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曾泓霖(1986-),男,湖南衡阳人,硕士,从事公共经济学研究。
摘要: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关系到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研究如何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问题,有利于处理好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维持好良好的社会和谐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资源管理;黑树林;自然资源
一、前言
黑树林地区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普洱市的交界处,因过去的林大树黑而得名。这个村的大半属于红河县,部分属于墨江县。以这个村为中心,包括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三村乡,普洱市龙坝镇、那哈乡方圆841平方公里的地区被称为“黑树林地区”。黑树林地区是我国哈尼族聚居区之一,哈尼族在这的人口比例高达95%以上。自清朝起,这里的人们为了获得灌溉用水便向大山里开沟引水,同时,围绕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分配和管理,经历了近三百来年的纷争。“在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水源地与用水地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相互之间为争夺水这一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便自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于是,共同生活在黑树林地区但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管辖下的同一民族以至同一支系(族群)的人们,便首先围绕着水资源以后又发展到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权属,展开了长期的争斗,逐步把一个原本很普通、很平常的黑树林地区,演变成一个民族问题热点地区”。①据统计,自1952至1992年间,红河、墨江两县村民间共发生近四十来起纷争与械斗,部分械斗参与人数可达上千人,一度成为云南省民族问题最为突出的热点地区之一。
二、黑树林公共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
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法定权利归谁都不重要,资源配置都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产权经济学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组成部分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它强调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联系。它为解决外部性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不清是造成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外部性的产生与产权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或克服外部性。
那么影响产权的形成因素有哪些了?根据卢现祥归纳的有:第一,技术。新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缺乏相应的技术可能是“搭便车”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资源的有限,造成了人均资源的降低,于是,资源变得“稀缺”起来,这必然导致排他性行为。而产权就是种排他性的经济权利约束。第三,资源的稀缺程度。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离开产权,任何稀缺资源的配置都是无效的。第四,要素和和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明晰产权可以解决责任不清的问题,有利于激励经济主体,有利于形成约束机制。
黑树林这场纠纷的主体实则是“同一民族的同一个支系”,由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一种“地域认同”高过了“民族认同”的一种现象。胡忠文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贫穷和人的素质低。杨剑波认为,在传统观念中,部份自然资源属于公有,谁使用谁拥有,部份村寨和农户仍按传统习惯去做。我们都知道,水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对于公共资源的产权界定是相当困难的。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公共资源具有这些基本特征,才使得公共资源具有尤为明显的外部性问题,而这种外部性伴随的产权问题是无法像私有财产那样界限十分分明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应该从产权的界定。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也就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或者说是一种有价使用的权利。而像黑树林纠纷中的水这样的公共资源能够用“产权”进行解决吗?虽然黑树林纠纷中有以立碑方式的“契约”、购买等权利意识,但是却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产权”之说。
黑树林纠纷的最终解决办法还是从治贫和解决当地生活条件入手。由于当地人的利益不同,认识不同,行政介入是不当的。云南省政府在黑树林地区大力投资,通过兴建水利工资、能源和通讯基础设施,改善当地交通,修建贸易市场,投资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有其修建一座新水库,多头并举,有力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这为解决当地资源纠纷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措施恰恰有效解决了当地资源“稀缺性”的贫困性竞争问题。
谈到公共资源的管理,韩方彦认为,公共资源产权的界定制度缺陷突出表现为未能清晰界定公共资源产权主体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经济权利。因而,需要健全公共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公共政策执行的目标指向,维护公共利益,建立并完善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构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体系。
由于公共资源的特殊性,它注定无法像用私有财产那样产权明确,所以,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恰当的解决因公共资源造成的纠纷的办法。黑树林是几个村之间因水引发的纠纷。对于群体性争夺资源使用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解决:第一,以发展当地经济作为根本大计。集体性争夺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无非是因为经济生产条件的制约,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因此,发展经济,解决贫困是首要的大事。第二,公共资源的参与式开发利用。由于共同需要同一资源,而中国乡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从私有产权的角度进行解决。公共资源的参与式开发利用要求各方主体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有节制的使用资源,而不滥用、消耗等。各方制定好规则,依据制定的规则,根据自己的权重进行活动。第三,搁置争议,合作共享,共同开发。建立一种合作机制是互利双赢的模式,集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第四,建立综合治理管理机制,协调好集体之间的矛盾,及时处理潜在的纠纷问题。第五,进行教育引导。第六,政府应当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对因资源稀缺而造成贫困的地方,应该大力投资,帮助发展,解决人们发展的自然制约条件。
三、结语
黑树林地区的问题是典型的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问题。这在国内、国际都有体现。比如湄公河流域上游的澜沧江流域的资源使用问题,就需要一种妥当的机制来解决。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从产权的角度和交易成本的角度,以及外部性问题解决的角度,去解决公共资源的问题,未尝不是一个科学的方式。但是根据我国的产权制实际,我们需要把产权理论灵活运用起来。公共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或者参与式管理模式,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公共资源在不同集体之间的开发、使用的办法。(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本研究得到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YJCXZ08)。
参考文献:
[1]姚开建.《经济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3]郭家骥.从矛盾冲突到共同发展———云南黑树林地区族群关系“百年干戈化玉帛”的启示.思想战线,2009,(5).
[4]胡忠文.黑树林地区的变迁及其启示.今日民族,1996,(10).
[5]杨剑波.黑树林问题社会成因初探.今日民族,1996,(11).
[6]王艳.我国公共资源产权界定的路径依赖及制度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7]韩方彦.中国公共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与实践,2009,(5).
