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真正的传记文学大家,都是精神和美学意义上心胸开阔的人。这里包括自由精神和卓识慧眼,巨大的人格魅力,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心,不囿于任何地域、种族,能够站在普遍人类的角度来思想等。这样,他才能超越成见,进入时代精神的心脏,表现出公正和真实:他才能发现真正卓越的人物,并把其从不幸的或默默无闻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他才能发现人类真正的良心。
  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有奇异的表现力、艺术的清晰度。这样,他才能够用他的笔写出天才的魂。
  譬如,勃兰兑斯,这位丹麦伟大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虽然他的《人生》被选人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但中学生朋友很可能来不及注意他的恢弘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欧洲年轻的知识分子们曾奉之为圣经——更可能注意不到他的传记作家身份,我国学界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谈及,勃兰兑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传记作家,他写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巨匠的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米开朗琪罗》《尼采》。
  在尼采四处碰壁之时,勃兰兑斯是欧洲大陆首先认识到尼采价值的人,其所著《弗里德里希·尼采》一书,是对尼采最早的介绍。作为文学家,勃兰兑斯以艺术的眼光来感受尼采的天才,他发现,尼采所有的著作都体现着~种伟大的独立或孤立的品格,他描述尼采这个最孤独的人:“他生活于人类世界之外,徜徉于山问那清冷、明澈的泉水之间。”他们通过彼此的著作和通信互相了解、建立友谊。尼采在精神陷于疯癫前,曾给勃兰兑斯寄出了最后一封信,他用铅笔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
  灵魂的呼应,天才的相惜……大传记作家和他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还有我们熟悉的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26岁时写了《渴望生活——凡·高传》。写这部书的动因,就是在绘画艺术领域训练有素的欧文,斯通,被凡·高的艺术世界所震撼。他为了了解凡,高,找到史料依据,背着行囊,追随凡·高的踪迹走遍了欧洲,到过凡·高住过和作画的每一处房间,跋涉在法国南部的田野上,看凡,高曾经看过的麦田和阳光……
  这部感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书,当时曾被美国的十七家出版社拒绝。因为,当时凡,高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荷兰画家。
  一个传记作家的卓识慧眼和坚持。使世人“看见了”天才画家凡·高。
  这部书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这绝非偶然,因为,虽然那时他很年轻,没有写作经验,但他在专业眼光、心魄、理解力等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里,我们更需讲述一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茨威格一生著作宏富,尤以中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见长。茨威格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传记作家之一,主要传记作品有:《昨日的世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罗曼,罗兰》《三大师传》《与魔搏斗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作家传》(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等。
  茨威格是个学者型、思想型的作家,对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思想很有吸引力。因此,在他撰写作家传记时,都能对其生平和作品作精到的分析。他不拘泥于史实,在对人物、作品和有关史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人物内心和事件核心,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心态、性格,及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和时代进程的脉络,遂成一家之言。
  茨威格还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他精通多种语言,游踪遍及许多国家,和泰戈尔、高尔基、弗洛伊德、罗曼,罗兰、黑塞等大家都曾有过密切交往,彼此获得教益和滋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影响,只有少数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正在写《三大师传》一书,他以惊人的勇气,热情赞扬当时属于敌对国家的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二战之初,他甚至萌发过弃笔从戎、加入反法西斯战士行列的愿望。他赞叹罗曼·罗兰为“世界的良心”,但其实他本人也是“世界的良心”。
  茨威格认为作家的使命,就是人类一切人性的维护者和保护者,他去世两年前写的回忆录《昨天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自传,也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他在序言开端说:“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至醉心于非把自己的生平历史向世人讲述不可。”因为他作为一个作家、犹太人、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了时局震动最剧烈的地方,作为见证人,他希望公正和不带偏见地把那个时代分崩离析的真实情况描述出来,留给后人。他说,那样,也算没有完全枉度一生。茨威格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和世界胸怀的作家。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写出伟大的永不过时的作品。因此,茨威格写的传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你也许会问,今天,茨威格笔下的一切离我们是那么遥远,阅读他意义何在?从个人的意义简单说,阅读茨威格等大作家的传记,能让我们的心变得开阔一些,再开阔一些。
  
  选评
  
  罗曼,罗兰(1866—1944)在50岁之前一直默默无闻,过着深居简出的创作生活。50岁以后,他的名字开始轰动起来,成为全欧洲争论的焦点。
  1914年标志着罗兰个人生活的结束。从此,他的事业属于全世界,他的传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的个人经历与社会活动不可分开。工作室内的孤独使他彻底离开了工作室,担负起世界性的使命;离群索居的人现在必须敞开门窗生话了。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信,就是一篇宣言。他的夙愿就是要缔造一个团结的欧洲,自从这生平夙愿面临灭顶之灾,他便从隐退中走了出来,成为时代的要素,成为一种自然力,成为欧洲精神史上的一个篇章。正如托尔斯泰的一生无法与他的布道活动分开,同样没有任何正当理由试图把罗兰与他的影响分开。自1914年之后,罗兰总是伴随着理想,伴随着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他不再是作家,不再是诗人,也不再是艺术家,他不再属于他自己。他是欧洲在极度痛苦中发出的声音,他是世界的良心。
  (《罗曼,罗兰》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茨威格传记风格的作品——字里行间有着饱满的激情、罕见的才华、思想的力度和表达的准确度,坚定、温暖的人道主义立场。其突出的风格,即使遮盖住“茨威格”这个名字,也能被一眼认出。
  茨威格在本书的《题献》中说:“我不只是叙述一位欧洲伟人的创作经历,我尤其要赞颂一种个性和人格。”
  一战爆发,罗曼,罗兰公开反战,在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加救援队,像许多无名助手一样,在艰难的环境下专心地做着日常工作;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时,把全部奖金献出来用于减轻欧洲的灾难。在罗曼·罗兰身上,茨威格看到了那个时代最感人的道德现象,“看到了另一种英雄主义,即那种有思想的英雄主义,有道德的英雄主义”,“他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因此,在这部传记里,茨威格在表现罗曼·罗兰的艺术世界的同时,也广泛地涉及他对道德领域的影响,对时代精神的拯救和引领。
  茨威格用他的大手笔,把世界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与个人在时代大动荡中的悲欢离舍浑然融在一起,亲切温暖,更有一种博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他能抓住人物心灵中最璀璨的部分,抓住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历史的心灵,因此,他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灵魂的猎手”。)
  
