,是中国钢琴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第一人。1980年,周广仁接受美国爱德加·斯诺基金会的邀请,前往美国堪萨斯城的密苏里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国门的钢琴家,也是中国首位向国外系统地介绍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家。周广仁在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
期刊
中国民族室内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和表现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目前被视为我国民族音乐主要的体裁和呈现形式之一,其发展状况也是专家学者们所重点关注的。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升,人们的视听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室内乐新作涌现,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为做好民族室内乐的传承与发展,我将就我国目前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