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煎”能否换成“煎熬”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的《小狗包弟》中有一句:“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对此,王光佑老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熬煎”能否换成“煎熬”呢?(《聚焦课堂,诗意生长——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0期)
  面对学生的困惑,王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我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辨析“熬”和“煎”的区别。学生自然联想到“煎鸡蛋”“熬猪油”和“熬骨头汤”等,自然体悟到“煎”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短,瞬间强度可能比较大;而“熬”相对而言时间比较长,小火慢炖,脱骨化肉,程度非常深。比如“熬中药”要半个小时左右,“熬骨头汤”一般要几个小时,而“煎鸡蛋”却要不了几分钟。联系(课文)本段开头“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所受折磨的时间之长、苦痛之深!学生自然能体悟出“煎熬”主要突出“短时间的难以忍受的折磨”,而“熬煎”则强调长时间的苦痛折磨和无法排解的忧愁。
  笔者思虑再三,认为王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做出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熬煎”可以换成“煎熬”。
  诚然,“煎”与“熬”有时间长短的区别,但“煎熬”与“熬煎”未必有这样的区别。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煎”与“熬”除了有时间上的区别,还有“把东西放在水里煮,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与“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的联系。
  如果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有同素异序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往往意义相同或相近。语素相同而语序不同的词往往是联合式的合成词,这些词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如:
  1.她恨不能馬上找到生活做,有了工钱好给娘请医生,好给娘买药吃,好使娘恢复健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宋·沈括《梦溪笔谈》)
  其中的“健康——康健”可以互相替换,它们都有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的意思。
  但是,有的语素相同而语序不同的合成词,同中有异,使用时不可以互相替换,如:
  1.这时的春梅,可有些动感情了。(冯德英《迎春花》)
  2.感激、希望、忧伤的情感混合在一起,像潮水般冲击着她痛苦的心灵。(杨沫《东方欲晓》)
  其中的“感情——情感”不可以互相替换。“感情”常表示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感情”还带有习语性;“情感”常表示具体的心理反应,如喜爱、厌恶等。
  显然,“煎熬”与“熬煎”也是语素相同而语序不同的同义词。那么,“煎熬”与“熬煎”在使用时可不可以互相替换呢?
  “煎熬”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它有下面三个意思:
  1.烹煮。《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宋·曾巩《合酱作》诗:“调浇遵古书,煎熬需日力。”
  2.熔炼;熬制。《高子遗书·答史玉池书》:“我若是真金,尽教他做烈火;傥还有些渣滓,却藉他做洪炉,猛煎熬一过,添我多少精神。”老舍《茶馆》第一幕:“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
  3.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汉·王逸《九思·怨上》:“我心兮煎熬,惟是兮用忧。”郭沫若《反正前后》:“(秦先生)不能不留在堂里办移交,那真够他煎熬了。”
  “熬煎”出自唐·顾况《归阳萧寺》诗,它有下面五个意思:
  1.煎煮。唐·顾况《归阳萧寺》:“苦哉千万人,流血成丹川!此辈之死后,镬汤所熬煎。”萧军《吴越春秋史话》:“(范蠡)就寻出了一些药物来命人去熬煎。”
  2.折磨。唐·白居易《雨夜有念》诗:“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欧阳山《三家巷》:“她妹子身子从小就弱,怕受不了过分的熬煎。”
  3.指被折磨。元·乔吉《水仙子·梦觉》:“三十年几度花开谢,熬煎成头上雪。”梁斌《播火记》:“她无日无夜不在痛苦中熬煎。”
  4.痛苦。元·赵明道《夜行船·寄香罗帕》套曲:“心绪熬煎,形容憔悴,又添这场萦系。”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你不知这两天我多熬煎!”
