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個蘋果引發的血案」使蘋果公司一以貫之的市場運作技巧
——「饑餓營銷」再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哇塞!你能弄到一部白色iPhone4。」在北京的三里屯店門口,排隊來買iPad2的馬克拿著一部白色iPhone4,已經數不清多少次得到這樣的讚揚聲。「很多朋友都特別羡慕我。」馬克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自己擁有一部iPhone4或iPad為榮。
2011年5月6日,蘋果第二代平板電腦iPad2開始在北京、上海發售,近千人的購買隊伍從5日晚間就開始出現。「蘋果」現身,「果粉」哄搶的瘋狂局面我們似乎屢見不鮮了,而隨著供貨不足一併到來的還有「黃牛黨」和水貨市場的火爆。ipad2在大陸發售次日,發生在北京市三里屯的一起蘋果外籍店員與排隊顧客的暴力事件,更使得長期以來黃牛與蘋果店的衝突升級。「一個蘋果引發的血案」使蘋果公司一以貫之的市場運作技巧——「饑餓營銷」再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永遠缺貨的「蘋果」
「到哪裡都買不到iPad2。」在北京工作的小輝準備送給女友一台iPad2,但無論在北京還是香港都買不到。「美國市場iPad2上市的第二天,消費者也只能從黃牛手里拿貨。」2010年底從蘋果公司離職,目前正在美國工作的里森無奈的說到。據國外媒體報導,2011年3月25日iPad2上市的25個國家中,有不少消費者為此在蘋果商店外徹夜排隊,他們害怕iPad2在美國市場缺貨的情況重演。在大陸的行貨iPad2發售之前,消費者甚至以高近一倍的價錢購買水貨。
蘋果的產品似乎永遠都有不同凡響的魅力,它一直都是規則的顛覆者。它重新定義了MP3行業推出了iPod,讓這個產業重新煥發了青春。它重新發明了手機推出了iPhone,受到了全球用戶的關注。它在業界不看好的時候推出了平板電腦iPad,三季度銷量超過1500萬台。蘋果的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完美的角度進行發展。在這個光環的照耀下,蘋果的新品幾乎無需宣傳便可以大賣特賣。然而有一天我們卻發現,即使拿上錢我們也無法買到蘋果的產品了。
於是從2010年iPhone4開始到最新的iPad2,我們看到了蘋果產品全球上市的獨特傳播曲線:發佈會—上市日期公佈—等待—上市新聞報導—通宵排隊—正式開賣—全線缺貨—黃牛漲價。「果粉」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個套路,拿ZOL論壇上一位網友的話說「這就是蘋果的範兒」。
饑餓營銷
iPhone4的熱度在大陸一直居高不下,而蘋果在大陸的三個專賣店早就淹沒在旺盛的購買欲望當中。在這個情況下蘋果還是決定優先供貨美國市場,並沒有對大陸市場加貨。看來蘋果非常了解「奇貨可居」這個意思。iPad2在大陸地區遲遲沒有上市,而中國香港也成為了第三批上市的地方,對大陸市場的重視可見一斑。大陸營銷界資深人士、上海博蓋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高劍鋒分析,蘋果對於饑餓營銷要重新考量,最好的火候把握應是七分飽、三分餓。
所謂饑餓營銷,在市場營銷學中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饑餓營銷通常弱化產品功能屬性,主要突出社會屬性和身份標誌功能。說得白一點兒,饑餓營銷就是商家想盡方法,不讓顧客輕易就得到他所想要的商品,從而達到高額的利潤,同時消費者也得到了彰顯其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機會。
高劍鋒介紹,「饑餓營銷產生的背景,還是在於市場需求旺盛,而供應商又希望能夠延緩市場的衰退。於是,採取這種拉長生命週期的方式來開展營銷工作,一則可以降低營銷成本,二則可以製造供不應求的假像。」 在大陸,將「饑餓」運用到極致的首先是汽車行業。比如現在寶馬X5、奧迪Q5都在加價,以至於像陸虎攬勝、奧迪Q7、途銳這樣的車都要加價排隊。其次是房地產行業,推盤的時候小批量推,造成緊缺的局面。
饑餓營銷比較適合一些單價較高,不容易形成單個商品重復購買的行業。同時,產品或服務有一定的差異化或領先優勢,業已形成一定範圍的品牌黏性。然而從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看,無論怎麼調整方法,都無法避免市場的衰退。饑餓營銷本質上是拉長了整個銷售週期。所以,還必須在衰退前,用新的產品或服務代替,這也是汽車、蘋果一代代更新的原因。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大陸卻鮮有像蘋果那樣能把饑餓營銷做到世界極致的企業。其實,海外的一些奢侈品,如一些名表走的就是這種先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的饑餓營銷的路子。與蘋果相比,大陸企業所採取的限時限量推銷產品的策略,像茅台酒、中華煙的節日斷貨等,實際上,是這些企業利用消費群體追求品牌和品味的消費心理,配合饑餓營銷,在一次次變相漲價後,它們並沒有真正地創高其產品的附加價值,只是領略了饑餓營銷的一點皮毛而已。
