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作文类图书可谓百花齐放,封面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可是具有指导性价值的美文有多少,满分作文含金量如何?为什么有的文章读后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这种模式化作文背后隐含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
纵观学生的作文,我发现“模式化”根深蒂固。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语言形式化
为了追求文采飞扬,不少学生喜欢用修辞增色法,形式如考试
中的“仿写”,这种写作现象,使学生思维与情感被模式化,这是对个性创造力的束缚与扼杀,是一种不正“文风”,本来有的作文开门见山点题较好,可有的学生非来个排比仿写,还说点题曲径通幽。内容有的也是词语堆砌,读后有一种无病呻吟之感。
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欣赏,有的教师指导写作过分教条,固然这种功利化的指导能防止考场失误,但经常写些“缺钙”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何以展现?这些形式化、精致化的句子正在遮蔽考生最宝贵的人生思考与感悟,这种急功近利的指导培养出的是“自古文章一大抄”的仿写高手。长此以往,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岂不令人担忧。
二、内容空虚化
现在的学生,过分追求语言技巧方面的亮点,而使文章缺少可感知的内容。有的初中生一般记叙文都写不好,非要写散文、杂文等,说是不限文体能展现个性风采。写话题作文,为了点亮明眸迷人眼,大标题拟得妙趣横生;为了众星捧月,小标题也拟得各具千秋,而一读内容乏味。有的同学还经常别出心裁地写个题记(不是不提倡),写不好反而觉得有多此一举之感。
一次,被邀请做为“感恩”演讲比赛的评委,我发现学生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那些赞扬性的褒义词简直鬼斧神工,可内容,像“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之类的抒情语,反而让人觉得话不由衷。这装腔作势的文风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感恩教育吗?
三、选材复制化
大多数学生选材没有意蕴性。记叙文选材不新颖,没有时代气息;议论文选材受资料论据束缚,缺少时代感。如写“挫折”“逆境”类论文,论据大多是“司马迁受宫刑之苦写《史记》,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保尔、张海迪……”“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之类的小结语,简直有复制之嫌疑。
学子们如今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连无臂女孩雷庆瑶、永远的舞者刘岩(奥运导演张艺谋授予)、莫言、屠呦呦都不知道,这种顾此失彼的学法是不是值得反思,还有的学生作文拼凑得天衣无缝,可这样的文章有多少艺术性呢?
四、情感矫揉化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为了感人,有泪不轻弹的男孩,也要弄出几滴鳄鱼泪,有必要吗?写文章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趣吸引人。“情、理、趣”可以说是写作“三宝”。无论是生活写真、艺术虚构,还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手法,都必须以“情”为中心,这种情不是矫揉造作的。
在语文公开课、观摩课、教改研讨时,这个问题应得到关注。这种功利化的指导埋没了多少展现人性光辉,发表独到见解佳作的诞生啊!恐怕这也是作文类书刊精品极少的原因。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使学生的作文绽放个性风采呢?
一、探究指导体系
作文指导应注重多元化。教学可以模式化,但应避免单一,要增强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功能。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呕心沥血的杰作,是教师总结提炼出来的经实践检验的有效捷径,是行之有效的思路方式,而不是框框。虽说“教无定式”,但这不意味着不讲规律。初学写作者恰恰需要遵循章法,遵循“观察—分析—表达”这一模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若要学生修成“正果”,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作文指导应注重创新性。作文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分数增到180分,而英语降至100分。这充分说明,语文作为百科之母,越来越受重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不能“重语轻文”,做人要做现代人,作文要做现代文。
二、突破思维定式
作文教学应突出主体性。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学生应养成积累材料,感悟生活,高效写作,自我修改的习惯。学生如果有了乐于写作的激情,他们会觉得自己腹有诗书,自信心将会增强。教师在把趣味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强烈刺激学生在课堂对话,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作文教学应注重开放性。作文教学不应封闭在教室里,应构建一个由“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技能积累—素养发展”的一个多维训练模式。应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敞开心扉。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三、善于积累反思
作文教学应注重总结性。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是学者型的,每一节课都是很好的研究素材。洛克威尔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如存在问题,必须查缺补漏,调整教法。
有位老师,让学生习作的文题目是“我的未来不是梦”,有一名学生写他想做一条小狗,守在大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他长大后离开她。老师竟说没出息,打了个大红叉,并当同学面让他重写,这充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埋没了孩子个性,扼杀了一颗感恩之心。只要感情真挚愿望美好,拟物又何妨?“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布莱克)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会越来越辩证的。我觉得只要是充满正能量的真情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真善美发扬光大。
另外,作文教学应注重激励性。“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所以教师应多捕捉学生智慧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迸出智慧火花,选材、构思、见解如与众不同,都应褒扬。只有经常总结反思,无论是自己的心得,还是别人的经验,都不无裨益。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不能让应试教育束缚学生的手脚,我们不能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应让他们说心里话,表真知灼见。我们应经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这样才能培育出时代精英。