  5.烦恼;忧虑。明·刘基《以梨饷石末公侑之以诗》:“珍重使君方闵雨,急须走送涤熬煎。”柳青《铜墙铁壁》:“老陈最高兴,因为主任一回来,合作社的大问题就不用他熬煎了。”
  再查阅《新编汉语辞海》,“煎熬”和“熬煎”的意思都是“比喻折磨”。
  由上可见,“煎熬”的意思与“熬煎”的意思经过不断规范,已经完全相同,“熬煎——煎熬”在使用时可以互相替换。例如:“有人为求快,煎熬中药时习惯使用热水。”(《家庭科技》1999年第12期)“但补药要熬煎得法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家庭科技》1998年第10期)显然,都是对药的处理,可以用“煎熬”,也可以用“熬煎”。再如:“《三国演义》的每个人物都处于程度不一的生存困境之中,这种困境表现为四个层次:生的窘迫,心的煎熬、爱的无缘、自我实现的困难。”(《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念君乘风驾鹤去,空对墨迹心熬煎。”(《晚霞》2015年第1期)显然,都是让心受折磨,可以用“煎熬”,也可以用“熬煎”。
  词义基本相同的词一般称作等义词。这些词在一般的上下文(语境)中都能互相替换而不改变意义的表达。这些词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构成语素的次序差别。这些词的存在是交际的一个负担,随着语言的发展,它们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例如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出现过的“慰安”等词,现在逐渐被“安慰”所替代。
  一个双音节词在语序上发生了变换后,会变成另一个意思相近或意思相反的词,这也是汉语言中的倒顺词现象。我们来看一段相声《有趣的倒顺词》:
  甲:来,跟你玩个游戏!
  乙:什么游戏?   甲:倒顺词!
  乙:啥?倒顺词?听起来挺好玩的。
  甲:就是把一个词倒过来念,变成另一个词。
  乙:懂了,开始吧!
  甲:黄金是金黄的。
  乙:白银是银白的。
  甲:我用生字组词。
  乙:我背新的词组。
  甲:小样儿,对得不错嘛!
  乙:当然!我是谁啊?“聪明的一休”!
  甲:我的女儿多可爱!
  乙:这算什么?猪有一窝儿女。
  甲:来,再来,我就不信赢不了你!
  乙:奉陪到底!
  甲:我养蜜蜂酿蜂蜜。
  乙:我为奶牛挤牛奶。
  甲:猪是牲畜。
  乙:你是畜牲。
  甲:你怎么骂人了?
  乙: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甲:算了,君子不计小人过。寒风呼呼地刮着。
  乙:刮得你染上了风寒。
  甲:咦,你怎么又咒我?
  乙:Sorry啦!
  甲:我们上街购物。
  乙:街上热闹非凡。
  甲:你别太得意洋洋,出些高难度的,接招吧!
  乙:你也别洋洋得意,我一定会不甘示弱的!
  甲:听好了!科学是一门学科。
  乙:[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给我伴舞的人是我的舞伴。
  甲:[开心的样子]泡水时,我不小心烫了你一脚水泡。
  乙:[扬了扬眉毛]你伤害了我,犯罪了,大家都叫你罪犯。
  甲:算了,再說下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次算平手,我们下次再比!
  乙:好哇,下次比你也一定是我的手下败将!
  甲:哼,走着瞧!
  由此可见,倒顺词的种类比较多。有意思相同的倒顺词,如“代替——替代”“觉察——察觉”“找寻——寻找”;有意思不同的倒顺词,如“雪白——白雪”“蜜蜂——蜂蜜”“黄金——金黄”;还有一种更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表示东西名称的倒顺词,如果把它倒过来说,正好表明了这种东西的用途,如“羊圈——圈羊”“铁锤——锤铁”“门锁——锁门”。倒顺词作为汉语双音节词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内在发展规律,它起源于古代,一直是汉语,中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生活的口头用语,出现频率都很高。
  总之,辨析同义词,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强烈的语境意识,咂摸浓浓的语文味儿。
其他文献
2020年高考总体形势严峻。考生人数再攀新高,名校自主招生步伐放缓,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延期开学,虽然高考时间推迟一个月,但考生复习时间缩短是不争的事实,前期网课学习效率也难免比在校学习有所下降。原先计划出国留学的那部分学子纷纷改走高考路线,也加剧了国内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规划高考备考,特别是第一门考试课程语文的备考,乃是重中之重。现根据本人多年来指导高考语文复习的经验,结合当前形势
期刊
