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语的习得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大量有效的输入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比较重要的因素。本文以克拉申的“理解性输入”理论为基础,结合高职生及高职教学的特点,探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输入理论 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已成为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高职英语教学是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整体薄弱,词汇量不足,听不懂,也说不出,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并且对英语课还有一定的抵触和惧怕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去服务于社会。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无疑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适宜的理论依据。
二、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了“监察模式”理论并扩展为五个假说——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其中“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理论性的指导作用。
1.语言输人假设
Krashen(1982)认为,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输人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利用情景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很自然地出现产生语言的能力而无需直接传授。克拉申用“i十1”表述了他的理解性输人这一重要观点。其中,“i”表示的是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量;“1”表示的是一个不定量,是超过目前这一水平的知识。根据这一观点,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感受性语言行为在语言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和形式的语言输人,他们就可能学得目的语。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只有把输人变成吸人以后,其内在机制才开始运行,语言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2)趣味关联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輸人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足够的输人量(in sufficient quantity)。众所周知,要习得一个新的语言结构,单靠听几道练习、几篇短文远远不够,他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兴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的会话才能够解决问题。
(4)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克拉申认为输入应该是大量的含有丰富结构的自然输人,并且是粗调的(roughly tuned)输人,而不是精调的(finely tuned)输人;以语法为基础的输人势必降低可理解性输入的质量,破坏交际的焦点,是枯燥无味的语言输人。
2.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指出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足够的,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情感对语言的输人起着过滤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习得者输人和吸收语言量,而语言输人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内化。他认为能够影响学习的过滤变量有三种:动机(motives)、自信度(self-confidence)、焦虑(anxiety)。克拉申认为,情感过滤越低,输入被摄入越多,就越有益于二语学习,反之,学习者的过滤升高,学习者便无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习者的过滤变量降到最低,并使其获得更多的理解性输入。
综合以上理论并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我们要摆脱目前高职英语课堂上费时低效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高职英语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如何进行足量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过滤。
三、输入理论对高职英语课堂的启示
1.运用多媒体加强英语课堂的可理解性输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性输入。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人类所获取的信息有83.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视频辅助功能就可以将学生置于音和影像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为他们提供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感官刺激,强化学生听觉输入的效果。
同时,网络资源也成为可理解性输入取之不竭的源泉。互联网学习英语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趣味性强,知识更新快的优点,在互联网上我们还可以大量阅读外国网站,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对于我们语言学习是受益匪浅的。
2.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刘润清教授(1999)指出:“教师应当把传授语言知识这个观念转变为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可理解性的、有机输入对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以教师为主导、给予学生多手段和多渠道的语言输人与输出媒介,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外语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高职英语改革需要老师改变教学思路,把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为学生如何学。以“3s为中心”教学模式成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新的理论,即:“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提高其英语的各种技能和熟练地驾御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备提供“可理解的输人”的意识。教师要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思想性、写作特点、评价到词汇、句形句式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得体性等方面都要给学生提供一个“i 1”的输人。这种意识会迫使教师首先寻求大量的输人,即大量地阅读、听广播、看电视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水平才得以提高,才可能为学生提供“i 1”输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身英语语言力的提高,以确保课堂英语输入的质量,这是学生语言习得的一个前提条件。
其次,教师应全方位的为学生创设“可理解的输人”的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作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多更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把情景教学应用到实际。在课堂上,还可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要用真实的、有趣味性的、与学生相关的、以实际交流为目的、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去引导。我国学者张国扬等(1996)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创造出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语言的机会,以便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可懂的语言输入。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切身的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来,并在实践中完成以前所学知识的输出。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在于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去,对于英语的学习主要靠课堂上老式的传授,因此教师的课堂输人的质量、数量、方式相当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二语习得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传统的课堂输入方式的基础上适当辅助增加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强理解性输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各种课堂活动中,把教师的教于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hoenix ELT. Prentice Hall. 1982.
[2]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London.1985.