摘要: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关系到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研究如何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问题,有利于处理好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维持好良好的社会和谐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资源管理;黑树林;自然资源
一、前言
黑树林地区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普洱市的交界处,因过去的林大树黑而得名。这个村的大半属于红河县,部分属于墨江县。以这个村为中心,包括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三村乡,普洱市龙坝镇、那哈乡方圆841平方公里的地区被称为“黑树林地区”。黑树林地区是我国哈尼族聚居区之一,哈尼族在这的人口比例高达95%以上。自清朝起,这里的人们为了获得灌溉用水便向大山里开沟引水,同时,围绕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分配和管理,经历了近三百来年的纷争。“在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水源地与用水地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相互之间为争夺水这一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便自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于是,共同生活在黑树林地区但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管辖下的同一民族以至同一支系(族群)的人们,便首先围绕着水资源以后又发展到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权属,展开了长期的争斗,逐步把一个原本很普通、很平常的黑树林地区,演变成一个民族问题热点地区”。①据统计,自1952至1992年间,红河、墨江两县村民间共发生近四十来起纷争与械斗,部分械斗参与人数可达上千人,一度成为云南省民族问题最为突出的热点地区之一。
二、黑树林公共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
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法定权利归谁都不重要,资源配置都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产权经济学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组成部分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它强调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联系。它为解决外部性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不清是造成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外部性的产生与产权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或克服外部性。
那么影响产权的形成因素有哪些了?根据卢现祥归纳的有:第一,技术。新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缺乏相应的技术可能是“搭便车”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资源的有限,造成了人均资源的降低,于是,资源变得“稀缺”起来,这必然导致排他性行为。而产权就是种排他性的经济权利约束。第三,资源的稀缺程度。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离开产权,任何稀缺资源的配置都是无效的。第四,要素和和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明晰产权可以解决责任不清的问题,有利于激励经济主体,有利于形成约束机制。
黑树林这场纠纷的主体实则是“同一民族的同一个支系”,由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一种“地域认同”高过了“民族认同”的一种现象。胡忠文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贫穷和人的素质低。杨剑波认为,在传统观念中,部份自然资源属于公有,谁使用谁拥有,部份村寨和农户仍按传统习惯去做。我们都知道,水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对于公共资源的产权界定是相当困难的。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公共资源具有这些基本特征,才使得公共资源具有尤为明显的外部性问题,而这种外部性伴随的产权问题是无法像私有财产那样界限十分分明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应该从产权的界定。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也就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或者说是一种有价使用的权利。而像黑树林纠纷中的水这样的公共资源能够用“产权”进行解决吗?虽然黑树林纠纷中有以立碑方式的“契约”、购买等权利意识,但是却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产权”之说。
黑树林纠纷的最终解决办法还是从治贫和解决当地生活条件入手。由于当地人的利益不同,认识不同,行政介入是不当的。云南省政府在黑树林地区大力投资,通过兴建水利工资、能源和通讯基础设施,改善当地交通,修建贸易市场,投资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有其修建一座新水库,多头并举,有力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这为解决当地资源纠纷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措施恰恰有效解决了当地资源“稀缺性”的贫困性竞争问题。
谈到公共资源的管理,韩方彦认为,公共资源产权的界定制度缺陷突出表现为未能清晰界定公共资源产权主体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经济权利。因而,需要健全公共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公共政策执行的目标指向,维护公共利益,建立并完善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构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体系。
由于公共资源的特殊性,它注定无法像用私有财产那样产权明确,所以,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恰当的解决因公共资源造成的纠纷的办法。黑树林是几个村之间因水引发的纠纷。对于群体性争夺资源使用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解决:第一,以发展当地经济作为根本大计。集体性争夺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无非是因为经济生产条件的制约,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因此,发展经济,解决贫困是首要的大事。第二,公共资源的参与式开发利用。由于共同需要同一资源,而中国乡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从私有产权的角度进行解决。公共资源的参与式开发利用要求各方主体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有节制的使用资源,而不滥用、消耗等。各方制定好规则,依据制定的规则,根据自己的权重进行活动。第三,搁置争议,合作共享,共同开发。建立一种合作机制是互利双赢的模式,集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第四,建立综合治理管理机制,协调好集体之间的矛盾,及时处理潜在的纠纷问题。第五,进行教育引导。第六,政府应当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对因资源稀缺而造成贫困的地方,应该大力投资,帮助发展,解决人们发展的自然制约条件。
三、结语
黑树林地区的问题是典型的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问题。这在国内、国际都有体现。比如湄公河流域上游的澜沧江流域的资源使用问题,就需要一种妥当的机制来解决。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从产权的角度和交易成本的角度,以及外部性问题解决的角度,去解决公共资源的问题,未尝不是一个科学的方式。但是根据我国的产权制实际,我们需要把产权理论灵活运用起来。公共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或者参与式管理模式,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公共资源在不同集体之间的开发、使用的办法。(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本研究得到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YJCXZ08)。
参考文献:
[1]姚开建.《经济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3]郭家骥.从矛盾冲突到共同发展———云南黑树林地区族群关系“百年干戈化玉帛”的启示.思想战线,2009,(5).
[4]胡忠文.黑树林地区的变迁及其启示.今日民族,1996,(10).
[5]杨剑波.黑树林问题社会成因初探.今日民族,1996,(11).
[6]王艳.我国公共资源产权界定的路径依赖及制度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7]韩方彦.中国公共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与实践,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