「蘋果」獨特的營銷曲線
在大陸媒體直接將矛頭指向蘋果的「饑餓營銷」時,國外的報導卻鮮見「饑餓營銷」的描述與指責。
「連美國都買不到,所以還不能單純說蘋果是饑餓營銷,蘋果從iPhone4開始,產業鏈已經跟不上,出現供貨不足,這是事實。」里森說,「iPhone4使用的IPS螢幕生產鏈無法保證足額的數量,良品保證率低,代工廠方面無法跟進產能,造成市場供貨能力不足。這是缺貨的真實情況。」
LG Display首席執行官權英壽就曾證實, LG Display 無法滿足 iPhone4 所要求的 IPS 液晶面板的產量。而悲觀的分析師甚至預計, IPS 產量的不足導致了iPhone4的出貨量比預計減少近一半。
iPad2的情況好不到哪裡去,iPad2整機有五個關鍵的部件來自日本,三月份日本福島強震影響了很多日本工廠原材料的採購及分銷,雖然日本強震的衝擊波目前沒有完全體現在產品的供應上,但是對後續供應的預計和統籌也會影響蘋果在不同優先順序市場的投放節奏。
看來,「蘋果」是真的缺貨了。
「這種獨特現象的形成,不能單純說是某一個原因,應該是蘋果的『產能不足+饑餓營銷+黃牛囤貨』造成的。」實力傳播集團實力媒體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郭志明認為。
「對於市場的營銷手法和步驟,只有蘋果董事長喬布斯一人掌握,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這個權力。具體執行都在總部,跟中國市場一點兒關係都沒有。」里森提起。「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喬布斯跟《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關係良好。這些產品的資訊只要提前給一家傳媒就夠了,過後就人盡皆知,效果就達到了。」
從蘋果高級營銷經理位置上卸任的John Martellaro也曾發文指出,蘋果一直在執行一項名為「可控洩露」的營銷策略,即有計畫、有目的地放出未發佈新產品的資訊,他自己就曾經執行過這種行動。 這種洩露資訊的途徑在蘋果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一般是由一位蘋果職員在接到上級指令後,主動找到權威媒體記者聊天或打電話,但絕不會留下諸如E-mail 這樣的文字證據。此外,這種洩露還會採取多種措施,以防事情敗露被追究責任。
——「饑餓營銷」再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哇塞!你能弄到一部白色iPhone4。」在北京的三里屯店門口,排隊來買iPad2的馬克拿著一部白色iPhone4,已經數不清多少次得到這樣的讚揚聲。「很多朋友都特別羡慕我。」馬克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自己擁有一部iPhone4或iPad為榮。
2011年5月6日,蘋果第二代平板電腦iPad2開始在北京、上海發售,近千人的購買隊伍從5日晚間就開始出現。「蘋果」現身,「果粉」哄搶的瘋狂局面我們似乎屢見不鮮了,而隨著供貨不足一併到來的還有「黃牛黨」和水貨市場的火爆。ipad2在大陸發售次日,發生在北京市三里屯的一起蘋果外籍店員與排隊顧客的暴力事件,更使得長期以來黃牛與蘋果店的衝突升級。「一個蘋果引發的血案」使蘋果公司一以貫之的市場運作技巧——「饑餓營銷」再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永遠缺貨的「蘋果」
「到哪裡都買不到iPad2。」在北京工作的小輝準備送給女友一台iPad2,但無論在北京還是香港都買不到。「美國市場iPad2上市的第二天,消費者也只能從黃牛手里拿貨。」2010年底從蘋果公司離職,目前正在美國工作的里森無奈的說到。據國外媒體報導,2011年3月25日iPad2上市的25個國家中,有不少消費者為此在蘋果商店外徹夜排隊,他們害怕iPad2在美國市場缺貨的情況重演。在大陸的行貨iPad2發售之前,消費者甚至以高近一倍的價錢購買水貨。
蘋果的產品似乎永遠都有不同凡響的魅力,它一直都是規則的顛覆者。它重新定義了MP3行業推出了iPod,讓這個產業重新煥發了青春。它重新發明了手機推出了iPhone,受到了全球用戶的關注。它在業界不看好的時候推出了平板電腦iPad,三季度銷量超過1500萬台。蘋果的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完美的角度進行發展。在這個光環的照耀下,蘋果的新品幾乎無需宣傳便可以大賣特賣。然而有一天我們卻發現,即使拿上錢我們也無法買到蘋果的產品了。
於是從2010年iPhone4開始到最新的iPad2,我們看到了蘋果產品全球上市的獨特傳播曲線:發佈會—上市日期公佈—等待—上市新聞報導—通宵排隊—正式開賣—全線缺貨—黃牛漲價。「果粉」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個套路,拿ZOL論壇上一位網友的話說「這就是蘋果的範兒」。