纵观学生的作文,我发现“模式化”根深蒂固。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语言形式化
为了追求文采飞扬,不少学生喜欢用修辞增色法,形式如考试
中的“仿写”,这种写作现象,使学生思维与情感被模式化,这是对个性创造力的束缚与扼杀,是一种不正“文风”,本来有的作文开门见山点题较好,可有的学生非来个排比仿写,还说点题曲径通幽。内容有的也是词语堆砌,读后有一种无病呻吟之感。
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欣赏,有的教师指导写作过分教条,固然这种功利化的指导能防止考场失误,但经常写些“缺钙”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何以展现?这些形式化、精致化的句子正在遮蔽考生最宝贵的人生思考与感悟,这种急功近利的指导培养出的是“自古文章一大抄”的仿写高手。长此以往,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岂不令人担忧。
二、内容空虚化
现在的学生,过分追求语言技巧方面的亮点,而使文章缺少可感知的内容。有的初中生一般记叙文都写不好,非要写散文、杂文等,说是不限文体能展现个性风采。写话题作文,为了点亮明眸迷人眼,大标题拟得妙趣横生;为了众星捧月,小标题也拟得各具千秋,而一读内容乏味。有的同学还经常别出心裁地写个题记(不是不提倡),写不好反而觉得有多此一举之感。
一次,被邀请做为“感恩”演讲比赛的评委,我发现学生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那些赞扬性的褒义词简直鬼斧神工,可内容,像“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之类的抒情语,反而让人觉得话不由衷。这装腔作势的文风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感恩教育吗?
三、选材复制化
大多数学生选材没有意蕴性。记叙文选材不新颖,没有时代气息;议论文选材受资料论据束缚,缺少时代感。如写“挫折”“逆境”类论文,论据大多是“司马迁受宫刑之苦写《史记》,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保尔、张海迪……”“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之类的小结语,简直有复制之嫌疑。
学子们如今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连无臂女孩雷庆瑶、永远的舞者刘岩(奥运导演张艺谋授予)、莫言、屠呦呦都不知道,这种顾此失彼的学法是不是值得反思,还有的学生作文拼凑得天衣无缝,可这样的文章有多少艺术性呢?
四、情感矫揉化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为了感人,有泪不轻弹的男孩,也要弄出几滴鳄鱼泪,有必要吗?写文章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趣吸引人。“情、理、趣”可以说是写作“三宝”。无论是生活写真、艺术虚构,还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手法,都必须以“情”为中心,这种情不是矫揉造作的。
在语文公开课、观摩课、教改研讨时,这个问题应得到关注。这种功利化的指导埋没了多少展现人性光辉,发表独到见解佳作的诞生啊!恐怕这也是作文类书刊精品极少的原因。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使学生的作文绽放个性风采呢?
一、探究指导体系
作文指导应注重多元化。教学可以模式化,但应避免单一,要增强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功能。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呕心沥血的杰作,是教师总结提炼出来的经实践检验的有效捷径,是行之有效的思路方式,而不是框框。虽说“教无定式”,但这不意味着不讲规律。初学写作者恰恰需要遵循章法,遵循“观察—分析—表达”这一模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若要学生修成“正果”,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作文指导应注重创新性。作文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分数增到180分,而英语降至100分。这充分说明,语文作为百科之母,越来越受重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不能“重语轻文”,做人要做现代人,作文要做现代文。
二、突破思维定式
作文教学应突出主体性。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学生应养成积累材料,感悟生活,高效写作,自我修改的习惯。学生如果有了乐于写作的激情,他们会觉得自己腹有诗书,自信心将会增强。教师在把趣味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强烈刺激学生在课堂对话,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作文教学应注重开放性。作文教学不应封闭在教室里,应构建一个由“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技能积累—素养发展”的一个多维训练模式。应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敞开心扉。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三、善于积累反思
作文教学应注重总结性。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是学者型的,每一节课都是很好的研究素材。洛克威尔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如存在问题,必须查缺补漏,调整教法。
有位老师,让学生习作的文题目是“我的未来不是梦”,有一名学生写他想做一条小狗,守在大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他长大后离开她。老师竟说没出息,打了个大红叉,并当同学面让他重写,这充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埋没了孩子个性,扼杀了一颗感恩之心。只要感情真挚愿望美好,拟物又何妨?“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布莱克)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会越来越辩证的。我觉得只要是充满正能量的真情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真善美发扬光大。
另外,作文教学应注重激励性。“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所以教师应多捕捉学生智慧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迸出智慧火花,选材、构思、见解如与众不同,都应褒扬。只有经常总结反思,无论是自己的心得,还是别人的经验,都不无裨益。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不能让应试教育束缚学生的手脚,我们不能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应让他们说心里话,表真知灼见。我们应经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这样才能培育出时代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