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陸資赴台投資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創業工作。赴台陸資該如何肩負起這項重任呢?如何逐利、為民?
大陸開放台商投資20多年來,這股「活水」為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台灣經濟發展儲蓄了很大力量。20年後,陸資赴台拉開了兩岸雙向投資序幕。但由於開放領域和項目不多,以及社會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大陸企業還沒有真正形成「陸資現象」。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表示,陸資赴台投資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創業工作。赴台陸資該如何肩負起這項重任呢?如何逐利、為民?
發出聲音 期望鬆綁速度加快
眾所周知,兩岸經貿環境有高度互補條件,過去很長時間因為某些原因阻礙,投資始終是單向進行。直到2009年6月30日,台灣才開放陸資赴台。但由於開放項目不多,加之對開放條件限制太多,使得陸資企業對「赴台投資」興趣缺缺。
台灣豐盛環球投資高級副總裁戴兆群表示,台灣股市的跌宕,陸資未能如期來台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開放陸資來台是兩岸交流重要的里程碑,有助於兩岸更緊密地連系,普通股民和市場對此有很高的期待,房地產業者和服務業者也看好陸資赴台後的生意前景,當然希望開放的腳步越快越好。」
對於陸資赴台興趣缺缺原因,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台灣應該「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原因,必須向陸資開大門,讓陸資走大路,並且讓陸資熟悉島內的法規、政策、市場等投資環境,增強陸資入台信心。「向陸資開大門,就是要盡快開放第三波陸資投資領域。擴大開放領域,陸資對台灣經濟和就業的促進作用才會凸顯。」
新趨勢 陸資與回流台資「相伴而行」
與陸資入台相伴而行的是,大陸台資回流,也就是台灣一直期待的「鮭魚返鄉」現象。2009年,具有指標意義的大陸台商旺旺、康師傅回台上市,引領著台商回台上市潮,達芙妮、富士康等其它指標性台企也計畫回台上市。
在回流當中,不少台資不以台灣母公司名義擴大在台投資,而以大陸子公司名義回台投資,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子公司資金比母公司更加充裕,另一方面是因為台資回流能享受一定優惠租稅、用地政策。
王建民指出,大陸台資名義上是台資,實質上是陸資,因為台商賺的是大陸的錢,所以把台資回流看成陸資入台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未嘗不可。
基於陸資入台伴之以台資回流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趨勢,勢將導致大陸台企與大陸企業合作,共同投資台灣島內市場,共同結伴向世界市場進軍趨勢。希望台灣的執政者能看清這個大勢。
陸資赴台應注意的事項
陸資赴台,隨著兩岸機制協商的不斷深入,一些阻礙的因素也將逐步去除,計畫赴台的大陸企業就應充分做好準備。那麼,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就是對台灣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了解和熟悉。
開放大陸資本、企業入台,台灣採取的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措施,哪些領域可以投資,哪些領域不能投資,參股台灣企業的上限是多少等,這些信息都會有所變化和更新,大陸企業應該及時掌握。台灣政策法規讓投的,就投;不讓投的,即使有巨額利潤誘惑,有朋友的慫恿,也堅決不能投。
除了了解投資範圍外,對一些台灣本地的法律法規,大陸企業也應該做到基本了解,企業相關法律服務部門應該充分掌握。這些法律法規至少包括公司、證券期貨、房地產、知識產權保護、民法、勞資就業、海商事、消費者保護等內容。
其次,應對島內投資環境進行周全的調查研究,不能冒進。
大陸各地政府在對外招商上「各出奇招」、「開闢綠色通道」,相信大陸企業家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實際上,台灣各地縣市政府對大陸企業的招商引資也是躍躍欲試,一旦兩岸簽署投資保護協議,有人預測,台灣的20多個縣市必將爭先恐後派出招商團到大陸活動,開出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大陸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企業家們一定要謀定而動,如果真的想到台灣某個地方投資,最好多去幾趟,將前期的調研工作做得紮實一些。
第三,一定要倚重當地的專業服務機構,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台灣一方面經濟法制比較健全,另外,媒體業也非常發達,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本來就是新聞熱點,企業家們在和官員打交道的時候,千萬不能做那些台灣商人能夠做而不該做的事情。
另外,一定要倚重當地專業的服務機構,包括律師、會計師、稅務師等。事實上,在企業決定到台灣投資、前期調研時,就應該聘請當地的律師介入了。
第四,要對社會風險和政治風險有足夠的認識。
企業應該清楚,台灣民眾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在勞資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企業應該加倍小心。有時候,在大陸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到了台灣未必能派上用場。
另外,政治風險也應該考慮。台灣的政黨政治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民主政治,一旦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一定會遭受重創,這些政治風險一定要考慮。
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是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一步,期望這一步能夠走得踏實、穩健。從這方面講,大陸企業家是負有歷史責任的。穩中求發展,才能逐利,才能為民!