饑餓營銷
iPhone4的熱度在大陸一直居高不下,而蘋果在大陸的三個專賣店早就淹沒在旺盛的購買欲望當中。在這個情況下蘋果還是決定優先供貨美國市場,並沒有對大陸市場加貨。看來蘋果非常了解「奇貨可居」這個意思。iPad2在大陸地區遲遲沒有上市,而中國香港也成為了第三批上市的地方,對大陸市場的重視可見一斑。大陸營銷界資深人士、上海博蓋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高劍鋒分析,蘋果對於饑餓營銷要重新考量,最好的火候把握應是七分飽、三分餓。
所謂饑餓營銷,在市場營銷學中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饑餓營銷通常弱化產品功能屬性,主要突出社會屬性和身份標誌功能。說得白一點兒,饑餓營銷就是商家想盡方法,不讓顧客輕易就得到他所想要的商品,從而達到高額的利潤,同時消費者也得到了彰顯其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機會。
高劍鋒介紹,「饑餓營銷產生的背景,還是在於市場需求旺盛,而供應商又希望能夠延緩市場的衰退。於是,採取這種拉長生命週期的方式來開展營銷工作,一則可以降低營銷成本,二則可以製造供不應求的假像。」 在大陸,將「饑餓」運用到極致的首先是汽車行業。比如現在寶馬X5、奧迪Q5都在加價,以至於像陸虎攬勝、奧迪Q7、途銳這樣的車都要加價排隊。其次是房地產行業,推盤的時候小批量推,造成緊缺的局面。
饑餓營銷比較適合一些單價較高,不容易形成單個商品重復購買的行業。同時,產品或服務有一定的差異化或領先優勢,業已形成一定範圍的品牌黏性。然而從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看,無論怎麼調整方法,都無法避免市場的衰退。饑餓營銷本質上是拉長了整個銷售週期。所以,還必須在衰退前,用新的產品或服務代替,這也是汽車、蘋果一代代更新的原因。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大陸卻鮮有像蘋果那樣能把饑餓營銷做到世界極致的企業。其實,海外的一些奢侈品,如一些名表走的就是這種先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的饑餓營銷的路子。與蘋果相比,大陸企業所採取的限時限量推銷產品的策略,像茅台酒、中華煙的節日斷貨等,實際上,是這些企業利用消費群體追求品牌和品味的消費心理,配合饑餓營銷,在一次次變相漲價後,它們並沒有真正地創高其產品的附加價值,只是領略了饑餓營銷的一點皮毛而已。
「蘋果」獨特的營銷曲線
在大陸媒體直接將矛頭指向蘋果的「饑餓營銷」時,國外的報導卻鮮見「饑餓營銷」的描述與指責。
「連美國都買不到,所以還不能單純說蘋果是饑餓營銷,蘋果從iPhone4開始,產業鏈已經跟不上,出現供貨不足,這是事實。」里森說,「iPhone4使用的IPS螢幕生產鏈無法保證足額的數量,良品保證率低,代工廠方面無法跟進產能,造成市場供貨能力不足。這是缺貨的真實情況。」
LG Display首席執行官權英壽就曾證實, LG Display 無法滿足 iPhone4 所要求的 IPS 液晶面板的產量。而悲觀的分析師甚至預計, IPS 產量的不足導致了iPhone4的出貨量比預計減少近一半。
iPad2的情況好不到哪裡去,iPad2整機有五個關鍵的部件來自日本,三月份日本福島強震影響了很多日本工廠原材料的採購及分銷,雖然日本強震的衝擊波目前沒有完全體現在產品的供應上,但是對後續供應的預計和統籌也會影響蘋果在不同優先順序市場的投放節奏。
看來,「蘋果」是真的缺貨了。
「這種獨特現象的形成,不能單純說是某一個原因,應該是蘋果的『產能不足+饑餓營銷+黃牛囤貨』造成的。」實力傳播集團實力媒體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郭志明認為。
「對於市場的營銷手法和步驟,只有蘋果董事長喬布斯一人掌握,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這個權力。具體執行都在總部,跟中國市場一點兒關係都沒有。」里森提起。「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喬布斯跟《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關係良好。這些產品的資訊只要提前給一家傳媒就夠了,過後就人盡皆知,效果就達到了。」
從蘋果高級營銷經理位置上卸任的John Martellaro也曾發文指出,蘋果一直在執行一項名為「可控洩露」的營銷策略,即有計畫、有目的地放出未發佈新產品的資訊,他自己就曾經執行過這種行動。 這種洩露資訊的途徑在蘋果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一般是由一位蘋果職員在接到上級指令後,主動找到權威媒體記者聊天或打電話,但絕不會留下諸如E-mail 這樣的文字證據。此外,這種洩露還會採取多種措施,以防事情敗露被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