[3]Treichler,D.G..“Are you missing the boat in training aid?” Film and AV Communication, 1967.1.14-16.
[4]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摘要]输入理论 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已成为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高职英语教学是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整体薄弱,词汇量不足,听不懂,也说不出,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并且对英语课还有一定的抵触和惧怕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去服务于社会。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无疑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适宜的理论依据。
二、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了“监察模式”理论并扩展为五个假说——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其中“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理论性的指导作用。
1.语言输人假设
Krashen(1982)认为,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输人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利用情景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很自然地出现产生语言的能力而无需直接传授。克拉申用“i十1”表述了他的理解性输人这一重要观点。其中,“i”表示的是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量;“1”表示的是一个不定量,是超过目前这一水平的知识。根据这一观点,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感受性语言行为在语言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和形式的语言输人,他们就可能学得目的语。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只有把输人变成吸人以后,其内在机制才开始运行,语言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2)趣味关联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輸人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足够的输人量(in sufficient quantity)。众所周知,要习得一个新的语言结构,单靠听几道练习、几篇短文远远不够,他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兴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的会话才能够解决问题。
(4)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克拉申认为输入应该是大量的含有丰富结构的自然输人,并且是粗调的(roughly tuned)输人,而不是精调的(finely tuned)输人;以语法为基础的输人势必降低可理解性输入的质量,破坏交际的焦点,是枯燥无味的语言输人。
2.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指出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足够的,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情感对语言的输人起着过滤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习得者输人和吸收语言量,而语言输人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内化。他认为能够影响学习的过滤变量有三种:动机(motives)、自信度(self-confidence)、焦虑(anxiety)。克拉申认为,情感过滤越低,输入被摄入越多,就越有益于二语学习,反之,学习者的过滤升高,学习者便无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习者的过滤变量降到最低,并使其获得更多的理解性输入。
综合以上理论并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我们要摆脱目前高职英语课堂上费时低效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高职英语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如何进行足量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过滤。
三、输入理论对高职英语课堂的启示
1.运用多媒体加强英语课堂的可理解性输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性输入。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人类所获取的信息有83.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视频辅助功能就可以将学生置于音和影像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为他们提供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感官刺激,强化学生听觉输入的效果。
同时,网络资源也成为可理解性输入取之不竭的源泉。互联网学习英语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趣味性强,知识更新快的优点,在互联网上我们还可以大量阅读外国网站,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对于我们语言学习是受益匪浅的。
2.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刘润清教授(1999)指出:“教师应当把传授语言知识这个观念转变为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可理解性的、有机输入对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以教师为主导、给予学生多手段和多渠道的语言输人与输出媒介,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外语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高职英语改革需要老师改变教学思路,把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为学生如何学。以“3s为中心”教学模式成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新的理论,即:“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提高其英语的各种技能和熟练地驾御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备提供“可理解的输人”的意识。教师要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思想性、写作特点、评价到词汇、句形句式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得体性等方面都要给学生提供一个“i 1”的输人。这种意识会迫使教师首先寻求大量的输人,即大量地阅读、听广播、看电视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水平才得以提高,才可能为学生提供“i 1”输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身英语语言力的提高,以确保课堂英语输入的质量,这是学生语言习得的一个前提条件。
其次,教师应全方位的为学生创设“可理解的输人”的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作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多更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把情景教学应用到实际。在课堂上,还可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要用真实的、有趣味性的、与学生相关的、以实际交流为目的、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去引导。我国学者张国扬等(1996)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创造出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语言的机会,以便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可懂的语言输入。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切身的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来,并在实践中完成以前所学知识的输出。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在于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去,对于英语的学习主要靠课堂上老式的传授,因此教师的课堂输人的质量、数量、方式相当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二语习得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传统的课堂输入方式的基础上适当辅助增加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强理解性输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各种课堂活动中,把教师的教于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hoenix ELT. Prentice Hall. 1982.
[2]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London.1985.
[3]Treichler,D.G..“Are you missing the boat in training aid?” Film and AV Communication, 1967.1.14-16.
[4]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