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宗敬,荣德生与盛宣怀那样的官商不同,荣氏兄弟完全是草根出身,一个雄才创业,一个老成持守,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民间财团。目前荣氏家族仍旧是中国最顶尖的超级豪门。
荣宗敬,荣德生,这对来自无锡荣巷的农家子弟,是民国时期中国商界最耀眼的双子星座。与盛宣怀那样的官商不同,荣氏兄弟完全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一个是雄才创业,一个是老成持守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民间财团。
1民国首富
荣氏兄弟既是面粉大王,又是纺织大王,鼎盛时期拥有21家企业,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1921年,荣氏兄弟已有茂新、福新共计12个面粉厂每日夜可出面粉7.6万多袋,占全国面粉产量的23,4%。1932年,荣家9个纺织厂织出来的布,接起来长达1.0236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2.55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荣氏兄弟1900年创业算起,整整过去了100多年,多少显赫一时的家族如今无迹可寻,多少名震一时的企业也灰飞烟灭。
但荣氏家族在时代的暴风骤雨中却得以绵延下来,成就了中国财富史上富过四代的传奇;今天依然活跃在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地,哥哥的子孙在海外创业发展,成就骄人;弟弟的儿子荣毅仁成为红色资本家,最后官至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财富魔咒。这样的家族与财富传奇,在民国时期的豪门望族中可谓罕见,也许只有无锡唐氏能与之比肩。目前荣氏家族在海内外发展的子弟依然众多,仍旧是中国最顶尖的超级豪门。
这个家族福泽绵延的成功基因,究竟何在?荣德生劝诫世人:“天道变,世道不变。”荣毅仁告诉子女:“要坚强,要看到本质。”
2江南兴学
1949年以后,荣氏集团在大陆的企业,几乎全部由荣毅仁打理。此时的荣德生,则在老家安度晚年。在荣德生的住处,到处是“从地上堆得高高的一包包用报纸包着的旧书”。
当时,他已年逾古稀,非常关注他一手创立的江南大学的命运。荣家兄弟常对子侄辈讲“有力量要贡献社会”,这是祖传家训,也是父亲荣熙泰的临终嘱咐,更有张謇这个榜样对他们兄弟的影响,荣德生平生推崇并处处仿效张四先生。
荣氏兄弟一生为公益事业捐款无数,更捐建过多所学校,但自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始终是荣德生最大的心愿。远在1916年到1917年间,他和吴稚晖同游太湖,吴认为在湖滨兴学最理想,他很赞同,过了30年,这个理想才得以实现。
1947年10月27日,江南大学开学典礼在荣巷临时校址举行,为办好江南大学,荣家重金请教授,上海、南京不少教授到这里兼课,每周風尘仆仆地赶来。而哲学家许思园教授夫妇一直住在梅园著书立说,每月领500元薪俸(一般教授只拿三四百元),从来没有上过课。
一生致力于实业的荣德生,希望学生们学以致用,不必好高骛远,力戒好大喜功,要脚踏实地,从头做起。钱穆后来回忆说,荣德生的人生观和实践一致,在他身上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传统中优良的一面。
3完美谢幕
一生知己是梅花。梅花中,荣德生最喜欢“骨里红”。1952年7月,荣德生在无锡谢世。墓地是热衷风水的他亲自选的,背靠孔山,面向梅园,周围种了他喜爱的梅花,随葬品是一套线装的地舆学书、一只他随身多年的镀金壳钢机芯打簧怀表。至此,荣氏家族创业一代,完美谢幕。
荣氏兄弟文化水平一般,资本实力不强,最起码在无锡六大企业集团中,与杨氏集团(杨宗濂、杨宗潮兄弟)、周氏集团(周舜卿)、薛氏集团(薛南溟、薛寿萱父子)、唐蔡集团(唐保谦、蔡缄三)、唐程集团(唐骧庭、程敬堂)相比,创业起点算是比较低的。与先后创业的许多大实业家不同,无论是与张謇、盛宣怀、周学熙这样士绅出身的官商相比,还是与陈光甫、范旭东、卢作孚这样的海归或书生相比,抑或与马应彪、张弼士这样的侨商或刘歆生、刘鸿生这样的买办相比,荣氏兄弟算是彻彻底底的草根出身,辗转社会底层多年。但这兄弟二人,经过多年打拼,不仅在本地六大企业集团中独占鳌头,后来更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其中原因发人深思。
后来有很多人研究荣氏集团成长壮大并延绵不绝的原因,列出很多条理由。在笔者看来,荣氏兄弟一生事业之所以如此辉煌,撇开一战前后难得的创业机会这个天时不说,身处无锡这个富有创业活力的地利也不算,最主要的原因,当属如下三条:
一是有一个敢于开拓后继有人的核心团队。无锡拿破仑,梅园孔圣人。荣宗敬勇于开拓,处处显露了其不平凡的手筋力度:荣德生外讷内慧,却不掩其勇精进之志。一个善攻,一个会守,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荣氏兄弟堪称珠联璧合。而团结在他们身边的一批人,因为荣氏兄弟胸怀宽广有比较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证了整个荣氏企业集团核心管理层的长期稳定。而老一代老去后,荣氏二代接班有序,李国伟、荣毅仁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二是紧密多元化快速扩张战略。荣氏集团,首先是开面粉厂接着开做面袋的纱厂之后的扩张,也基本是按照这个产业逻辑进行。
在这个大前提下,敢于负债的“滚雪球”经营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一家全国性集团企业,几乎都有这种负债扩张的成长阶段,否则,也绝做不到全国数一数二。关键是既要有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班子,又要有善于日常管理的执行团队,而荣氏兄弟恰到好处地分别领导了这样两套人马。
