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情感人格的完善和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对话在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 文本阅读教学 文化对话 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讨论很多: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解读,“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热闹纷呈的小组合作探究,使原本平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也都“动了起来”。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个人觉得,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少了些什么,仿佛有一样东西在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展文本阅读?文本阅读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一、文化对话,开拓思维空间,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有在文化前提下深入地思考文本,才能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通道,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我们就会发现:不需要“所谓的”教学技巧,也不需要老师一味地费力点拨,只要营造合理的文化对话的氛围,学生的思维闸门便能自然而然地打开,在与文本的文化对话中,创造性地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师生尽情地畅游文本,共同完成对人类文化的欣赏、膜拜和传承。
1.在文化共鸣中,开拓思维空间。
学生对某种文本内涵的接收,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而选入课堂的文本一般都是优秀文本,有着较高层次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有时是很难理解和体悟的。鉴于此,我们应给予阅读教学一些思想文化意识,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以激活学生思维通道,让学生在文化品位中找到与文本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多向发展,在自由思考的灵性空间生发智慧,锐意创新。
2.在文化批判中,提高鉴赏能力。
文本还塑造了许多带有文化批判性质的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解读,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而脱离文化的阅读批判,只能是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误批、错批,可这种误批、错判却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甚至有些老师还把它奉为对文本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需要老师一定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必须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准确度、思维的精密度和鉴赏的深刻度。
二、文化对话,陶冶情感,完善人格
文化是人的自为性产物,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人与文化本身就是同源共生、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生活在文化的空间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坐标。新课程标准提出:“母语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情操、培养精神、完善人格的过程。
三、文化对话,开阔视野,提升教师语文素养
语文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教师水平的差别,实质上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那些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的教师,才能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准确而深刻地把握文本内涵,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文化对话。
那么怎样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语文素质呢?方法肯定很多,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最缺乏的是读书的习惯和思辨的精神。
首先,爱读书,开阔视野。语文学科如海天般高深阔远。教学经验告诉我:读书过少过窄,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能如盲人摸象般肢解文本;而原先在各类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随着春去秋来的重复轮回,早已调零或日显陈旧。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怎么能给学生滋润清泉?正如教授莎士比亚戏剧,如果缺乏对相应宗教背景的认识,是很难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麦克白的悲剧乃至莎剧中普遍存在的对人性的拷问;同样只有通晓古代隐士文化,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读厌弃尘世、鄙弃名利、钟情山水、热爱田园的陶渊明,才能准确把握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要常常让身心浸润在古今中外文字中,感受人类的尊严与伟大。通过读书开阔视野,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主体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有了这种心灵的沟通,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面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将永远演绎着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次,求思辨,不人云亦云。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会获得很多参考资料,这里有专家学者的见解,也有以往成功的教学案例。是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还是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源自教者深厚的学养,还源自自身强烈的思辨意识。文化对话中的文本阅读,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而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也不同,因而课堂上总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结果和不可重复的激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不假思考地接受和毫无取舍地同意,只能以文化为前提的思辨心态面对:不盲从盲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光焰闪射。而这种思辨的品质同样还会感染学生,鼓励他们在文本阅读中深入品味,读出创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因此,思辨精神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增添智慧,使阅读教学充满智慧的对话,最终获得求真求善求美的圣贤境界。
在文本阅读中以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对话,学生的情感才会丰富如复瓣之花朵,学生的思维才能灵活多变如多声部重唱;课堂才会立体丰满,文本阅读才能有效渗透到学生心灵,熏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建设有文化在场的文本阅读教学,将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儒大.浅谈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格.中学语文,2008.6.
[2]严华银.徘徊在语文课堂“现代化”边缘的思索.中学语文教学,2008.11.
[3]胡根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困境与出路.中学语文,2009.6.
[4]童庆炳.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中学语文教学,2008.2.
关键词: 文本阅读教学 文化对话 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讨论很多: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解读,“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热闹纷呈的小组合作探究,使原本平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也都“动了起来”。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个人觉得,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少了些什么,仿佛有一样东西在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展文本阅读?文本阅读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一、文化对话,开拓思维空间,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有在文化前提下深入地思考文本,才能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通道,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我们就会发现:不需要“所谓的”教学技巧,也不需要老师一味地费力点拨,只要营造合理的文化对话的氛围,学生的思维闸门便能自然而然地打开,在与文本的文化对话中,创造性地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师生尽情地畅游文本,共同完成对人类文化的欣赏、膜拜和传承。
1.在文化共鸣中,开拓思维空间。
学生对某种文本内涵的接收,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而选入课堂的文本一般都是优秀文本,有着较高层次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有时是很难理解和体悟的。鉴于此,我们应给予阅读教学一些思想文化意识,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以激活学生思维通道,让学生在文化品位中找到与文本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多向发展,在自由思考的灵性空间生发智慧,锐意创新。
2.在文化批判中,提高鉴赏能力。
文本还塑造了许多带有文化批判性质的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解读,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而脱离文化的阅读批判,只能是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误批、错批,可这种误批、错判却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甚至有些老师还把它奉为对文本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需要老师一定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必须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准确度、思维的精密度和鉴赏的深刻度。
二、文化对话,陶冶情感,完善人格
文化是人的自为性产物,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人与文化本身就是同源共生、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生活在文化的空间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坐标。新课程标准提出:“母语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情操、培养精神、完善人格的过程。
三、文化对话,开阔视野,提升教师语文素养
语文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教师水平的差别,实质上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那些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的教师,才能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准确而深刻地把握文本内涵,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文化对话。
那么怎样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语文素质呢?方法肯定很多,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最缺乏的是读书的习惯和思辨的精神。
首先,爱读书,开阔视野。语文学科如海天般高深阔远。教学经验告诉我:读书过少过窄,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能如盲人摸象般肢解文本;而原先在各类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随着春去秋来的重复轮回,早已调零或日显陈旧。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怎么能给学生滋润清泉?正如教授莎士比亚戏剧,如果缺乏对相应宗教背景的认识,是很难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麦克白的悲剧乃至莎剧中普遍存在的对人性的拷问;同样只有通晓古代隐士文化,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读厌弃尘世、鄙弃名利、钟情山水、热爱田园的陶渊明,才能准确把握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要常常让身心浸润在古今中外文字中,感受人类的尊严与伟大。通过读书开阔视野,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主体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有了这种心灵的沟通,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面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将永远演绎着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次,求思辨,不人云亦云。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会获得很多参考资料,这里有专家学者的见解,也有以往成功的教学案例。是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还是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源自教者深厚的学养,还源自自身强烈的思辨意识。文化对话中的文本阅读,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而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也不同,因而课堂上总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结果和不可重复的激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不假思考地接受和毫无取舍地同意,只能以文化为前提的思辨心态面对:不盲从盲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光焰闪射。而这种思辨的品质同样还会感染学生,鼓励他们在文本阅读中深入品味,读出创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因此,思辨精神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增添智慧,使阅读教学充满智慧的对话,最终获得求真求善求美的圣贤境界。
在文本阅读中以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对话,学生的情感才会丰富如复瓣之花朵,学生的思维才能灵活多变如多声部重唱;课堂才会立体丰满,文本阅读才能有效渗透到学生心灵,熏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建设有文化在场的文本阅读教学,将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儒大.浅谈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格.中学语文,2008.6.
[2]严华银.徘徊在语文课堂“现代化”边缘的思索.中学语文教学,2008.11.
[3]胡根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困境与出路.中学语文,2009.6.
[4]童庆炳.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中学语文教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