大陸開放台商投資20多年來,這股「活水」為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台灣經濟發展儲蓄了很大力量。20年後,陸資赴台拉開了兩岸雙向投資序幕。但由於開放領域和項目不多,以及社會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大陸企業還沒有真正形成「陸資現象」。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表示,陸資赴台投資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創業工作。赴台陸資該如何肩負起這項重任呢?如何逐利、為民?
發出聲音 期望鬆綁速度加快
眾所周知,兩岸經貿環境有高度互補條件,過去很長時間因為某些原因阻礙,投資始終是單向進行。直到2009年6月30日,台灣才開放陸資赴台。但由於開放項目不多,加之對開放條件限制太多,使得陸資企業對「赴台投資」興趣缺缺。
台灣豐盛環球投資高級副總裁戴兆群表示,台灣股市的跌宕,陸資未能如期來台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開放陸資來台是兩岸交流重要的里程碑,有助於兩岸更緊密地連系,普通股民和市場對此有很高的期待,房地產業者和服務業者也看好陸資赴台後的生意前景,當然希望開放的腳步越快越好。」
對於陸資赴台興趣缺缺原因,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台灣應該「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原因,必須向陸資開大門,讓陸資走大路,並且讓陸資熟悉島內的法規、政策、市場等投資環境,增強陸資入台信心。「向陸資開大門,就是要盡快開放第三波陸資投資領域。擴大開放領域,陸資對台灣經濟和就業的促進作用才會凸顯。」
新趨勢 陸資與回流台資「相伴而行」
與陸資入台相伴而行的是,大陸台資回流,也就是台灣一直期待的「鮭魚返鄉」現象。2009年,具有指標意義的大陸台商旺旺、康師傅回台上市,引領著台商回台上市潮,達芙妮、富士康等其它指標性台企也計畫回台上市。
在回流當中,不少台資不以台灣母公司名義擴大在台投資,而以大陸子公司名義回台投資,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子公司資金比母公司更加充裕,另一方面是因為台資回流能享受一定優惠租稅、用地政策。
王建民指出,大陸台資名義上是台資,實質上是陸資,因為台商賺的是大陸的錢,所以把台資回流看成陸資入台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未嘗不可。
基於陸資入台伴之以台資回流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趨勢,勢將導致大陸台企與大陸企業合作,共同投資台灣島內市場,共同結伴向世界市場進軍趨勢。希望台灣的執政者能看清這個大勢。
陸資赴台應注意的事項
陸資赴台,隨著兩岸機制協商的不斷深入,一些阻礙的因素也將逐步去除,計畫赴台的大陸企業就應充分做好準備。那麼,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就是對台灣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了解和熟悉。
開放大陸資本、企業入台,台灣採取的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措施,哪些領域可以投資,哪些領域不能投資,參股台灣企業的上限是多少等,這些信息都會有所變化和更新,大陸企業應該及時掌握。台灣政策法規讓投的,就投;不讓投的,即使有巨額利潤誘惑,有朋友的慫恿,也堅決不能投。
除了了解投資範圍外,對一些台灣本地的法律法規,大陸企業也應該做到基本了解,企業相關法律服務部門應該充分掌握。這些法律法規至少包括公司、證券期貨、房地產、知識產權保護、民法、勞資就業、海商事、消費者保護等內容。
其次,應對島內投資環境進行周全的調查研究,不能冒進。
大陸各地政府在對外招商上「各出奇招」、「開闢綠色通道」,相信大陸企業家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實際上,台灣各地縣市政府對大陸企業的招商引資也是躍躍欲試,一旦兩岸簽署投資保護協議,有人預測,台灣的20多個縣市必將爭先恐後派出招商團到大陸活動,開出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大陸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企業家們一定要謀定而動,如果真的想到台灣某個地方投資,最好多去幾趟,將前期的調研工作做得紮實一些。
第三,一定要倚重當地的專業服務機構,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台灣一方面經濟法制比較健全,另外,媒體業也非常發達,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本來就是新聞熱點,企業家們在和官員打交道的時候,千萬不能做那些台灣商人能夠做而不該做的事情。
另外,一定要倚重當地專業的服務機構,包括律師、會計師、稅務師等。事實上,在企業決定到台灣投資、前期調研時,就應該聘請當地的律師介入了。
第四,要對社會風險和政治風險有足夠的認識。
企業應該清楚,台灣民眾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在勞資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企業應該加倍小心。有時候,在大陸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到了台灣未必能派上用場。
另外,政治風險也應該考慮。台灣的政黨政治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民主政治,一旦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一定會遭受重創,這些政治風險一定要考慮。
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是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一步,期望這一步能夠走得踏實、穩健。從這方面講,大陸企業家是負有歷史責任的。穩中求發展,才能逐利,才能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