  (以上选文出自《罗曼·罗兰》,杨善禄、罗刚/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篇幅所限,略有剪辑。)
其他文献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植物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
期刊
交代背景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先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介绍人物的生活背景、经历背景等内容。这里的背景,包括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情的起因、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人物的家庭状况、人物身份信息、人物身世和生活处境等。通过交代这些内容,一是可引出要写的重点内容;二是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记叙的内容,使叙述更全面和清晰;三是可起到衬托所写事件或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四是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交代背景法,
期刊
愿意平平常常地死去,  像那些花儿死在田野间,  不是蜡烛,是繁星在头顶闪耀,  大地就是灵床让我长眠。  让人民把出卖祖国的叛徒  藏在阴暗的屋子里不见日光。  我的正直的一生得到了报酬:  死去时面对着上升的太阳。    (孙玮/译)  (选自《外国哲理诗选》,漓江出版社出版)
期刊
那天早上,我同往常一样,5点半起床,喝了父母头天夜里为我准备的牛奶。为了节省时间,我就用暖瓶里的开水勾兑了喝。然后,抓一个冷馒头,拎起书包奔出家门。  冬天,北京街头堆积的残雪,像是一堆堆乌黑的煤。寒风裹挟着从树枝上摇落的雪粒,打在脸上有些痛。我从日坛路出发。往西,先步行一站地,20多分钟;再等来9路公交车,坐四站地,到崇文门的中学去上早自习。  那时刚刚“改革开放”,我们这些初中生也已经分明地感
期刊
呱呱鸟的呱呱    “比喻”其实就是让语言形象化,让事理好懂。但是这里大呱呱鸟要提醒小呱呱鸟们注意两点哦!首先,喻体要常见、易懂,如果喻体大家都不熟悉,那么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其次,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认真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些,嘿嘿,就容易在比喻中闹笑话啦。  好了,赶快一起来看看小呱呱鸟那些关于“比喻”的搞笑事儿吧!  一天,老师正在讲“比喻”,想叫一个同学举个例子,于是叫了
期刊
牧场突然骚动起来,游人们奔向同一方向,草地上顿时人头济济,看不清谁和谁了,用心辨认,也还能认出维吾尔族的长衫,哈萨克族的短裙,小伙子的自衫衣和服饰新颖多变的外宾们。青绿的革地上泼满了这些斑斓的彩色,仿佛是画家的一块硕大无比的调色板。  (吴冠中《新疆行》)    在一般人看来,画家之所长应该只是对事物静态的描摹。然而对于吴冠中来说,却绝非如此。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吴冠中观察世界的又一个特点:
期刊
一个滑头的皮匠,做生意只备有一双皮鞋底。他替人掌鞋,客人走出门,鞋底必掉。鞋匠就尾随客人走一段路,把掉了的鞋底再拾回来,当生意的本钱。有一天出了意外。客人走出门后,他追出去很远,也没拾回鞋底,于是急得直哭,说:这回本钱可是断送了!没想到刚回自己店里,一眼看到鞋底已经落在店内了。世间未必真有这样的皮匠。不过,做任何事,不讲职业道德。一味坑蒙拐骗。终究会砸了自己的招牌。这个道理,古今无不同。
期刊
礼赞,即怀着敬意的赞扬。人们礼赞的对象往往是绚烂的春花、高山上的青松、庄严的日出之类。这篇文章礼赞的,却是劳动者的“赤脚”。在有些人看来,“赤脚”似乎不登大雅之堂,只有那些衣衫褴褛的乞讨者、潦倒至极的末路人,才赤脚。  本文却通过写“赤脚”,赞美了平凡的劳动和劳动者,赞美了劳动者勤劳、坚韧的精神,文章充满了泥土的芬芳。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理应受到永远的礼赞。  “礼赞”一词有较强的抒情意味。如果仅
期刊
书香一缕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1)虎(唐敏,2)有爱便能包容一切(台湾杏林子,3)徒劳的鹞子(苇岸,4)亲爱的麦子(周涛,5)一滴水([英国]拉加托斯,6)一片树叶([日本]东山魁夷,7-8)女教师的祈祷([智利]米斯特拉尔,9)你不必完美([美国]哈罗德,库辛,10)天堂与地狱([奥地利]福·泰格特霍夫,11)落叶树([日本]中江要介,12)    追忆黄金时光    西湖畔的金色童年(袁鹰,
期刊
【导读】  《小王子》这本小书只有几万字,却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0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赢得了全球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的喜爱,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图书。世纪之交,在法国举办的一次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评选活动中,这本初版于1943年的哲理童话又摘得桂冠。作者圣一埃克苏佩里一生喜欢冒险和自由,拥有双重身份:飞行员和作家。这两种身份相得益彰。他从宇宙的高度观察世界,探索人生,被认为是最早关注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