荣宗敬,荣德生,这对来自无锡荣巷的农家子弟,是民国时期中国商界最耀眼的双子星座。与盛宣怀那样的官商不同,荣氏兄弟完全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一个是雄才创业,一个是老成持守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民间财团。
1民国首富
荣氏兄弟既是面粉大王,又是纺织大王,鼎盛时期拥有21家企业,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1921年,荣氏兄弟已有茂新、福新共计12个面粉厂每日夜可出面粉7.6万多袋,占全国面粉产量的23,4%。1932年,荣家9个纺织厂织出来的布,接起来长达1.0236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2.55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荣氏兄弟1900年创业算起,整整过去了100多年,多少显赫一时的家族如今无迹可寻,多少名震一时的企业也灰飞烟灭。
但荣氏家族在时代的暴风骤雨中却得以绵延下来,成就了中国财富史上富过四代的传奇;今天依然活跃在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地,哥哥的子孙在海外创业发展,成就骄人;弟弟的儿子荣毅仁成为红色资本家,最后官至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财富魔咒。这样的家族与财富传奇,在民国时期的豪门望族中可谓罕见,也许只有无锡唐氏能与之比肩。目前荣氏家族在海内外发展的子弟依然众多,仍旧是中国最顶尖的超级豪门。
这个家族福泽绵延的成功基因,究竟何在?荣德生劝诫世人:“天道变,世道不变。”荣毅仁告诉子女:“要坚强,要看到本质。”
2江南兴学
1949年以后,荣氏集团在大陆的企业,几乎全部由荣毅仁打理。此时的荣德生,则在老家安度晚年。在荣德生的住处,到处是“从地上堆得高高的一包包用报纸包着的旧书”。
当时,他已年逾古稀,非常关注他一手创立的江南大学的命运。荣家兄弟常对子侄辈讲“有力量要贡献社会”,这是祖传家训,也是父亲荣熙泰的临终嘱咐,更有张謇这个榜样对他们兄弟的影响,荣德生平生推崇并处处仿效张四先生。
荣氏兄弟一生为公益事业捐款无数,更捐建过多所学校,但自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始终是荣德生最大的心愿。远在1916年到1917年间,他和吴稚晖同游太湖,吴认为在湖滨兴学最理想,他很赞同,过了30年,这个理想才得以实现。
1947年10月27日,江南大学开学典礼在荣巷临时校址举行,为办好江南大学,荣家重金请教授,上海、南京不少教授到这里兼课,每周風尘仆仆地赶来。而哲学家许思园教授夫妇一直住在梅园著书立说,每月领500元薪俸(一般教授只拿三四百元),从来没有上过课。
一生致力于实业的荣德生,希望学生们学以致用,不必好高骛远,力戒好大喜功,要脚踏实地,从头做起。钱穆后来回忆说,荣德生的人生观和实践一致,在他身上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传统中优良的一面。
3完美谢幕
一生知己是梅花。梅花中,荣德生最喜欢“骨里红”。1952年7月,荣德生在无锡谢世。墓地是热衷风水的他亲自选的,背靠孔山,面向梅园,周围种了他喜爱的梅花,随葬品是一套线装的地舆学书、一只他随身多年的镀金壳钢机芯打簧怀表。至此,荣氏家族创业一代,完美谢幕。
荣氏兄弟文化水平一般,资本实力不强,最起码在无锡六大企业集团中,与杨氏集团(杨宗濂、杨宗潮兄弟)、周氏集团(周舜卿)、薛氏集团(薛南溟、薛寿萱父子)、唐蔡集团(唐保谦、蔡缄三)、唐程集团(唐骧庭、程敬堂)相比,创业起点算是比较低的。与先后创业的许多大实业家不同,无论是与张謇、盛宣怀、周学熙这样士绅出身的官商相比,还是与陈光甫、范旭东、卢作孚这样的海归或书生相比,抑或与马应彪、张弼士这样的侨商或刘歆生、刘鸿生这样的买办相比,荣氏兄弟算是彻彻底底的草根出身,辗转社会底层多年。但这兄弟二人,经过多年打拼,不仅在本地六大企业集团中独占鳌头,后来更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其中原因发人深思。
后来有很多人研究荣氏集团成长壮大并延绵不绝的原因,列出很多条理由。在笔者看来,荣氏兄弟一生事业之所以如此辉煌,撇开一战前后难得的创业机会这个天时不说,身处无锡这个富有创业活力的地利也不算,最主要的原因,当属如下三条:
一是有一个敢于开拓后继有人的核心团队。无锡拿破仑,梅园孔圣人。荣宗敬勇于开拓,处处显露了其不平凡的手筋力度:荣德生外讷内慧,却不掩其勇精进之志。一个善攻,一个会守,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荣氏兄弟堪称珠联璧合。而团结在他们身边的一批人,因为荣氏兄弟胸怀宽广有比较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证了整个荣氏企业集团核心管理层的长期稳定。而老一代老去后,荣氏二代接班有序,李国伟、荣毅仁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二是紧密多元化快速扩张战略。荣氏集团,首先是开面粉厂接着开做面袋的纱厂之后的扩张,也基本是按照这个产业逻辑进行。
在这个大前提下,敢于负债的“滚雪球”经营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一家全国性集团企业,几乎都有这种负债扩张的成长阶段,否则,也绝做不到全国数一数二。关键是既要有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班子,又要有善于日常管理的执行团队,而荣氏兄弟恰到好处地分别领导了这样两套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