能想清楚的写随笔,想不清楚的写小说。这就像人的视野里,有聚焦区里能看清的,也有聚焦区外比较模糊的、“虚”掉的那部分。  文学是用文字来表达细节的艺术,但很多细节没法用思想来条分缕析,说不出个一二三,有多义性,甚至可能一时无解。不尊重这种多义性和无解,就会强加一种概念,相当于文学的自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离思想越远越好。很明显,拒绝思想本身也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懒汉思想,没什么可夸耀的。  就像一
期刊
人类凭借理性能够战胜许多种疾病、登上月球,但理性也有其限度,比如我们的思维会遇上各种悖论、矛盾和无限。美国数学家诺桑·亚诺夫斯基在《理性的边界》一书中说,我们也无需因为理性是有限的而感到沮丧,“我们人类本来就生活在理性之外。我们所有人都拥有不受理性和逻辑支配的感觉和情感。我们有对美、惊奇、伦理和价值的感受。这种不理智的部分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之中,而且它还是我们最重要的成分。它是我们的动力和我们的
期刊
放学后,我独自骑车回家,忽然,一股熟悉的味道飘了过来。只见一位老人正弓着背坐着,娴熟地摇着杆把,老旧发黑的爆米花炉轻缓地旋转着……  我的思绪由此飘回到了曾经的小巷。小时候,只要听到“炸爆米花——”的吆喝声,我和小伙伴们便停下玩得正欢的游戏,飞奔到小巷的尽头。“爷爷,我要一袋爆米花”,我和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嚷着。“好好好,爷爷马上给你们做!”老人的脸上盈满了笑意,他利落地把米倒进炉子里,猩红的火苗
期刊
春天到了,外面阳光跃动、生机一片。因疫情长久宅在家中的我,不由游心大动。我极想外出踏青,极想拥抱室外的春和景明,于是向弟弟招呼道:“外婆家的艾草想必正鲜嫩,我们去摘来做艾米果吧。”“不准去!假如是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如果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好白菜。居家抗疫,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牺牲个人的享受……”弟弟幽灵般的声音让我头痛,这春光看来是享受不到了。“弟啊,你不是最爱吃艾米
期刊
天刚蒙蒙亮,那熟悉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快起床啦!要上学啦!”我揉揉眼睛,懶洋洋地从被窝里爬了出来。穿上早已烤热的衣服,我迷迷糊糊地向厨房走去。外婆正坐在灶前,锅里煮着两个带壳鸡蛋。见我来了,外婆熟练地从锅里捞出鸡蛋,放进冷水里浸着。  吃完早餐,外婆把我抱上自行车,送我去学校。路上雾很大,冬日的冷风一阵阵直吹,冻得我一连打了好几个寒颤。我便把手放进外婆的衣兜,脸贴在她宽厚的背上,感受她的体温带来
期刊
修身立世,陶铸性情,莫若读书;扬长补阙,日用不匮,莫若读书;記久追远,开拓日新,莫若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读者,去粗取精,提要钩玄;质疑辩难,含英咀华,学思并举,终致无罔无殆,学富五车。不善读者,心不到焉,断章取义,寻章摘句,只叹得之皮毛。  书犹水也,常读之可以洗浊。上善若水,不捐细流;扬清抑浊,革旧鼎新。择其善以从,辨其非而过。读书之要,静
期刊
在中世纪的欧洲,女子的裙裾往往是身份的象征,裙子越长,身份越高贵。大机器时代到来后,长长的裙摆不适宜工厂劳动,更有被卷入机械设备的危险,于是许多女性便自发将长裙改成短裙或裤装,从而引发了服装设计的一次革命。  之所以想到这个事,源自近期的一个新闻:在国处疫情蔓延的情形下,许多华人华侨回国避险。在对他们的筛查和隔离工作中,有些人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嫌白开水不干净嚷着要喝矿泉水,有人嫌检测点只提供
期刊
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因其语言隽永传神、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历来备受人们喜爱。  近来翻阅《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的第三则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活泼的灵性、动人的人性,扑面而来,让人回味不已。  故事很短,全文转引如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
期刊
为了全面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的正面导向作用,高考正深化内容改革。加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横空出世,通过增加任务驱动性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再刻意回避时代热点问题,有的命题甚至直面热点,以体现“时代印记”“时代精神”,体现与时代的共振。如2017年课标Ⅰ卷涉及一带一路、广场舞、共享单车等与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